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表现_她的城论文

论池莉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表现_她的城论文

论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呈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文化论文,小说论文,论池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1-0099-04

本文中的“地域”是指以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文历史空间,“地域文化”可界定为“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①,是指特定区域里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在的特定地域关系密切,地域中的自然景观(山川风物、四时美景)和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方言土语、传统掌故)深刻影响着作家创作,作家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会带上地域文化的烙印,促使作家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本文从文化、语言、符号的角度专门探讨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呈现及其意义,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特定语言符号蕴涵的文化内涵,以期深化对池莉小说中地域文化的认识,揭示地域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普遍意义。

一、地名符号呈现

地名是人们对一定地域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地域文化符号。池莉小说中的武汉地名构筑了一个个典型生活场景,营造了小说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和美学意义。根据数据②分析,池莉小说中出现的地名结构形式多样,语义内涵丰富。下面将小说中统计到的地名分为四种语义类型进行分析。

第一类是地标建筑地名。小说中的这类地名都是因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而得名,如“花楼街”、“水塔街”、“六渡桥”等。“花楼街”代表着武汉的世俗文化。据记载,“这条街上多半是砖木结构的楼房,屋檐和梁柱上涂绘彩色花饰,并将门窗雕镂成古香古色的图案,被称作花楼,这条街也就称为花楼街”③。《不谈爱情》的故事起源于花楼街,小说中对“花楼街”的描述为:“武汉人谁都知道汉口有条花楼街。从前它曾粉香脂浓,莺歌燕舞,是汉口繁华的标志。如今朱栏已旧,红颜已老,那瓦房之间深深的小巷里到处生长着青苔。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花楼街始终弥漫着一种破落气氛,流露出一种不知羞耻的风骚劲儿。”出生成长于此的吉玲一直希望淡化自己身上的小市民气息,摆脱“花楼街”身份,但“花楼街”文化依旧在吉玲及其家人身上留有印记,正是因为吉玲的成长地有着这一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与庄建非知识分子身份的环境反差和性格对比,为小说冲突的发生和情节的推动埋下了伏笔。“水塔街”得名于当地的著名标志物“水塔”,“水塔”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历史,也是当地人的情感寄托。“汉口之所以成为汉口,水塔之所以在湖淌子之中拔地而起,是宋家厉家以及许多家有识之士,拿出自己祖祖辈辈积累的财富,开办水电厂,油脂公司,建筑水塔,建筑联保里,永康里,永寿里,耕辛里,形成城市,是他们开创了汉口这个城市和最先进的城市文化”④。《她的城》故事发生在繁华都市中的这些街道小巷里,池莉揭开了潜伏在城市底层的小市民的生存图景,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层武汉女人的辛酸与无奈。这些里弄都是汉口历史悠久的老巷,中西式建筑并存,体现了别样的老汉口风情,如“联保里”最初是香港联合保险公司武汉分公司的职工宿舍。故事人物穿梭于这些街头巷尾,上演一幕幕小市民的真实生活剧。

第二类是历史人文地名。小说中的这类地名是为纪念当地曾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出现的人物,包涵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阅马场”、“解放路”、“彭刘杨路”、“首义路”、“解放大道”、“黄鹤楼”等。《太阳出世》中赵胜天迎亲的队伍“是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出发,上解放路,经由彭刘杨路到达阅马场,再转入首义路回到解放路”,经过一个个武汉的地标,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描述重走了一趟革命之路,伴着一场带有地域特色的迎亲之旅,小说渐渐揭开了序幕。《所以》开头在介绍叶紫的成长环境时提到:“我们彭刘杨路是小街,大路。一头跑出去是阅马场,一头跑出去是繁华大街。阅马场是历代练兵习武的校场,有清军绿营兵的营房,有现在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们简称红楼)。试想一下:大广场,点将台,巍峨红楼;红楼背后就是蛇山,爬上蛇山,一口气就冲上了黄鹤楼。”⑤接下来对其童年趣事的描写也都围绕着这些地方展开,一场“武昌起义”的游戏穿插着对历史事件的介绍,构成小说独特的革命文化背景。

