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班化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有效性论文_周陈燕

浅论小班化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有效性论文_周陈燕

摘要: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完成本课程目标主要途径和手段。小班化的教育特色为品德课堂活动提供了一片沃土,让教学开放,让学生自主,让课堂有效。

关键词:小班化;品德;活动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当前的小班化教学中,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达成。因此,开放性、自主性的活动成为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通过活动来提高教学实效呢?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立足生活,突显活动开放性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以小班化课堂活动性为特点,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三下第二单元《家乡特产知多少》。教师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先采用尝一尝,猜一猜的方式,用大家熟悉而喜爱的家乡特产——杨梅,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通过有关杨梅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对家乡杨梅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和喜悦。在小小推销员这个环节中,每个小组的小推销员都向大家介绍了家乡的不同特产,一幅幅家乡特产的精美图画,一段段介绍家乡特产的声情并茂的话语,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同学们在看、听、品、议时发出了阵阵赞叹声。通过学生的这些活动,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小组合作,选取一种方法宣传家乡的特产。(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给杨梅设计一句广告、海报。第二小组,第四小组给装枇杷的箱子设计一个外包装。)教师还要求每位学生做小宣传员,在课后向自己的家人、邻居宣传一种家乡的特产。使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以上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切入点,精心营造了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氛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活动中,孩子们认真调查、相互交流、合作布置展区等,加深了对特产的了解,也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特产的愿望。在活动中,小班化教育的特点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关注情感,突出活动的自主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活动设计中,我们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如四年级下册《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一课。由于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知识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让他们了解五个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笔者充分发挥了小班的特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进行自由组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前准备:笔者对学生的兴趣作了全面的了解,根据教学内容罗列了“歌舞组、风景组、美食组、习俗组”四个大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应的小组,对于一些格格不入的学生,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调整。然后,各个小组按照要求进行了认真地分工,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

课堂上,每个小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用不同方式展示了自己小组的特色。

歌舞组:学生通过歌舞的展示,让我们欣赏了三个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的歌舞。

风景组:学生通过收集的图片做成展板和PPT,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景。

美食组:学生通过介绍、现场品尝等活动让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的美食。

习俗组:学生通过现场表演、介绍等活动,让我们了解了三个不同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高尚的品德是在健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品德课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上案例中,笔者能结合小班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有效的活动,进行合理的分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起他们真实的感受,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关注学生参与度,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小班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师生展开交往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能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感受和发展变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百分百地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如四年级上册《集体处处有规则》。因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不稳定期,班级上大部分同学都有很强的纪律意识,懂得在相应的地方遵守一定的规则。但也有部分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要让他们把这些规则落实到实处,更是难上加难。于是,笔者根据小班化教育的特点,设计了“课堂任务学习单,”把学生按照性格、智力等分成了4人合作小组,并让学生明确了每个人的任务。在课堂中,“让学生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能萌发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笔者设计了“课堂学习任务单,”提取了几种典型的集体活动,中餐、卫生、上课、做眼操等,充分发挥小班的特色,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引导小组积极讨论。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去完善各项活动要遵守的规则,然后集体交流,将学生的规则意识进一步提升。之后,笔者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班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曝光了班级中不守规则的现象,并提炼出几条集中的问题,趁势提出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四人小组又一次活动,针对提出的问题来制定可行的班级公约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优生不再是以往的主角,教师也不是课堂的主导,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个小组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时,笔者也行走于各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讨论过程,并适时地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意见。或启发点拨、或加以赞许,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学目标也很好地得到了落实。

总之,在品德活动设计时,我们只有立足生活,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品德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有效性,让孩子的心智和品性在小班化活动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淡溪镇第一小学 325600)

论文作者:周陈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浅论小班化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有效性论文_周陈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