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空间:家庭俗信信仰的类型学考察
钟祥虎 范晓颖 (湖北师范大学 435002)
摘要: 家庭作为民间信仰的空间载体,其包含的俗信内容和体系非常丰富。从类型学的角度,将家庭俗信内容做了一个粗略的划分,涉及生、居、敬。每一类型里,俗信内容、对象、仪式等不一样,但其祈福避灾的目的一致。并且家庭作为俗信活动的神圣空间,具有功利性、私密性、生活性的特点,这也是鄂东地区家庭俗信的典型反映。
关键词: 空间;家庭俗信;类型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解读
在民间信仰中,家庭作为空间形态之一,是与祠堂、村庙、寺庙、教堂等相并存的信仰场所。对于空间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列斐伏尔,提出“文化空间”一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非遗的角度将“文化空间”界定为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与时间,并且由传统文化活动本身决定。西方学者如福柯、布迪厄、吉登斯等,多关注家庭圈子之外的空间,像咖啡馆、沙龙等。其功能在于社交,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群,涉及公共空间权力的运作。
受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旅游地的旅游接待人次在不同的时间段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在回答开放式问题:“如果能够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您会选择在几月份来?”时,48.5%的海外游客选择5月,21.6%的海外游客选择10月,选择7月和4月的海外游客分别占10.9%和8.7%,选择其他月份的游客占10.3%.外国人客流高峰出现在5月和7月;港澳同胞客流高峰出现在5月和10月;台湾同胞客流高峰出现在4月、5月和10月.
我国学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文化空间”进行了概括:传统文化活动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乌丙安先生从非遗保护的视角,界定了“民俗文化空间”:“是指某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的时间”。学者高丙中教授认为文化空间是具有价值与意义的场所与景观。文化空间是价值符合的反映,且被成员认知,共同体的形成其意识基础在于集体的文化空间。随着社会发展,对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也不断的增多,涉及费孝通、乌丙安、向云驹等学者。
梳理文献,家庭作为信仰空间开展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我国农村家庭俗信内容有哪些、家庭信仰心理是什么、如何运作等相关研究就更少。本文根据鄂东地区的民间信仰调查,拟对这些问题作相应的探讨与回应。
二、家庭俗信内容的类型分析
民间俗信对象纷杂,根据鄂东调查资料,围绕着家庭信仰空间,从类型学的视角,对家庭俗信内容做了以下的划分,并在各自类型里展开相应的探讨:
(一)“生”的俗信
在文中,“生”的俗信主要指与家庭的“添丁加口”相关的俗信活动,包括婴儿出生、取名、抓周等。
子女的取名。名字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生活态度和人伦关系的反映。通过名字,横向可以区分同辈出生的顺序;纵向可以反映前后相继的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同时有名、有字,反映出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因此对新出生的小孩取名,家庭非常重视和讲究。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洗三澡”,是在婴儿出生三天后要举行的仪式,由接生婆主持。以前,生孩子一般在家里由接生婆进行,与现在医院产子不同。放过一阵鞭炮后,“洗三澡”开始,首先接生婆将水烧开或烧热,在给小孩擦拭一遍身体后,在用鸡蛋放在小孩身上滚,从头上开始,滚到脖子,再到肚子,最后滚到脚趾上,全身用鸡蛋滚一遍。在用鸡蛋滚的同时,接生婆嘴里念着趋吉避祸的话语,希望新生婴儿平安、吉祥、幸福等。
关于借代的类型,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它区分为旁代和对代两大类。旁代又分为四类: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事物和事物的资料或工具相代。对代也分为四类:部分和全体相代,特定和普通相代,具体和抽象相代,原因和结果相代。[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80-92页。
在鄂东,取名多根据节令、动物、五行、排行、体重、希望等来进行。承担子女取名任务的,首先是父亲,其次是祖辈、舅舅,以及老师。老师在取名中地位比较突出,主要是认为老师具有文化知识,人们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的尊敬和崇拜。算命先生取名在鄂东并不流行,但不可或缺,因为算命先生能够测算婴儿的五行,看有否损缺,父亲取名时,用所缺行的字进行补救,否则小孩以后的人生发展会有诸多不顺,因此名字代表着良好期望与祝福。
对神灵的“敬”。神灵是中国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同一神灵在不同区域,其形象和功能也不尽相同,对神灵的信仰与敬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其反映的乡土情结。在鄂东黄梅,其供奉的神灵,大致分为上界天仙(佛祖、观世音、天神、财神、八仙、关帝等)、中界云仙(土地、灶神、占据山水的鬼神等)、下界游仙(动物神灵等),与顾希佳对近代太湖流域的神灵信仰体系所做的分类一致。在黄梅,被访者供奉观世音菩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财神、伟人毛泽东、门神。在家庭俗信信仰中,人们将伟人作为一个神化的人物,纳入神灵领域进行供奉与祭拜,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空间环境相联系。
