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事论文,家事论文,中学生论文,天下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注重自我的一代
他们还关心政治吗
这次调查的中学生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9岁,基本上是在1979—1987年间出生的人。他们既没有经历过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也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各种政治运动的洗礼,他们是完完全全的“改革开放的一代。”这从他们的生活消费上就能看得出来。比如他们中,有将近一半(48%)的学生拥有名牌服装,有七成多(71%)的人有随身听,一半多(52%)的人骑着山地车,将近四成(37%)的人能在闲暇的时候玩玩电脑,十分之一的人腰间挂着BP机。
显而易见,他们的生活很优越,属于物质较为充裕的一代。有学者引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研究预见:生在富裕环境的新生代,往往是比较注重满足自我需求的一代,他们对政治、国家大事的关注,明显低于父辈。
而本项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中学生(96%)都不同程度地关注“社会上的各种消息、传闻”,四分之一(24%)的人经常与“周围的人谈论电视、报纸上讲的国内外大事”,而从不谈论的人的比例不到6 %。还有九成(90%)的中学生表示他们不同意“国家大事由政府管,百姓不必关心”的观点。对于“政治是肮脏的”说法,9 成多的人都表示不敢苟同。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排序中,名列前茅的也全是“国家大事”,如社会治安(52%)、环境卫生(47%)、腐败问题(32%)等等。
谁对他们最有影响力
家长说:反正不是我们
老师估计:恐怕要算媒体了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爱说,现在的中学生真是幸运,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书本、课堂、老师,还有越来越像他们的朋友甚至“哥们儿”的家长,有电视,有报纸,有“随身听”,甚至因特网。比如,本项调查就发现,每5个北京中学生中,就有1位“经常”(4.1 %)或者“偶尔”(14.8%)上网。他们不仅在网上自由地了解世界、接受信息,甚至还在网上交朋友。
在如此众多的信息来源中,谁对中学生影响最大呢?
有家长说,不管是谁,反正不是他们。因为,现在不仅不是“家长制”的时代了,而且进入了家长得向孩子虚心学习的“后喻文化”的时代。家长“上进心”稍一松懈,就可能在孩子面前“露怯”。
有老师估计,这已经是一个被大众传媒统治的时代了,任何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它的影响,要说谁对中学生影响最大,恐怕得算是媒体了。
在本项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父母长辈(71%)、学校(63%)、大众传播(58%)、同学(57%)。这一问题预设的选项还有邻里朋友、团队组织、宗教信仰等三项,但获选率都很低,只有一两成。
问题出现了: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自己不知应该怎么教育子女的今天,大多数的孩子却毫不含糊地认定,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中不乏经常或偶尔会“顶撞”父母的调皮鬼,但家长切不可认为,在今天,“子不教”已非“父之过”。
学校在中学生的成长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项调查让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对12门主要课程进行排序。结果发现,计算机、数学、体育课排在了前三位,旨在影响其思想价值观的政治课,被排在了第十一位。后者与中学生对政治课的教学水平不尽满意不无关系。
在本项调查中,有多一半的同学对政治课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认为“现在政治课上讲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也有许多不符合实际。”有的说,“从上初中起,就知道资本主义是腐朽的、没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却让我们看不懂。”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重要影响,也确实值得重视。本项调查发现,在调查前的一周内,有八成多的中学生看过报纸,近九成的人看过电视。如此高的“触媒频率”,使中学生不可能不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教育。这对那些越来越习惯以“凶杀案件”作为“新闻主打”的报纸,对那些一不留神就使电视充分展示“有色”效果的制作人来说,确实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意识到自己也是个教育者了吗?”
