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组织及其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6)05-0078-04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进入了低失业、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的新经济时代,迎来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与此同时,在上世纪70、80年代极具竞争优势的日本产业却进入了“失去的十年”,经济发展陷入了二战后前所未有的低潮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异的局面?哈佛商学院院长鲍德温和克拉克(Baldwin and Clark)、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青木昌彦等人认为这一切与模块化组织密切相关。于是模块化组织理论成为了产业组织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模块化组织理论的回顾
模块化生产最先是作为一种工业工艺设计方法被运用到钟表行业,之后逐渐被机械制造、国防工程以及计算机制造等行业采用。最早对模块化进行研究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他指出,科层(Hierarchy)结构是有关复杂系统的组织原则,它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而子系统又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及子系统。由于科层组织内这一系统方面的特征,使科层内进行模块化运作成为可能。西蒙以钟表业为例,提出了模块的可分解性(Decomposability),阐明了模块化对于复杂系统管理的重要性。[1](P48-72)由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来临前产业组织是以追求大规模生产的福特制(Fordism)为基本的形态,所以模块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为一种工业设计的方法,并没有被运用到组织设计中。模块化组织理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经济与全球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柔性生产(Flexible Manufacture)、模块化组织等后福特制(post-Fordism)生产组织形式成为了一些产业的主导组织形态,经济学界由此开始重视模块化理论。1992年美国学者派恩(Pine Ⅱ)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理论的新前沿》一书中提出:实现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能配置成多样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2](P186)鲍德温和克拉克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经典论文——《模块化时代的管理》的发表与2000年他们合作的《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第一卷的出版,使模块化理论真正得到了它应有的重视。鲍德温和克拉克通过对硅谷高科技风险企业模块化集群的分析,得出了新经济就是模块化时代的结论。[3]2003年青木昌彦在《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书中界定了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他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Modularity);他还提出了模块集中化的两种模式—事先规定了模块之间联系规则的“A”模式和模块联系规则可以在模块之间的交流中不断改进的“J”模式,以及各个模块内部的信息处理完全“包裹化”(encapsulated)①这一条件。[4](P3-23)由于鲍德温和青木昌彦等一流学者对模块化理论的重视,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学者们相继加入到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队伍之中。尽管到目前为止,模块化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模块化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二、模块化组织的主要特征
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模块化产品的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个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概括地说,模块化组织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模块化组织是一个经济系统
所谓经济系统是指由一组经济元及经济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经济系统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经济系统=({经济元},{经济元之间的关系})
经济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当把某一个经济实体当作经济元构成一个经济系统时,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箱”来看待,而不必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内部信息,只要考虑它与外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元就相当于模块。[5]这样我们可以把模块化组织表示为:
模块化组织=({模块},{模块之间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把模块化系统(组织)用图形象地表示出来。