第三类是地理环境地名。小说中的这类地名是由于当地的地理方位而得名,反映了武汉独特的地域环境,如“汉正街”、“长堤街”、“江汉路”、“江滩”等。“汉正街”是“汉口之正街”、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代表的是武汉的商文化。《她的城》中的蜜姐在汉正街做了十年的窗帘布艺生意,“汉正街”的商业氛围塑造了她精明能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商业化环境中,池莉讲述了一个女人的辛酸奋斗史。“长堤街”因其最早是一道长长的堤道而得名,它护卫古老的中心街道“汉正街”,见证了汉口的繁荣。《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徐红梅正是生活在长堤街的江城市民,小说讲述了她梦想当诗人结果被骗的琐事,人物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紧密契合。“江汉路”取“长江”、“汉江”中二字命名,反映了武汉的水文化特色。长江是“江城”武汉的重要符号,市民的生活与其息息相关。《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每天坐着轮渡过江开始一天的“琐碎生活”,是典型的武汉生活场景。

第四类是风土人情地名。这类地名反映了当地人们文化选择上的认知心理倾向,如“吉庆街”、“集贤巷”、“大智路”、“永康里”、“永寿里”等。地域文化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同时当地居民也是地域文化的缔造者。“永康里”、“永寿里”取永远健康长寿之意。“吉庆街”包含吉祥喜庆的意味,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吉庆街”代表的是武汉的饮食文化。《生活秀》中家长里短的故事即发生在热闹繁华的吉庆街,地域韵味和生活气息浓厚,来双扬是在这里打拼生活的一分子,以卖鸭脖为生,人物的泼辣干练在日常叙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演了一出出武汉“生活秀”。“集贤巷”是《有了快感你就喊》的主人公卞容大成长的地方,狭窄老巷的居住环境使卞容大充满了压抑感,形成了他的复杂性格,也导致他一直都在追寻一种突破。小说中“集贤巷”环境的铺垫对卞容大的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小说弥漫着浓郁的地域气息。

这些地名符号成为池莉地域小说的基本元素,被大量运用于情景构造,地名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小说增色不少。根据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名是“吉庆街”138次、“水塔街”32次、“花楼街”31次、“江汉路”21次、“汉正街”12次、“六渡桥”6次,这些都是汉口的代表性地点,是汉口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池莉将故事选择在这样一些地点,更好地彰显了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物产符号呈现

饮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武汉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的描述是池莉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汉拥有丰富的特色物产,有的特产还形成一定规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品牌,这些品牌名也成为小说中武汉的代名词。例如《太阳出世》里提到的“扬子江”牌全脂奶粉,武昌最有名的百年老店“曹祥泰”蛋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汪玉霞月饼、冠生园糕点,《不谈爱情》里的“四季美汤包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火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廉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条,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汉口精武鸭脖也因《生活秀》的流行而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品牌,小说对于武汉的特产推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池莉小说不仅运用了这些物产饮食符号,还不时对这些特产进行详细阐释,真实地再现了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烦恼人生》里这样描述热干面:“一柄长把竹篾笊篱塞了一窝油面,伸进沸水里摆了摆,提起来稍稍沥了水,然后扣进一只碗里,淋上酱油、麻油、芝麻酱、味精、胡椒粉,撒一撮葱花——热干面。武汉特产:热干面。”《你以为你是谁》中介绍:“糊米酒是武汉市历史悠久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一种甜食,由精细的糯米粉和醪糟做成的糊汤,晶莹濡滑,上面撒着几粒糖桂花。因为价廉物美,它成为了大众食品。”

