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之路论文,中国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本文所说的“高职教育之路”,不是单指发展高职教育规模的途径,而是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外延与内涵的基本框架结构。
去年年初,一位记者曾经根据对教育部高教司刘志鹏副司长的一次专访,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高职教育路怎么走?》(注:夏越.高职教育路怎么走?——访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志鹏.高等职业教育信息,2000,(1):1.),该文转达了刘副司长提出“今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八个方面的设想。他要求“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我理解他所要“初步形成”的这个“模式”和“体系”,就是我上面所指的“基本框架结构”。我想,这是刘副司长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分管领导,从宏观整体上提出的一个工作目标。第一年已经过去,再过四年就应该回答高职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的问题了。
“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名称,到目前为止还是我国独有的。可以比照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形式和经验完全适合于我国,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
如果从1980年在部分城市首批创建“短期职业大学”开始,我们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道路方面已经经历了20个年头。在曲折坎坷的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走到这条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国家有关高职的指导方针越来越明确,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不能说我们现在对于高职仍然所知甚少,也不能说我国的高职事业还处于初试阶段,但是确实还有大量未知领域有待探究,已有的基本认识也还有待完善、有待统一。我们不能低估传统势力的强大,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当中仍然是十分脆弱的部分,被否定或者被异化的可能性不是完全不存在的。要真正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尚需时日,需要更多的能人志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继续奋斗。从目前的形势看,再用四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一工作目标是有可能的。
现根据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05年前后可能形成的基本框架,即外在和内在轮廓作一番设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应该是一条独特的路、一条多彩的路、一条与社会融为一体的路、一条通向终身学习的路。现分述如下,以求教于各位同行专家。
一、一条独特的路
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独特之处,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某一种教育类型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别于其他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是高中后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所以,它能够独立成为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为高中后(或者第三级,Tertiary)的“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注:UNESCO.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在我国,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当中的主要部分。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性)人才,现在已经被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所规范,在相关的教育领域基本上成为共识。教育部及时抓住了这一共识,提出“抓本质、抓共性、抓积极因素、推进技术应用性(型)人才培养”的工作方针,把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及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中的有关部分联合起来,引导各方力量朝着同一个目标加强规范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使大家的精力不至于无端地消耗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我认为,这是“九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突破,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事物都有两重性,我们的队伍大了,力量强了,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的难度也相应地增加了。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些更深层次的认识分歧不断产生,例如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论基础要求问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问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技能技艺要求问题;全面素质教育与以能力为本的关系问题;非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以教学为主与开展科学研究的关系问题;高职教育同也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那部分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界限问题等等。我认为这些问题通过大家的努力是能够得到回答的,而目前,正因为有许多分歧存在,有大量问题需要探讨,更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性进一步统一认识,抓住不放。人才培养过程的具体做法可以各显其能,百花齐放,但是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专长于技术应用,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要有利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保证这类人才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质量,或者说,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上充分显示这类人才的特色。否则就意味着你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独特之处,说明它已经变性,已经被异化为别的教育类型。这未必是一个正确与错误的是非问题,而是一个对高职教育这一特定事物不容混淆的首要特征进行识别与判断的问题。
根据现代质量管理的概念,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不能仅限于最终产品而要面对生产的全过程。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上,人才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实施方法。因此,课程改革是创建这条独特之路的关键。高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课程改革已经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通过特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予以实现;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同样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同样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但都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技术应用领域;
——技术应用型人才专长于技术应用,从广义的能力观出发,技术应用能力是相关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的整合,以能力为中心设计和实施培养过程,是许多高职课程改革中取得的共同经验;
——技术应用型人才一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形成,都表现出对工作情景的强烈依赖,因此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较多的实践时间,而且要求其实践环境条件尽可能地接近于工作实际;
——群体性和多因素交错的复杂性,是技术型人才工作环境的重要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对学生要特别重视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多科类知识的复合;
——鉴于当前多数高职教育的学习年限较短,而又必须同时兼顾就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建立不同的“知能平台”,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是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形成的重要共识;
上述各点,仅仅是为了说明课程改革已经取得许多成果而列举的若干例证,肯定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相信在若干年之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延与内涵框架将更加明朗、更加完善,其特色也必将更加鲜明。
二、一条多彩的路
近年来,教育舆论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有较多的批评,另一方面,关于实践能力不足的批评也从未间断过。我认为,这些批评都是有根据的、必要的,应该认真接受。但是,即使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多专业类别的大集团,决不能只用一个标准、一个原则、一个要求来统揽一切,而必须形成多种多样的格局。
首先,高职教育的学习年限不是单一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非学历教育部分显然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培训。目前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多数是高中后三年制,少数是高中后二年制,个别是高中后四年制,还有大量的初中后五年制。我认为初中后五年制是一种已经比较成熟的年制,需要有专业选择地进一步扩大规模;三年制高职已有多年历史,它适合于部分商贸类专业(这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有丰富经验,其毕业生被授予学士学位),但对工业类专业我认为是一种比较尴尬的年制,因为如果在普通高中的基础上只用三年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时间嫌短;而在学历上比本科低一级,在国内外人才市场上与二年制等同,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所以我主张根据需要与条件可能,逐步地减少三年制,试办四年制,发展二年制。