这些禁忌是积淀在人们心理上的文化现象,包括“崇高的”、“神圣的”与“神秘的”俗信信仰,也包括“不洁的”、“危险的”和“禁止的”俗信信仰。人们对各种神灵由崇拜变成“恐惧”,之所以最后变成畏惧主要是怕亵渎神灵,俗信者希望用自己非常虔诚的态度、行为(包括祷告、烧香、烧纸、跪拜等)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以获得神灵保佑。如果违反了这些禁忌,就会招到神的处罚。这一行为逻辑构成了有关生育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意志,约束着人。
(二)“居”的俗信
“居”的俗信,在本文中主要指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与建造房屋相关联的俗信活动,包括选址、建造的格局等,典型的俗信就是“讲风水”。
笔者认为祭拜祖先暗含着一种家庭(家族)延续的教育,提醒子女牢记自己的祖先,在祭拜中学习家庭、家族仪礼,通过长辈的言行传递敬祖的信息与符号。祖先是家庭(家族)延续的纽带和源头,必须敬祖,娱祖。
“敬”的俗信主要包括对菩萨、神灵鬼怪等的崇拜,其背后暗含着畏惧,是敬畏一体。
(三)“敬”的俗信
在房屋位置的选址、房屋建造的格局以及建筑材料商,鄂东黄梅县有自己的讲究,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建造材料上有禁忌:当地人非常忌讳建筑材料的砖、瓦、梁等来源于寺庙、道观等建筑上,否则会受菩萨、玉皇大帝等神灵的惩罚。在房屋建造格局上有讲究,比如房屋的正门不要对着前屋的房角,否则对屋主人来说是不吉利的,是犯冲,是凶兆,有血光之灾;同一排房子,屋脊之间的高度要一致,不能高出邻居家,否则是对邻居的一种压制,意味着邻居不得翻身。这样造成邻里关系非常不睦,可能引起邻里的反击,修建更高的房子,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房屋选址上也有要求,比如房屋主人一般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房屋。建房时,将后门对着山,家里“背有靠山”,意味着家族的顺利发展。当地人盖房子在选址上是择“善地”,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地善,苗茂盛,宅吉,人兴隆。”以此表达居住者对家庭发展的祈盼。
“洗三澡”在黄梅是有讲究的:首先,非亲属不允许进入新生婴儿所居住的房间,说法上主要是防止外人的闯入,把新生婴儿的奶水带走了。二是女方亲戚送“祝米”出门时,切记不要遇到狗,这在说法上是讲,遇到狗婴儿被狗叼走了(孩子中途夭折),不吉利。这些讲究其目的是为孩子祈福,希望小孩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健康平安。笔者分析可能源于当地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条件差,担心小孩营养不足和夭折,为其健康成长祈福禳灾,追求心理安慰。
其次,家庭俗信活动的生活性。家庭俗信活动围绕家庭展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使用的贡品就是我们日常食品,在当贡品时,因为“神圣空间”的缘故,具有了神圣性,不容随意的触碰;在完成贡品的功能后,被移出“神圣空间”,其神圣性就消失了,被家人所享用,生活性十足。此外,祭拜的神圣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的交叉重叠。在祭拜时,客厅(堂屋)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参与者不能随意的走动与随意的交谈,这一神圣的时刻赋予了客厅(堂屋)的神圣性,参与者都会主动的约束自己的言行,整个过程严肃、静谧。祭拜结束后,神圣空间又重回日常生活空间,人们又开始了交谈,小孩又可以嬉闹。
对祖先的“敬”。祖先崇拜源自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认为逝去的祖辈神灵是可以庇护其子孙的。因此在特定时空中对祖先神灵开展祭祀,祈求祖先保佑。祭祀祖先在黄梅一直存在,讲究时间性,如清明等各种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在这些祭祀活动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是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首先是对家族历史荣光的一种记忆、宣传和传承;其次家庭祭祀活动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作为有着光荣历史的祖先后代,更应该有为祖先争光的使命感。这样将教育与家族观念相结合,构建稳定的家庭基础和社会基础。
家庭祭祀与宗族祠堂祭祀紧密联系。宗族是乡土社会血缘联系的典型表现,祠堂祭祖也是个体、家庭加强宗族祖先认同、区域认同的纽带。在鄂东地区,各地祠堂祭拜状况不一:黄梅祠堂祭祀不多;而在黄石的大冶、阳新等地祠堂祭拜比例较高,当然当前祠堂祭拜的组织结构要松散的多。另外祠堂祭拜与上坟祭拜有差别:对于三代以内的祖先,一般采用上坟祭拜,上坟祭拜范围狭窄,且与生者关系紧密;对于三代以上的祖先,一般采用祠堂祭拜,是家族集体式祭拜,与祭拜者关系相对疏远。
风水,在《词典》中,被视为旧中国的一种封建迷信。风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有关人们选择房屋建造位置的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风水慢慢的演变成为一种预测人们吉凶的一种文化,风水具有了预测功能。从本意上讲风水是集聚又生气的风、气等环境,避开有害的风与气。鄂东地区非常重视建房与风水的关系。
三、家庭俗信信仰的特征