除了小吃名,还有一些武汉特色菜肴名,小说中对特色饮食的叙述颇具地方特色,如:“她们煨了排骨藕汤,卤了一罐子猪肚子牛肉鸡蛋什么的,烧了时令菜八宝香酥鸭,清蒸了鳊鱼,炒了武汉家常小菜,如:茼蒿,霉千张之类。”⑥“他们点的凉菜是凉拌泥篙,凉拌田螺,糖醋藕片,红油虾球;热菜是爆炒鸭杂,红烧鱼籽豆腐,白椒猪血,臭干子煲,干煸刁子鱼,紫菜苔炒腊肉;蒸菜是沔阳三蒸:粉蒸带皮腿肉,粉蒸青鱼肚膛和粉蒸茼蒿;汤是砂锅炖的腾汤,腾汤里面是一定要炖进枸杞,红枣,党参和米粉的。”⑦琳琅满目的武汉美食让读者目不暇接,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透过这些特色菜名池莉传达出了丰富的汉味饮食文化,使小说充满地道的生活滋味。

三、方言符号呈现

武汉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分支西南官话武天片。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人物话语中武汉方言词汇与句式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和富于个性,令小说有股别样的楚汉韵味。武汉方言是武汉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汉派小说”中武汉方言的运用也从侧面彰显了武汉文化的魅力。从词性上看,池莉小说中的方言词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池莉小说中的方言名词以称谓名词为主,用于指称故事中的人物。其中一类主要出现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里,用于交谈一方称呼对方,为人物关系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描绘的是一幅酷暑下武汉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小说伴随一声“喂。猫子。给支体温表”开场。“猫子”本指动物,这里是小说中的人物们对主人公郑志恒的昵称,生动形象。武汉方言中动物名词加上“子”后缀这一构词方式使表达更具亲切感,类似的表达还有“狗子”、“猪子”、“羊子”等。武汉方言里“嫂子”的意思比普通话中“嫂子”的含义更宽泛,除了指“哥哥的妻子”以外,还可用于泛称年纪不大的已婚妇女。这种亲属称谓在方言里的泛称化可以拉近说话人彼此间的距离。“拐子”是江湖黑话中老大的代称。《太阳出世》中前女友洪丽丽将赵胜才称呼为“拐子”,“拐子”从指老大延伸出称呼兄长,反映了这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你以为你是谁》中很好地解释了“拐子”的涵义,“用普通话解释,‘拐子’与‘哥们’相近,但武汉市所谓的‘拐子’含有老大的意思,匪气十足”。“伙计”也是武汉人口语中常用的一种称呼。《烦恼人生》中印家厚在副食品商店得知酒价后对售货员感叹一句:“伙计,你这酒吓人。”《太阳出世》里对方迎亲队伍的年轻人找赵胜天单挑时冲着他也是一句:“伙计,我们到边上去玩玩怎么样?”《你以为你是谁》中陆建设与赌牌的李浩淼及围观的众人之间都互称“伙计”。武汉人称呼“妈妈”为“姆妈”,显示出对母亲一种特别的情结,也很亲切传神。《太阳出世》中李小兰的女儿朝阳“二十六天十分清楚地叫了‘姆妈’”,《她的城》中蜜姐把婆婆也称作“姆妈”。

