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任务执行策略的案例分析_教师评价论文

绩效评价任务执行策略的案例分析_教师评价论文

表现性评价任务实施策略案例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案例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目标1的达成为例,阐述表现性评价任务介入并干预教学的过程,解读以评价驱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通过课标解读、教材把握、学情分析,将《登上地球之巅》的学习目标1确定为“勾画关键语句,概括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其中核心词是“概括”“经过”,“勾画关键语句”是重要的行为条件。根据核心词、行为条件的指向设计基于学生表现的真实性评价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分步实施。

      一、师生互动,展开学习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指导,它的前提必须是学生真正发生了学习,因此,在设置情境将学生导向针对目标的学习后,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自学并针对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质疑答难。那么,刘连满等人在攀登最后的380米时,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过程?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勾画能够体现登山经过的关键语句,提取信息并组织答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后)

      师: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哪些地方有疑问?

      生1:“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属不属于要画的关键句?

      生2:不是,虽然是登山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但这一句主要是刻画人物形象的。

      师:老师也有个疑问,什么才算是表明登山经过的关键句?

      生3:能表明时间、地点、人物、登山的进程的句子。

      生4:进程中要有登山方式、遇到的困难和结果。

      教材是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得以落实的载体,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自主学习,课堂评价才有用武之地,教师的“教”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在学生自学环节,教师要做到不牵制,不“告诉”,仅针对目标达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激疑、设疑、解疑,帮助学生扫除达标路上的主要障碍。

      二、评价介入,检测学习

      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个信息可以用交流性评价简单获得,即用传统的师生问答法评价学生学习。但这样的评价仅针对“教材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不能转化成学生手中的工具“活用”于实践,则需要借助真实性评价任务,既考量学生真实的学习表现,也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师:明白了什么是表明登山经过的关键语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能不能把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呢?(多媒体出示)在班级举行的“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中,有一项活动为“探险英雄故事会”,你们小组要和大家分享《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中英雄们的故事,组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请你代表小组概括队员们突击主峰的经过,相信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分阶段清晰地概括出来。

      大家想挑战一下吗?认真分析一下任务,看看要完成任务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3分钟后,师生完成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1.抓住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登山的方式、遇到的困难、结果;2.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条理清晰;3.语言简洁,连贯。

      (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完成任务,5分钟后展示)

      生1:(展示)4个队员在翻越珠峰最后380米的时候遇到困难。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第二台阶”最后三米的地方,刘连满试着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但是没爬上去。他想起在哈尔滨当消防员的时候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翻过高墙的经历。就用“人梯”的办法把屈银华、贡布托了上去。他又借着绳子的帮助爬了上去。但由于体力不济和严重缺氧,被留在大石头旁休息。其他三个人接着爬到顶峰。

      生2:(评价)虽然叙述完整了,但是除“第二台阶”以外的登山方式、困难没讲清楚;语言不简洁,“第二台阶”太啰唆了;时间也不明显。

      生3:(展示)5月24日那天,四名队员冒着缺氧、寒冷冲击最后380米。到第二台阶时岩石阻挡了去路,刘连满想起当消防员时使用过的“人梯”办法,成功翻过岩壁。由于氧气不足,体力不足,天黑时不能按计划登上顶峰,刘连满留下休养,把氧气瓶留给队友。队友们成功登上顶峰。

      生4:(评价)语言不简洁,“刘连满想起当消防员时使用过的”“把氧气瓶留给队友”不属于主要信息,可以删掉。

      生5:(评价)三名队员最后遇到的困难和登山的方式没交代。

      这个内嵌目标的表现性评价任务针对学习目标1,将文本、学生、生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愿做、能做的真实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活动中展开充分的对话;评价任务的邀约性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我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的跃跃欲试心理。同时,学生从评价任务中捕捉到“怎样做才算好”的信息,师生共同制定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应知”和“应会”做出清晰界定,师生心中都有了一把“做到什么程度”的尺子。在评价标准的规范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原有的学习经验上建构新知,形成成果并展示、互评。教师则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高度关注、提炼学生学习表现上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将“概括”当作“复述故事情节”,不明白“概括”是对主要信息的简短整合,更不清楚如何整合信息。找到了学生的“错误类型”,教师的“教”就有了根基,“先学后教”自然生成。

      三、典例反馈,完善学习

      什么样的好才是真正的好?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标准是相对抽象的指标参照,不能给予其直观的“好”的样板参照。在自学、互评之后,学生凭借自身之力不能再有所提高时,教师适时出示典型案例,利用典例反馈、分析、解释学生学习表现上的“错误”,促使学生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从而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的指向,完善自己的学习。

      师:我也准备参加故事会,提前概括了突击主峰的经过——

      (多媒体出示,教师范读)

      9点30分,4名登山队员冲击珠峰的最后380米。约两个小时后攀登到了“第二台阶”。攀登“第二台阶”共用了五个多小时,采用“人梯”的方式攀登其最后的3米花了近3个小时。之后,刘连满因体力不支留下,其他三人在黑夜和缺氧的威胁下继续登峰。在8830米的高度,开始无氧攀登,于凌晨登顶。(学生报以热烈掌声)

      师:为什么自发给老师掌声?对比修改自己的作品,看看你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应做怎样的修改。老师范例中的信息全在文本之中,比如第一阶段的主要信息是……(略)找到这些信息后,对同类信息进行了合并,比如时间上……(略)请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同时思考为何要这样修改。

      (5分钟后)

      生1:我写的是——5月24日清晨,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开始向珠峰最后的380米冲击。大约两个小时后,遇到了陡滑的第二台阶,他们利用人梯的方式花了5个多小时通过。登上“第二台阶”后,在天黑和缺氧的情况下,把身体过于虚弱的刘连满留下休息,其他队员继续向山顶进军。8830米以后的进程,进行无氧攀登,凌晨成功登顶。

      师:对比原来写的内容,你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这样修改?

      生1:我加上了“大约两个小时后”“登上‘第二台阶’后”表示时间的词语,让时间顺序更加清晰;把“他们依然继续前进”改为“进行无氧攀登”,把最后十几米遇到的困难、攀登的方式交代清楚了;把“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这个描写的句子删掉,语言显得概括简洁。

      师: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生1:概括经过时,我们要先找出能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进程的关键句,把主要要素抽出来,然后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把它们合并、串联起来。不能像复读机,课文是怎样写的就怎样说。(学生鼓掌)

      教师的典例直观地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梯子”,学生在典例的示范与教师的分析之下很快找出问题,真正明白了“我要做得怎样才算最好”,确定了改进的方向。在自我反思与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学生对照典例修改作品,再次展示、自评、互评,直到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真正聚焦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会”“会用”为最终目的,教学节奏因此“慢”了下来,教学视角因此转变了过来,教学生态因此“健康”了起来。

      当然,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巨大挑战,只有教师的素养具有一定的厚度,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才能科学创设并合理实施表现性评价任务,充分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完善学生学习表现的功能。我们正努力走在这条科学取向的道路上,相信随着专业化成长,这条道路会更宽、更广、更合理。

标签:;  ;  

绩效评价任务执行策略的案例分析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