他们为什么不羡慕自己最尊敬的人
本项调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中学生最羡慕的人并不是他们最敬重的人。
调查一共提供了八类人(艺术家、文体明星、政治家、教师、科学家、军人、大款、工人),让中学生分别选出自己最羡慕和最敬重的人。调查结果是,中学生最羡慕的人,按获选比例被排在首位的是科学家(有两成多的人非常羡慕他们),其次是文体明星(有近两成的人表示羡慕他们),以下依次是军人、艺术家、教师。而中学生最敬重的人,按获选比例排在首位的是教师(有将近四成的人表示十分敬重他们),再往下依次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中学生十分羡慕的文体明星却只排在第六位(仅有4%的人敬重他们)。
诚然,敬重和羡慕并不是同义词,但一般说来二者是相关的,比如从社会声望上来看,我们总是倾向于羡慕那些被人(包括我们自己)广泛敬重的人。而中学生又是看问题最容易理想化的一个群体,按说,他们羡慕和敬重的人也容易趋于一致。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们非常羡慕的人却不一定被他们敬重;同样,被他们敬重的人也不一定被羡慕。这个结果很耐人寻思。
当问到中学生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他们最羡慕的科学家,也不是他们最敬重的教师,而是“其他”——这个“其他”不是这八类人中的任何一类,而是中学生们注解在试卷上的五花八门的内容,如“希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等等。做出这种选择的中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23%,排在各种选项的第一位,再往下才依次为科学家、军人、教师、文体明星、艺术家和大款。
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感到,现在的北京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了相当明显的理性和现实感。本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冲动、理想化和幻想,至少在以上几个问题的测量中,反映得不很显著。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也是一种“早熟”呢?
怎么理解“一头黄头发+一颗中国心”
最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姑娘、小伙子爱把头发染成黄色、棕色甚至五颜六色。有的学者认为,在一个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里,一个人对自己发色、肤色的态度的背后,也许隐含着敏感而复杂的文化认同乃至民族意识的问题。
中国人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因此,热衷于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不仅仅是审美、爱美的表现,还是映射一个人民族认同感的标识。鉴于此,本项调查特别设计了一个有关头发的问题,即你对“把头发染成黄色”怎么看?结果是:将近四成的中学生表示“不反对”。
与对头发颜色的态度类似,被调查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也不高,只有三成的中学生表示喜欢民族音乐。专家指出,对本民族音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着人们对在文化上的民族认同。在与被调查的中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更偏爱的不是中国的民乐,也不是西方的古典音乐,而是国别模糊的流行音乐。如果让他们说出一些中外歌星的名字,他能举出许多;但若让他说出几首民族音乐的名字来,却有点像为难他们。
还有,在本项调查中,近九成的中学生表示愿意到国外学习或工作,有将近四成的人对“留学不归”的现象表示“无所谓”或“赞同”。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能说他们就不那么爱国了吗?问题显然还不是这样。在本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定期升国旗这个问题上,95%的中学生认为“有必要”,92%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很愿意参加,还有84%的人判断自己的同学也很愿意参加。国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一个人对参加升国旗仪式的态度,应该说更能直接地反映他的民族感情和国家观念。而在这方面,北京中学生的认同感是很强的。
最近就有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父亲送儿子上学,他们迟到了,正好赶上学校的升旗仪式。这时,儿子马上从车上跳下来,原地行队礼,目送国旗缓缓上升,而父亲却骑着车扬长而去。
以上这些信息让人感觉到的是,在现在的北京中学生心目中,头发的颜色是黑是黄,似乎并不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至多只是一种时尚的象征。即使是染着一头黄头发的人,他们也完全可能是“一头黄头发,一颗中国心”。
他们会养父母的老吗
有资料显示,北京已经迈入了老龄化城市的行列,养老问题,随之也将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社会养老,老人的生活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做保障。我国是在经济还在“奔小康”阶段就猛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很不完善;加之,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养老的负担会比西方国家重得多。因此,国内外许多专家一致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提倡家庭养老。
中国的儒家文化是讲究“父慈子孝”的,我们也有着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问题是随着我们社会的现代化,我们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小”了,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忙”了。因此有专家学者担心,越是现代的青年,越倾向于重视“两人世界”,孝道观念也就越淡漠。结果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的养老压力最突出,他们的养老观念却最薄弱。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许多人过着完全由父母替他们着想的“小皇帝”的日子,不懂得替别人着想。
本项研究,在了解中学生们的价值观方面,特别注意了对这一点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中学生(96%)都不同意“孝敬父母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的说法。
这个结果应该说是比较令人欣慰的。当然要由此得出乐观的结论还为时过早。毕竟接受调查的这些中学生还是孩子,孝敬父母、养老送终,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未来时的问题”,也许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孝敬”二字的实际分量。不过,他们在现代社会对孝敬父母这一观念的高度认同,至少让人感觉到一种希望。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