另一类方言名词在小说中主要用于指称人物的特性,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武汉话中“男将”指“男人”或“丈夫”,对称的说法有“女将”指“女人”或“妻子”。例如:“猫子真是个好男将哦,又体贴人又勤快,又不赌不嫖。”武汉人称年轻的女孩子为“姑娘伢”或“女伢”,称男孩子为“儿子伢”或“男伢”,称小孩子为“小伢”,对晚辈年轻人也可直接称“伢”,有小称意味,给人一种亲昵喜爱的感觉。例如《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街坊们称呼猫子为“忠厚的男伢”,燕华为“姑娘伢”。武汉方言里的“乔子”指“搭档、协作的人”,含有贬义,有合伙行骗的意味。《你以为你是谁》中陆武桥对众人说:“你们怎么能够相信他们呢?他们是一对‘桥子’,扎伙骗钱呢!”小说中使用的是“桥子”,而根据《武汉方言词典》⑧应写作“乔子”。武汉方言里的“板眼”指办法、主意、花样、结果、道理等,例如:“刘板眼之所以被取绰号板眼,就是因为他有能耐有本事,心眼活眼头亮嘴巴甜啊!”⑨这里用来作为小说中人物的绰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池莉在运用这些方言词时,有时会在上下文中对这一方言词进行一定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姐你早》中用“扁担”这一工具来指称挑担的人。这些本来指称事物的方言名词有时用来称谓人物,突出人物特点。“麻木”指三轮车。“麻木”本来指爱喝酒的人,最早有“酒麻木”之说,早期的人力三轮车师傅摇头晃脑的样子很像饮酒之后,因此“麻木”用来指这类人,也进而指他们所用的工具。这类武汉方言里的普通名词指的是武汉当地的特有之物,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和趣味。赵胜天结婚雇用了20辆“麻木的士”来迎亲,场面的描写反映了武汉的婚嫁风俗。武汉方言里一些以往的说法随着对应事物的消亡以及使用范围的缩减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武汉方言中的核心词汇和精髓用法依旧得以广泛流传。

第二,方言动词的使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猫子说:‘不晓得谁。’”武汉方言“晓得”的意思是“知道”,“不晓得”也即“不知道”;表示疑问的表达为“晓不晓得”。“冇得”也就是“没有”的意思,表示否定,在武汉方言里适用范围广,也记作“冒得”。

另一类动词反映出了武汉人的精神品质,如“掉底子”比喻揭露内情、底细,含有“丢人现眼”的贬损意味。如赵胜天的母亲在听说儿媳生了个女儿后受不住,“一屁股塌在妇产科门口的楼梯上,两只手背不停地抹泪”,赵胜天这时便扶起母亲说:“走吧,别在这里掉底子了。”⑩希望母亲不要在大众面前有损面子。“掉底子”传达的语义内涵丰富,反映出武汉人爱面子的精神内核。《小姐你早》中典型的武汉人亚咪在听说知识分子戚润物随便去哪剪头,脱口而出“你吓我”,“吓我”用来表示惊讶、不满、不以为然等,也有人当作无意的口头禅,体现了武汉人的泼辣与豪爽。

第三,除了方言名词和动词,池莉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词语。其中方言副词主要有“几”和“蛮”,例如:“猫子是个几好的伢”,“叶紫,其实我蛮喜欢你的”。武汉方言中“几、蛮”用于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表示强调。方言形容词有“过瘾”、“幺”等。“过瘾”指人“有趣、有意思”;“幺”是小的意思,“老幺”指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太阳出世》中赵胜才称呼弟弟赵胜天为“老幺”,《不谈爱情》中的“幺女儿”也就是指小女儿吉玲。池莉小说中的方言代词主要是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如《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称呼“许师傅”为“您家”。“您家”属于第三人称尊称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您”,代表武汉的敬称文化。武汉方言中的疑问代词“么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可用于陈述句、特指问句或反问句,用法灵活。“么样”也就是“怎么样”的意思,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等句法成分,用在人物口语中显得简洁精练。例如:“你是个么事大人物,要告诉你?”燕华说:“么样脸色是好?”燕华对猫子的这些话语带有情侣间调侃的意味,显得幽默风趣。

“唦”、“咧”是武汉方言里比较常用的句末语气助词。“唦”,《武汉方言词典》记作“煞”,可以表示肯定、辩解、催促、疑问、祈使等语气,也可以表示停顿。例如:“猜牌唦,赚钱的事啊。”“咧”使得话语的声调柔缓,例如:“李老师瞧着陆武桥西装袖子上的商标,见商标是一条小鳄鱼,便搭讪:哟,名牌咧。”