图1 模块化系统的结构
图1表明了模块化系统A的结构及其与其它模块化系统之间的联系。[6]模块化系统A内部有两个子模块系统a和b,它们之间有系统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是平行竞争的关系。子模块系统a和b内又各有4个子模块系统,它们之间也可以是平行竞争的关系。当然,这4个子模块系统内部也可以有从属的子系统,而且模块化系统A与其它同级系统又可以从属于同一更高级的模块化系统。
(二)模块化组织内部具有公共信息与隐藏信息
模块化经典理论认为,被模块化的复杂系统内部有两类信息,一类是“看得见的信息”(可以通用的公共信息),另一类是“看不见的信息”(不公开的私人信息)。所谓“看得见的信息”是指复杂系统内部各子模块共享的信息,这类信息使各子模块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规则,它包括结构、界面(接口)和标准等三方面的信息;当然,在经济系统不断复杂化的今天,各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要依靠事后的不断改进来适应新的环境。而“看不见的信息”是被子模块“包裹”起来的信息,隐含于各子系统内部,是其他系统看不见的私人信息,这类信息使各子系统可以独立、平行地展开工作,它可以被替代或事后进行再选择,是各子模块系统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各子模块之间具有“背靠背”竞争的性质
每一个模块化系统内部有许多子模块供应商。模块化系统内看不见的信息和看得见的信息使各子模块之间具有既独立又统一“背靠背”(back to back)竞争的性质。首先,各子模块之间,子模块与更高一级的系统之间有统一的联系规则和界面,这种统一的联系规则和界面可以使整个模块化系统进行分解与整合时不会偏离预定目标。其次,各子模块内部有私人信息,这些信息是其他子模块所看不到的,各子模块可以在统一的规则下凭内部的私人信息自发地演化。所以说模块化系统内部的各子模块是在进行既独立又统一的“背靠背”的竞争。
三、模块化组织的竞争优势
模块化组织的特殊的组织形式与内部制度安排使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来源于下面几点。
(一)网络的外部性
网络的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信息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之一。“当一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加时,就出现了正的网络外部性”[7](P538)。网络的外部性的产生与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相关,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如果一个商品有n个使用者,那么该商品网络对每个使用者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使用者的数量呈正比,这样网络对所有使用者的总价值与n×(n-1)=n[2]-n呈正比。[8](P3)网络的外部性对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竞争力的产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模块化系统内有系统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负责模块化系统的分解与整合以形成一个能适应动态环境的、具有竞争力的柔性契约网络(Flexible Contract Network)。[9]这一模块化网络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方面,统一的、简单的联系规则保证了模块系统规模,模块系统集成商可以在整个系统内部寻找能用统一规则连接的模块供应商,网络越大选到优质模块供应商的概率越高,可进行不同模块组合方式的选择越多,模块化组织就越具竞争力。此外,通用的界面可以保证可以共享的知识在模块化系统内传播,可以产生集体性的学习效应。另一方面,统一的联系规则使系统集成商之间也有竞争,模块供应商也会选择有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这也促进了模块化系统的优化与竞争力的形成。
(二)超强创新能力
模块化组织超强创新能力可以从下面两点说明。(1)模块化系统内各子模块内部信息的包裹化,模块之间平行展开工作可以促进创新。一方面,子模块内部信息“包裹化”使每个子模块内创新项目免受外部干扰,子模块因而可以进行独立的创新活动。这样既能减少设计技术、商业机密的外泄,也可以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并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平行工作的模块系统能够通过子模块不同的排列组合实现创新,使产品的种类更丰富,以满足个性化时代的消费需求。[10](2)模块化组织内部“背靠背”的竞争具有“淘汰赛”(Tournament Game)的激励效果,能大大促进创新。青木昌彦在分析硅谷模式——模块化企业集群时认为,由于创新企业在模块产品设计时对其它模块依赖较小,因此硅谷模式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11](P354)而且,硅谷内往往是数十家企业同时为研究同一有前途的技术展开竞争,只有成功者才能上市或被收购,这种“淘汰赛”更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
(三)高抗风险能力
一个系统越封闭则越存在失去竞争力的风险,而模块化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可以自发演进的系统,因此模块化组织可以对付这种组织的内生性风险。我们可以硅谷为例,硅谷内的模块化产业集群系统在化解风险方面就有其独特的优势,这可以从下面两点来说明。(1)按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资产专用化理论,通过企业纵向一体化可解决资产专用化带来的风险,但纵向一体化可能使组织的层次增加,从而引发“X低效率”等问题。而模块化式产业集群可解决资产专用性的问题,因为集群内各模块可以平行展开工作,各模块化的创新活动并不会因某个模块出现问题而停止,可以化解因特质交易(Idiosyncratic Exchange)”②过多带来的风险。[12](2)模块化式产业集群内部各子模块之间具有“背靠背”平行竞争的性质,这一方面使各子模块可以相对独立地展开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化解战略趋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使模块设计者有数个替代方案可以应付未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另外,多个子模块从事同一产品的设计工作,新产品系统不需要事先集中设计而可以自行演化,免去了彻底偏离现存模块组合方式所产生的风险。
