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之我见论文_刘艳

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之我见论文_刘艳

笪江西省泰和县实验小学刘艳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成为新课程课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纵观一些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教学中走入了误区,值得我们深思。

一、所举的生活事例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后,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谁来说说?

生1: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

生3: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三角形的。

教师似乎感觉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于是就作引导:“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周围、身边物体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4:“把一支圆珠笔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支笔的。

这时教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在此鼓舞下,学生纷纷说出了一些例子。

生5:把黑板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

生6:把桌子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

[思考]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纷纷说出一个长方形的,一个正方形的,一个三角形的时,教师意识到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得出了“一支圆珠笔的,一块黑板的,一张桌子的”。

试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把一支圆珠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平均分成两份的必要性吗?

因此,我们在设计生活与数学联系的例子时,不能一味的追求“数学化”而忽视客观现实的规律。上述教学中,当学生说出“__________把一支圆珠笔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例子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不能认可。如可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有这样的必要?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生活中常见的“分苹果、分蛋糕……”这种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生活实例。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选择的生活材料干扰学生思维[案例]《搭配》教学片断多媒体呈现两件上衣(黄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后,小组交流。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只有五种穿法。

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想法。

生2: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装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生3:老师只有四种。(教师呆了)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装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开服装店的,她说过颜色这样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4:我也有一种想法,那件浅蓝色上衣是秋天才能穿的,那条裙子是夏天的裙子,这两件也不能搭配。(课堂有点乱哄哄了)[思考]面对“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说六种,有的学生说五种,有的学生说四种,从而影响了本节课“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红绿不能搭配”,“秋衣下裙不能搭配”的生活理念。所以,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我们的学生自然会凭借其__________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教学中我们在选择生活的学习材料时,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避免学习材料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干扰,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案例,我们可以作以下调整。

师:“六一”儿童节后,老师选了几张文艺演出照片,准备刊登在校报上。(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照片)可是,校报编辑告诉我,五张照片太多了,只能选其中的两张,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选?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选一张跳舞的和一张唱歌的比较合理。

师:如果选一张唱歌的和一张跳舞的,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呢?

学生活动并反馈。

第二次选择的学习材料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较好地避免了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教学中没有学生提出哪两张照片不能搭配,反馈时较好地集中于“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这一核心问题的交流上,学生初步感悟到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较好地掌握了有序思考的基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的生活情境没有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案例]《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断教师在揭示了“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后出示了一个镶有铝合金条漂亮的长方形镜框。

师:谁能猜猜做这样一个镜框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呢?

生1:1米60厘米。???生2:150厘米。???生3:120厘米。

师:要想准确地知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要求这个镜框的什么?

生:周长。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长方形的长6 厘米,宽4 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课本例题7)[思考]从外显的角度看,以上教学案例,教师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

但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后,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再也不提及此事,这样的情境创设又有何用呢?难道说,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落实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吗?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且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即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时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把这个生活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上述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改进:教师出示一幅漂亮的画后,提出问题:“小亮很喜欢这幅画,想给它镶上铝合金条和配上玻璃,可是不知道要用多少这些材料,你们能帮助他吗?”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把这幅画抽象成长方形(符号化,成为数学问题)———围绕__问题进行小组探索活动(动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计算,讨论对比)———问题解决。这样让学生经历“呈现生活情景———把问题符合化,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不仅学会了数学地思维,而且“数学地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增强。

因此,在实践“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形式和表面上,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途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论文作者: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  ;  ;  ;  ;  ;  ;  ;  

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之我见论文_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