池莉小说中的这些武汉方言词语多为方言口语,呈现了武汉方言的一个基本面貌,也涉及到了武汉方言各种词性的基本词汇,从侧面反映出了武汉的风土人情。除此之外,小说中还不乏一些特殊方言格式的运用,如“苕里苕气”、“流里流气”用来指人“苕(傻、不聪明)”、“流气(不正经)”等,都是武汉方言里比较特殊的重叠格式,文中使用四字结构,更符合小说叙述的节奏。

四、地域文化呈现的美学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池莉小说中的地域文化通过地名、物名、人名等语言符号浮现出来,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池莉小说中地域文化的呈现使其有别于以往的写实主义小说,原始的地域环境和人文风情的无保留还原造成了池莉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池莉用左拉式的自然主义创作手法,从零度情感态度出发去反映普通人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冷静客观地叙述生活的琐细,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写实主义的一种消解。地域文化的呈现成为其小说创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形成了池莉小说富于“汉味”的美学风格。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能够帮助作家构筑一个地域化的小说世界。正是小说中这些方言词语的运用,使得池莉小说的生活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借助这一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手法,池莉勾勒了一幅幅日常生活场景,也形成了她的小说叙事风格,使其作品成为汉派小说的典型代表。

其次,池莉小说中地域文化的呈现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的呈现很好地为小说创作主题服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生活习性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如池莉小说中武汉方言的运用是很好地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并不是一味地大用方言。《小姐你早》中人物话语的武汉方言就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作者给人物界定的身份为:女主人公戚润物是一位上海女性,王自力是北京人,两人生活在湖北武汉,是在武汉工作的外地人;但小说在叙事部分仍不乏一些武汉方言用语。小说中另一个人物亚咪是武汉女孩,她的话语中便带有明显的武汉味道。在这样的对比下,每个人的话语风格鲜明,性格形象鲜活。《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面的人物均为在江汉路居住的地道的武汉普通小市民,因此通篇的人物对话都是汉腔,使读者零距离地贴近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方言的运用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生动,是池莉汉味小说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最后,地域化的写实容易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琐碎的写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符号可以迅速将读者带入小说所描述的场景中去,使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对武汉本地读者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对外地读者而言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地域文化在池莉小说中发挥了独特的审美功用,但地域文化呈现的力度仍显不足,池莉小说对于这些地域文化呈现得还比较表面化,挖掘不够深入,比如一些武汉特色事物的介绍显得比较突兀,没有与小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由于作家一贯的表述习惯,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呈现也逐渐走入模式化的倾向,除了语言符号的呈现,池莉应注重将地域文化的诸种特质与小说内容更好地融会贯通,使得地域文化与小说内核融为一体,让自身的汉味创作风格愈发个性鲜明,而不致于流于俗套。

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呈现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体,地域文化的呈现对小说的美学塑造具有普遍意义,“追求个性风格的艺术创新指向,述说独特人生感悟的‘地域体验’,为彰显特色鲜明的地域场景与风俗画面等‘地景书写’,构成中国文学‘湘军’、‘晋军’、‘陕军’、‘川军’、‘京派’、‘海派’等多元发展格局”(11)。“地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处,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性、丰富性的深远影响”(12)。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文学的发展,通过透视作家创作背后的地域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因此地域小说是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①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②笔者将池莉小说建立了一个100万字左右的语料库,语料来源主要是池莉在各个创作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作,如早期“新写实小说”代表作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1990年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有了快感你就喊》、《来来往往》,新近的《她的城》、《所以》等,本文主要数据来自于此语料库。

③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湖北地名趣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④池莉:《她的城》,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⑤池莉:《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⑥⑨池莉:《你以为你是谁》,《池莉文集》第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6页。

⑦池莉:《来来往往》,《池莉文存》,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⑧李荣主编《武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⑩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第2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11)邓经武:《地域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学问题》,《文艺争鸣》2011年第17期。

(12)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  ;  ;  ;  

论池莉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表现_她的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