目前我国鉴于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而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加速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的经验,在这个历史时期大量发展二年制短期高等教育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地适当降低二年制的教育目标,同时降低二年制高职教育的入学标准和收费标准,多方位地拓展二年制毕业生的出路。美国和我国台湾的二年制专业教育都明确培养中级专门人才。当然,我国现有高职、高专学校改三年制为二年制,大概要等四年制技术教育正式启动并有所发展之后,否则会有很大困难。但从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和国际对等原则考虑,多发展二年制是必要的。尤其在近几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减少,中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被大量压缩但实际上仍有广泛需求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转由二年制专科培养,那么,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中级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地提高中级技术型人才的素质,而且其毕业生在就业时相对于中专毕业生而言也具有较多优势。
随着普通高中规模的迅速扩大,高中后的职业技术培训必须大力发展。当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之后,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那么,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不仅要面向高中毕业生,而且将面向部分高等学校毕业生及其他在职和非在职的成年人。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返回“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学习的人数八倍于TAFE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人数,就是反映这种需求的一大明证。
其次,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不同的办学者会有不同的办学目的。例如政府办学面向全社会,要求毕业生有更强的适应性;企业办学主要为了满足本企业需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完善,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出路日趋多样化,有的要继续深造,大多数将面向就业。在面向就业的群体中,有的属于委托培养,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甚至岗位是定向的,要求毕业后立即顶岗工作;有的希望形成“毛坯”,由企业自行组织岗前培训;有的毕业生要完全在劳动力市场上谋求就业机会,要求有更宽泛的职业适应能力;有的准备自我创业,他们的专业领域往往比较明确,但还要掌握市场调查、融资、企业设计、企业运作、产品销售、效益评估等一系列有关企业创办与经营的知识和能力。至于各种形式和要求的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则目的专一,时间短暂,更不可能面面俱到。
总之,由于教育动机、教育目标、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地区和行业环境条件的千变万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多样的。虽然有若干原则可以共同遵循和统一规范,但办学模式、课程模式、质量标准及其评估指标,都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做法更应该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
三、一条与社会融为一体的路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这一基本属性首先反映在高职教育的多样化特性方面,这一特性使高职教育能够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能力,使它的服务功能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这一点已经在前面专门作了阐述,这里不再展开。除此之外,着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办学体制的社区性。国外的一些短年制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如北美洲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等,都往往从属于一定的社区,由社区举办,为社区服务。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已经大体上明确是地方性事业,高职教育机构的设置审批权已经下放到省级政府。实际上,目前大量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是由大中城市自行举办的,是地方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学校利益与社区利益完全融为一体。它们由地方投资建设,接受地方政府的指令,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近几年,已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由区县一级政府举办,而且颇有旺盛发展之势,它们的社区性质自然更为显著,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社区办学的体制并不涵盖所有的高职教育,有的面向行业,有的甚至要面向全国。但由于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短年制高职教育仍然占主要部分,尤其高中后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更是方兴未艾,需要大力发展,它们都更加适合采用社区办学的体制,从而更有利于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
(二)专业目标的行业性。高职教育所设的专业,无不从属于一定的行业,它们的培养目标都适应于一定行业的发展需要。某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行业的科技含量、行业的职业岗位结构变化、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都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划分与设置,决定相关专业的目标取向、修业年限、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所以,行业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实际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高职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有关行业的宏观规划与指导,高职教育的成功有赖于对有关行业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充分了解和高度适应;另一方面,行业组织对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负有指导和支持的责任,尤其在人才需求规划、职业资格和人才质量标准的制订,推动校企联合和产教结合,提供有关的科技资讯和就业信息,参与专业教学评估等方面,显然是责无旁贷的。有的国家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块设计和“学习包”的编制都是由行业机构负责组织的,如澳大利亚的TAFE就是这样。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和行政机构发生大变革的非常时期,行业职能正进行着历史性的转变,适应市场体制的新的行业组织及其职能正处于建立和健全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加速这个建立和健全的进程,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行业之间密切联系,以新的体制和机制尽快地运转起来。
(三)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特色,“技术应用”即意味着把一定的技术直接作用于现实的生产、管理、服务及其他生活领域。技术与实际生活之间是互为因果、互有需求的,犹如毛与皮、血与肉的关系一样。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持,而技术创新的动因总是来自现实生活,任何技术如果不予应用则将失去一切意义。
总之,我国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至于以怎样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融为一体,必然是十分多样的,同时又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
四、一条通向终身学习的路
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全世界必然的共同趋势,社会各界对此都很少异议,余下的只是建立怎样的体系和如何建立这个体系的问题。
在未来的终身学习体系中,新一代人才是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并与工作环境多次交替过程中不断成长的,这一过程将贯穿每个人的整个生涯。“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理当贯彻于整个学习生涯,对于接受第一次就业前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学校更应该同时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使每一个公民日后能有进一步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
但是,每一种类型的教育都只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都亟需研究自己在终身学习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后的一个教育阶段,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层次、某一形式、某一个课程计划时,能够达到的目标总是有限的,是阶段性的,不能不受到特定的专业范围和修业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对基础理论的要求,对于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评价也不能绝对化,来不及准备的知识和能力,只能在日后的继续学习中弥补。重要的是每一个课程计划,都要留下便于日后继续学习的知识能力“接口”,采用“学习包”、“学习模块”等方法,尽可能把课程计划设计得更加灵活,更有弹性,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使高等职业教育以全新的体制和机制,并无可替代地成为未来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五”期末的基本轮廓,上述四个方面的描述显然是粗浅的,不够全面的,还有师资、设备、环境、管理等问题均未述及,决不表示这些问题不重要,而只是因为上述基本框架如果得到明确之后,这些问题就相对地容易明白,所以首先着重于上述四个方面。
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想强调的一点是,回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长远规划的需要,更是廓清当前对高职教育十分混乱的认识和标准的迫切需要。相信通过各方同仁若干年的共同努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博采各国之长,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质量得到社会的信赖,取得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