关注和转变班级“特殊学生”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重塑“特殊学生”的健康心理,陪伴他们走出困境。
一、静观其变,追根溯源
每接一个新班通常会遇到一两名“特殊学生”,他们惹事生非、自暴自弃,对于老师的管教顶牛甚至破口大骂,他们为班级同学所排斥,终日生活在别人的冷眼里,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特殊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庭教育方面,长辈过度纵容或缺少对孩子必要的限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变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的情绪消极或冲动,行为攻击性强。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使这些孩子对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的认知有偏差,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
二、创设和谐的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实践证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沐浴其中受益无穷。为使“特殊学生”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了“和谐、向上、自我管理”的班训,在文化墙上张贴着显眼的“班级是我家,呵护靠大家”“四十二名孩子,四十二朵花,四十二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努力争上游,一个不掉队”之类的口号,使每一位孩子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同时利用班队会向全班同学发出“我来和你交朋友”的倡议,要求每位同学为“特殊学生”至少解决一个困难,每人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再配上一个漂亮的信封,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期待。
三、心理对比,施以有效的认知教育
这些“特殊学生”大都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作指导,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活动,培养生活和学习中能辨善恶美丑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知道其中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经常在班里举办“小小故事会”,利用讲故事、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让“特殊学生”在心灵震撼中形成两种道德观的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明辨是与非,再引导他们由具体事例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他们坚信某种行为错误时,这种不良行为才能彻底失去生育的土壤。
四、心理期望,施以有爱的情感教育
1.适当“倾斜”,把自尊和尊人统一起来。班主任要把慈爱的目光、温暖的表情、亲切的语言、温馨的举止适当“倾斜”给“特殊学生”,给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关心。我们不仅要尊重和信任他们,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得尊重,把自尊和尊人统一起来,毕竟不能尊重他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热切的期望才会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的心田,促使他们增强信心,驱动成功的内驱力。
2.赞扬不吝啬,批评有技巧。赞扬是教育的魔法,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及时、大张旗鼓赞扬,要越多的人知道越好。这样不仅可以在班上树立正确的导向,形成正面的舆论,也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而批评尽量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我们往往不分场合不讲时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有淋漓尽致的效果。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只能让孩子“颜面尽失”更加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班主任尽量做到“三不批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批评;当着任课老师的面不批评;当着家长的面不批评。
五、控制情绪,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特殊学生”的个性心理是比较复杂的,掌握其心理特点,就可以对症下药。一要事前提醒,对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决议老师必须事先做好铺垫,减少对立,避免顶牛;二要事后疏导,当面抑制了的情绪,不等于心服口服,老师要及时补上说服这一课,避免产生心理疙瘩。
六、知行统一,建立良好的行为认知
1.树立榜样做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的班队会我都会以“每周一星”为主题评选出身边的榜样,以点带面,为全班带好头,同时实行“结对子”措施,让优秀学生的浩然正气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2.体验助人乐趣多。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其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帮助“特殊学生”实施“角色转换”。比如,一开始让他清扫室内卫生并进行指导,面对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教室和大张旗鼓的表扬以及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他的心里乐开了花。后来,让他帮着收发作业,当一名义务打水员,帮助生病的同学带书包、当班干部等……久而久之,他们在班级中就拥有了一定的威信,体现了一定的价值,从而自觉消除人际交往中的抵触情绪,体验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境,进而主动追求成功,乐于与人交往,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特殊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是一遇不良诱因,就容易犯错,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不要泄气,而是要耐心对待他们行为中出现的反复,而且一直以鼓励的姿态支持他们。即使我们几千次、几万次的努力换来的依然是我行我素时,我们还是要毫不犹豫地坚信“即使是高加索山上的冰川,也总有融化的时候!”
班主任就像一位指挥家,让我们把爱、宽容、信任当作协奏曲的主旋律,让从来没有体验到成功快乐的“特殊学生”体验到弹奏的快乐,让班级这部曲弹奏得更加美妙动听,和谐悦耳吧!
参考文献
翟广顺 班级中的“嫌弃儿”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纵横谈》,1994,174-179。
论文作者:李爱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学生论文; 班级论文; 心理论文; 批评论文; 班主任论文; 孩子论文; 和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