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德国的地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德国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大国,其地理教育也别具一格。德国不仅比较重视地理教育,而且其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学的方法、地理教学的评价以及地理教科书的编写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德国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20世纪50、60年代,联邦德国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欧洲一体化观念,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尊重自然,了解世界的地理概貌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突出,联邦德国的地理课程目标调整为:强调培养学生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和自我意识,使学生树立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个有限空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等观念。
而今,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德国的地理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个性以及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二、德国地理课程的设置
在德国,所有的中学都开设地理课程。既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一般而言,中学初级阶段(5~7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和中级阶段(8~10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为必修课,课时也比较多。中学高年级阶段(11~13年级,相当于大学预科)设地理选修课,课时较少。另外,中学初级、中级阶段的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穿插专题地理;中学高年级阶段则以专题讲述人文地理为主,并结合区域地理实例。在区域地理中,外国地理的比重大于本国,各洲地理中欧洲的比例最大,在国家地理中只着重介绍几个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此外,对本国的地理,既有集中的讲述,又有分散的介绍。
从课程设置的方式来看,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地理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普通中学采用综合课的方式安排地理内容,实科中学与文理中学采用分科的方式。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进行了课程改革。如1997年巴伐利亚州颁布的新的主体中学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历史、社会合成一科,成为社会科,实行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分数,并加大了技能培养的内容。而2000年后,巴伐利亚州又有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的设课方式是分科。
三、德国地理课程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前,德国(原西德)各个州各类中学的大纲是统一的。而到了1980年,联邦地理学家协会制定了《联邦德国中学地理学科基本教学大纲》,规定各个州具有独立的地理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各年级的地理教学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学习的内容等,供各个州制定中学地理大纲、编制教材时参考。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州的多种多样的大纲和教材具有某种程度的同一性。
1.课程标准的类型
1994年,德国颁布新的基本地理教学大纲后,出现了多种体系并存的局面。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专题为主,偏向普通地理学;第二类偏重于区域地理内容;第三类是把普通地理学(专题)与区域地理学结合起来,即专题区域体系。目前,德国大多数州的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就是主题加区域。
2.课程标准的专题重点
目前,贯穿于德国大多数州的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主题如下图:
表1 德国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主题
年级 内容主题与区域
主题:食物——资源——交通
5~6 对人与空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区域:世界/德国——德国/欧洲
主题:自然与文化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7~8 对影响环境的因素的分析区域:欧洲/非洲——亚洲/美洲
主题:不同区域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9~10 讨论现实的问题区域:家乡——德国——欧洲——世界
德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出现不同体系和共有的专题重点,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德国的中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这三种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需要进行职业培训后就业;实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高一级职业教育学校,或者进入为大学专科学校作准备的高等技术学校;完全中学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一样,三类中学所开的课程和学习年限、教学计划、各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甚至教师的学历和工资待遇也不一样。另外,在德国,办教育的权利归属各州,也称“文化主权”,各州都很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德国中学的每一门学科各有几十种教学大纲和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地理课也不例外。可以认为,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是德国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次,时代的变化使地理学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地理学得到了人们的承认,肯定了地理教育对实现公民的权利的作用。人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当今被科学所主宰的学生,有关区域的内容——不管是国家还是景观,都让步于普通地理结构,区域地理的内容可以或多或少地自由选择。但是实践中缺陷也显露出来。“学生知道许多东京城市地理存在的问题,但他们不知道东京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日本在什么地方”。专题结构在建立区域概念上过于薄弱,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许多地区,地理教学大纲中区域地理的色彩又浓厚起来。发展到现在,逐渐演变为专题与区域相结合。
再次,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战后,德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现在公民对自然环境受破坏的担忧超过对失业和住房困难的担忧。为治理受污染的环境,德国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治理莱茵河,德国曾花费了几百亿马克。德国中学地理大纲中,有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是对垃圾处理给予了重视。德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垃圾国,1986年“垃圾法”开始生效。反映在教材中,既从道理上又从具体做法上,告诉学生如何减少垃圾、如何分类放置以及如何再利用,使其明之理而敏于行。
四、德国地理教科书
1.教科书的编审
各州的文化主权导致了德国有许多地理教科书。教科书通常是由出版部门组织专家和教师进行编写,定稿后送州教育部教科书局审定,认可局审批。经某州审定合格的教科书,在其他州也可以作为合格的供选用的教科书。教学用的挂图也要接受审查。有的州地理教学的用具也接受监督。一般来讲,大的联邦州至少有三本教科书可供选择,有时甚至更多。学校教科书的选用一般由全体教师来决定。
2.教科书的种类
德国的教科书一般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学习课本。包括一切学生为理解教材所需知识的内容。其好处是包括了所有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与复习。但是,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书上,教师不需要做很多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教师,这很可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只使用材料,而复习时使用课本。因此,它缩小了教学的空间,限制了地理教师的作用。
第二种是练习课本。它注重收集练习材料。其好处在于不提供答案,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寻找答案,从而保证学习的成效。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会有兴趣去思考、讨论、寻找答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缺点是课本没有答案,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复习。因此,许多家长拒绝使用练习课本。
第三种是学习与练习课本。即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提供许多课文、图表、插图、照片等练习资料,也提供重要答案。这种形式得到了承认。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形式的教科书的优点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有大量可运用的材料,学生有可能独立寻找答案。对教师、家长、学生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书上有学生必须知道的全部内容。但问题是,课本已经提供了答案,学生可能不看答案而去思考答案吗?