家庭俗信活动是家庭调适个体、家庭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过程,形成众多俗信活动与仪式,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首先,家庭俗信活动的功利性。比如对“神”与“鬼”,人们态度不同,对自家先人是“敬神”,对别人家去世的人是“驱鬼”,充分的显示了,在区域社会,人们的敬神、驱鬼俗信活动,是存有内外亲疏有别的“差序格局”。同时,人们进行俗信活动,其强大动力来源于人们的功利性:“有事”。民众非常希望从祈神活动中获得某种好处,在家庭开展的俗信活动更是如此。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功用性装备……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作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而存在。”
访谈中,很多被访者都表示自己不信神灵,但是在其行为中总是与其相反,如其居住的客厅(堂屋)内摆放着神像、祖先排位等,有的还设有神龛,这种神灵崇拜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并且人们已将这种神灵崇拜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上起来一炷香,一次祈祷,民众已察觉不到这种生活中的所谓异样,他们仅仅将这种日常行为当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是每天都做的事情,成了当地人的“活法”。
再次,家庭俗信活动的私密性。家庭俗信信仰是家庭的私事,是家庭成员的俗信活动,外人不能参与,这一方面确保了家庭俗信活动参与者对家庭的集体认知和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家庭俗信活动的非公开性。家庭本是一个私人场所,具有私密性,家庭俗信活动尤其如此,促使家庭成员间信息交流,发挥了神圣空间对家庭成员心理整合的作用。并且外人也非常主动与配合,回避他人的俗信活动现场,不仅出于礼仪,更是神圣空间的神圣场合所使然。
3.1 苗床准备:筛选田园土,腐熟马粪,大粪按5∶4∶1比例配制,并按每15千克营养土加80%代森锰锌5克混合均匀,按所需苗床面积铺10厘米厚营养土,整平待用。
总体来看,鄂东地区家庭俗信活动内容庞杂,是人们对个体、家庭顺利发展的祈盼。人们将家庭俗信空间嵌入日常生活空间,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民间信仰生活化。可以透过家庭信仰空间窥探人们是如何来构建群体认同、区域认同、文化认同的,这些值得进一步探讨。
市场经济是逐利经济,市场经济主体的首选必然是利益。市场经济是中国迅猛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承认并激发人们的追求经济利益和其他正当社会利益的合理性。民办高校的工作收入明显地低于公办院校。更多地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民办高校教职员工的离职率较高。民办高校党建要求党员更多地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院校的整体长远利益做出必要的牺牲。两者之间必然形成矛盾。寻求一种既努力提高党员自觉的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先锋意识,也合理保障民办高校党员业务能力发展、工作收入提高的办法现实至关重要。
2015年6月6日,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正式宣布,在中国上海、美国檀香山和澳大利亚悉尼3个竞标城市中,上海市赢得2020年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的主办权[2].通过数代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从参加、参与、申办到主办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这一质的跨越,这不仅标志着国际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和水平的认可与肯定,同时也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崛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3]钟敬文.民间信仰研究的新成果——序《甘肃天水的农事禳灾研究》[J].民族艺术,2001.4.
[4]崔名芳.唐代农村家庭信仰礼俗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5]胡晓蓉.根植与传承:现代家庭中的民间信仰神圣空间[J].世界宗教研究,2016.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40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钟祥虎(1978.9- ),男,汉族,湖北监利,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理论与现代化,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范晓颖(1980.7- ),女,蒙古族,辽宁沈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影像文化等,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物业管理企业也逐渐的从大城市普及到了中小城市,随之而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争夺资源,物业管理公司都想尽办法来扩大资源,物业管理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除此之外,监控线延长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也可想而知,相应的管理成本也会随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