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1999-2014年海洋捕捞统计数据,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讨论。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管理制度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中国海洋捕捞总产量,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头足类、其他6大类渔获物产量,带鱼、鳀鱼等20余种主要鱼类总产量及单种产量,中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数量、总吨位和总功率,中国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数量。本文数据来源为2000—2015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统计数据分析
2.1海洋捕捞总产量和渔获物结构变化
2.1.1海洋捕捞总产量及年增长率变化
①捕捞努力量的单位很多,具体选择什么单位,应以所使用的渔具、所掌握的资料为前提。所以把以渔船总数量、总吨位、总功率和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数量等为单位的称为单位捕捞努力量。
②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指在规定时期内,平均一个作业单位捕获的重量或数量。通常用做资源密度的指标。
2008年是中国海洋捕捞总产量下降与回升的交界点。以2008年为界,将1999—2014年这16个年份划分为1999—2008年和2009—2014年两个时间区间,分析海洋捕捞总产量变化(图1)。
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海洋捕捞渔获物结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鱼类产量在海洋捕捞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较稳定,稳居各类渔获物首位。1999—2011年,鱼类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2004年比例最低(为66.09%),2011年达到峰值(为69.57%)。2011—2014年,鱼类在海洋捕捞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呈稳中略降态势。
甲壳类产量在海洋捕捞总产量中所占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99年16.72%上升到2014年18.70%,但略有波动。头足类产量和贝类产量在海洋捕捞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变化趋势相同,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3年的6.30%和5.63%下降到2014年的5.28%和4.31%;藻类产量在海洋捕捞总产量中所占比例显示,1999-2008年,中国海洋捕捞总产量呈连续下降状态,总产量由1999年的1497.62万t下降到2008年的1149.63万t,总产量年增长率整体为零增长或负增长(除2004年为正增长外)。
2.1.2海洋捕捞渔获物结构变化
1999-2014年,中国海洋捕捞各类渔获物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贝类、其他、藻类,其中,鱼类占总产量的比重最大,为60%~70%,其次为甲壳类,为15%~20%(图2)。
2009年之后中国海洋捕捞各大渔获物年增长率变化幅度普遍缩小,这表明中国开始注重开发鱼类、甲壳类、贝类等基本渔获物之外其他渔获物的潜力,海洋渔业资源得到均衡优化利用(表1)。
2.2海洋捕捞主要鱼类产量和鱼种结构变化
2.2.1海洋捕捞主要鱼类产量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海洋捕捞主要鱼类合计产量在2006年之前保持总体增长趋势,2003年合计产量高达705.02万t,且当年年增长率也达到17.57%的峰值。海洋捕捞主要鱼类合计产量在2007年、2009年出现两次负增长,之后缓慢回升,年增长率维持在±0.05%之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预测至2019年,中国海洋捕捞主要鱼类合计产量将呈缓慢下降趋势(图3)。
2.2.2海洋捕捞主要鱼种结构变化
为了更精确地计算21种主要鱼类结构变化情况,下面将1999—2014年这16个年份按照每4年一个时间区间划分,计算21种主要鱼类在各时间区间内的年平均产量占合计产量的比例。计算结果显示,1999—2002年,占主要鱼类合计产量5%以上的优势鱼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带鱼、鳀鱼、蓝圆鯵、鲐鱼、鲳鱼;2003—2006年为带鱼、鳀鱼、蓝圆鯵、鲐鱼、鲅鱼、鲳鱼;2007—2010年为带鱼、鳀鱼、蓝圆鯵、鲐鱼、鲅鱼、小黄鱼、鲳鱼、海鳗;20111—2014年为带鱼、鳀鱼、蓝圆鯵、鲐鱼、鲅鱼、小黄鱼、海鳗、金线鱼、鲳鱼。
2.3海洋捕捞投入因子变化
中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功率在2003年之前处于增长势头,2002年达到峰值1340.15万kW,2003年出现负增长,2003年后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功率年增长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吨位总体保持增长状态,1999—2014年增长了37.26%。尽管2003—2006年出现负增长,但没有改变总吨位年增长率总体上升的趋势(图4)。
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数在2003年之前较稳定,2003年后开始下降,2008年降到最低值后又趋于稳定。从2001年开始,除了2003、2009、2013年为正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其增长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数量在2001年结束增长后,于2002年开始下降,2012年有所回升并保持上升趋势。总体来看,虽然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数量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图5)。
每船平均主机功率和每船平均吨位除2009年小幅回落外,整体均保持平稳增长,但每船平均吨位增长幅度小于每船平均主机功率。每吨平均主机功率在1999-2014年基本保持恒定(图6)。
2.4海洋捕捞投入因子与捕捞总产量的关系
2.4.1计算结果显示,1999-2008年和2009—2014年这两个时间区间的海洋捕捞投入因子与捕捞总产量关联度相同:与海洋捕捞总产量关联度最高的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其次为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数量,第三是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吨位,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功率与海洋捕捞产量关联度最低(表2)。
2.4.2海洋捕捞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变化下面分别以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主机功率、吨位及专业劳动力数量为单位捕捞努力量,计算各自的CPUE,分析1999—2014年单船、单位功率、单位吨位和专业劳动力人均的CPUE的变化情况(图7和图8)。研究结果表明,单船CPUE在波动中总体上升;专业劳动力人均CPUE在2010年之前趋于稳定,2010年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单位吨位CPUE在波动中总体上升,其中2006年最低;单位主机功率CPUE基本保持稳定。
3主要结论
(1)海洋捕捞总产量方面。2006年以来,中国海洋捕捞总产量大幅下跌,于2008年降至最低点后缓慢回升并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1200万t的水平。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头足类、其他类渔获物分类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较稳定,其中鱼类占总产量的比例最大,在60%~70%。主要鱼类合计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单鱼种产量占鱼类总产量10.0%以上的优势种有带鱼和鳀鱼,但这两种鱼类的年产量和产量结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主要鱼类渔获物结构趋向平均化,优势种单种产量逐渐降低。
(2)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功率和总吨位、渔船数量和专业劳动力数量方面。2003年以来,总功率和总吨位结束小幅增长态势并经历负增长,总功率和总吨位增长率整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3)海洋捕捞投入因子与捕捞总产量的关系方面。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捕捞专业劳动力数量与海洋捕捞总产量关联度较高,渔船、专业劳动力数量的降低与海洋捕捞总产量的降低有密切关联。捕捞机动渔船总吨位、总功率与海洋捕捞总产量关联度较低,单纯依靠提高渔船总吨位和总功率已经不能提高海洋捕捞总产量。
4结语
总之,海洋捕捞管理的核心是管好渔民、管住渔船。为保障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迫切需要继续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控制全国渔船的总功率和总吨位。
参考文献:
[1]卢秀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23.
[2]唐建业,张建国,赵铁武.构建我国海洋捕捞权制度的分析[J].水产学报,2009,33(3):527-532.
论文作者:邹芳泉,朱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海洋论文; 总产量论文; 鱼类论文; 渔船论文; 产量论文; 总吨位论文; 功率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