3.教科书的特点
德国各州的地理教科书有很大的区别,但从整体上看,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的内容与结构随着时代背景的转变而转变。
(2)突出区域的重点。在内容的选取上,德国的地理教材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如在讲述中国时,突出了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了众多的人口。在介绍日本时,突出日本是在资源贫乏等不利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
(3)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贯通,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专题相互穿插。在区域地理中用专题论述的形式深化某些系统地理的知识,在专题地理中用区域地理的典型实例加以说明,使自然与人文、区域和专题灵活恰当地组合起来。
(4)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如在本国地理中,讲到工农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时,提出了十多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在讲到城市的交通职能时,介绍了巴登——符腾堡州首府交通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不仅使学生对城市的交通职能感受更深,而且增强了学生改善交通的责任感。总之,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公众生活、日后职业生活,提高了地理教育的实效。
(5)不同类型学校的教材也不一样。20世纪70年代以前,德国各州各类中学的大纲是统一的,且大纲规定地理课程讲授的重点是景观与国家,普通中学地理课的教材偏重于专题结构,完全中学的地理教材则以各个景观作为分章节的基础。普通中学的地理教科书对事实描述得比较多,为帮助学生理解,书中附有许多照片、示意图和个案材料,而完全中学的教材理论方面的知识多一点,注意对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训练,书中的专题地图、各种框图较多,注意知识的过程。
(6)教科书形式活泼多样,文字生动,且编排的形式精美。从封面、目录到配合课文的照片、地图、统计图表等,均是彩色精印。
五、德国的地理教学
德国的地理教学,注重师生双边活动和独立思考,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展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如德国很多学校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方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专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们交谈,并同他们一起做决定,目的重在使学生参与。因此“讨论和辩论便是学生获知的方法”,这种交谈或讨论中获知的方法正是发现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演变。
六、德国的地理考试制度
德国的地理考试制度有其独到之处。以德国文理中学的高中地理毕业考试为例。德国完全中学的毕业考试不是统一进行的,国家对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的考试命题有统一的原则,考试具体标准均体现在各州、各学区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之中,考试都是由各文理中学的教师命题,各中学自己安排考试。德国的考试标准当中只是给出了粗略的原则,教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与德国没有同一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关系。考试的特点有:试题具有针对性,范围把握得准确,基本都是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逐步深入,具体内容与抽象内容分配得当;试题具有弹性,能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加强教师的责任心。
七、中德地理教育的交流
中德之间的地理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比较密切的。1991年,中德双方签署了《关于教学计划、教科书交流与合作的议定书》,从此,中德开始了教科书领域的合作。后经双方协商,制定了《中国、德国历史、地理教科书的评定办法》。1993年第一次中德教科书会议上,中德学者各自介绍了本国的学制、课程设置以及历史、地理的开设情况,并且各自宣读了对方国的教科书的审查报告。1994年以后,中德地理教育方面又开始了新的合作:由一国地理学家为另一国的学生编写本国的地理,以此作为另外一国编写相关内容的基础资料。这是国际地理教科书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是国际此类项目的首创。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先后翻译出版了一批由德国地理教育界著名专家编写的《地理教学法——概念》《地理教学法——方法》《地理教学法——哲学》《地理教学法——图像》等地理教学法系列著作。2002年7月,双方开始了“德国地理教科书中教学图研究”的项目。
八、德国地理教育的启示
1.区域+主题的课程结构,突出区域重点
中学初级和中级阶段以区域地理为主,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能力非常有利。中学高级阶段以人文地理和主题地理为主,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另外,典型区域的典型专题,典型专题的典型区域,进行了双向选择,优化了课程内容。
2.家长对地理教育的影响比较大
在德国,地理课程是一门经常被公开讨论的课程,学生家长也经常参加这种讨论,甚至成立家长代表会。家长对地理课程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家长对地理课程的设置和地理教材的使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德国的学生家长对地理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3.地理教科书编写的严格性
德国地理教科书的审批标准非常严格。另外,国家规定各类中学的各科教科书,至多使用5年,5年以后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科的发展,进行更新、修改和完善,出版供应新的教科书。由于更新周期不长,教材建设便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此,德国的地理教材经常改革,保持了地理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4.非常注重地理教科书的实用性
从解决德国本地的问题出发,从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行的举措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公众生活以及日后的职业生活,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体现地理教育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5.地理教师起主导作用
地理教材一般由中学地理教师和大学地理教学法专家共同编写。在地理教材的使用上,一般由学校全体地理教师组成教科书选择委员会,裁定采用哪一版本的教科书。
6.教材课文与图像的比例
一般来讲,德国中学5~10年级的地理课本中课文与图像的比例是1∶1,而11~13年级地理课本中课文的比重有所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