(四)充满竞争活力
模块化组织是充满竞争活力的组织,其竞争活力来自如下两点。(1)模块化的组织形式能调动组织内部的积极性。按系统经济学中的“产权安排最低层次原理”,产权安排应当尽可能从层次低的产权主体开始,当低层次经济系统的产权需求被满足之后,再将产权安排给高一层次的经济系统。[13]或者说,只有每个层次系统的产权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发挥作用。我们假设存在A、B、C、D四个由低到高层次的模块化系统,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A<B<C<D。根据“模块”的定义,每个子模块系统(不论低到什么层次)都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且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可以看出,模块化系统的产权安排符合产权安排最低层次原理,由下至上满足了系统各层次的产权需求:A→B→C→D。模块化组织的这种制度安排能消除以往科层组织固有的毛病,使每一个系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而激发了各层次产权主体的生产积极性。(2)模块化组织是一个实现了知识分工的系统,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组织内部权威,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其一,在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力资本;其二,人力资本天然只能属于个人与人力资本只可激励而不可压榨的特性,使得作为“积极货币”的人力资本在组织治理结构中占有支配性地位;其三,由于人力资本的沉没成本难以转移,以及物质资本的沉没成本可以减少和转移也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组织内部的权威。[14]因为人力资本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模块化组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四、几点启示
在信息经济时代,因为产业组织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企业的竞争策略与政府的规制(Regulation)政策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企业竞争策略的调整。(1)有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的企业应该争当标准制造商。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因为产业标准与网络的外部性的存在,成为标准制造商的企业能获得超额的利润。这里很好的例子有Intel公司。(2)有社会资本优势、整合优势的企业应该力争成为系统集成商。因为除了标准制造商外,系统集成商是产业利润流向的另一端,这里很好的例子有Dell公司。(3)中小企业要定位于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模块。中小企业在全球化时代完全可以发展得很好,但要把自己定位于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模块,一定要避免小而全的倾向。(4)企业应该树立合作竞争理念。因为在新经济条件下,往往是“新水桶原理”在发挥作用。所谓“新水桶原理”是指企业将自己最具竞争力的木板(模块)与别人最长的木板整合成一个容积最大的水桶,然后分得自己应有的那一部分,由此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第二,政府的规制政策的调整(我们这里所讲的规制包括反垄断政策)。(1)由定义自然垄断产业到定义自然垄断环节。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原来被认为整个产业都是属于自然垄断的产业,在产业组织模块化条件下,整个产业链可以被拆分、重组,分为一个个环节(模块),其中许多环节变得可以自由竞争,比如电信产业就可以把基础设施与服务、内容供应商分开,服务商、内容供应商之间是可以竞争的,同样的道理也适合铁路等部门和产业。(2)由规制市场结构到规制垄断行为。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网络外部性效应、创新优势等特征的模块化垄断组织往往是竞争选择的结果,它的出现使市场集中率不再成为判断垄断是否损害市场效率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标准是看垄断企业是否有损害效率的垄断行为。所以,发达国家在放松规制的同时特别注重垄断结构的效率分析,不盲目地反垄断,提倡竞争,主要是反有损效率的垄断行为。
五、结束语
信息经济时代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使深受经典力学影响的传统主流经济学受到了挑战。在信息经济时代,那种线性的、机械决定的、孤立和片面的思考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以更新的、辩证的、开放和系统的观点来思考经济问题,并提出新的对策。产业组织理论应该重点关注呈网络系统形态,具合作竞争性质且高效率的模块化组织。总之,时代变了规则也在变,用乌家培先生的话来说,在信息经济时代关键就是要“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财富。”
收稿日期:2006-05-18
注释:
①有学者把“encapsulated”译作“浓缩化”,但笔者认为译为“包裹化”更恰当,因为“encapsulated”本身含有“密封”的意思,也就是把私人信息包裹起来。
②特质交易是指进行了专用性投资的定向对口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