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城意识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建设论文,小城论文,意识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加快扬州市区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是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扬州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市管县以来市区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自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作为中心城市的扬州市区(包括广陵、郊区),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市区面貌焕然一新。1983年到1993年:市区工农业总产值由16.41亿元增加到98.14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2.61亿元增加到25.68亿元,外贸收购额由0.95亿元增加到20.63亿元,财政收入由0.99亿元增加到3.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0.83亿元增加到14.26亿元。在城市建设方面,建成区由17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7.61万人发展到45.91万人,供水设施、公共交通、管道煤气、供电邮电等公用事业发展迅速。
但是与省内其它10个省辖城市相比,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和城市公用设施等方面,市区的位次明显偏后:
城市人口(第11位),非农人口(第10位);国内生产总值(第8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列第8位);工业总产值(第7位);社会商品零售额(第7位);财政收入(第10位);居民储蓄(第9位);年游客量(第5位);全年供水总量(第8位);城市气化率(第9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第11位);
在沿江7市中多项主要指标都落在后面。
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很多。从客观上看,城市规模偏小,发展空间不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和资金的制约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主观上看,“小城”意识比较浓厚,市区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
如果长期缺乏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经济中心,这将对全市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面向21世纪,在统筹规划扬州中心城市圈的同时,要花更大的精力加快市区的建设,塑造市区新形象,使市区早日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的大城市。
加快市区发展的几个问题
1.关于扬州中心城市圈的内涵
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1980-200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扬州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这成为八十年代扬州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1992年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市区的发展已大大突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计委在《扬州市经济综合开发规划研究报告》中提出:“建设以扬州市区为核心的中心城市圈是推动全市域开发开放,加快沿江产业带形成的客观需要,也是完善宁、镇、扬及苏中地区城镇梯度构造的客观需要”。扬州中心城市圈包括三个部门,一是核心城市圈,以扬州老城区为依托向西发展新区,向南与江边港口工业区相接,构成全市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以机电、化工为特色的工业制造中心。二是近辐射城市圈主要由仪征、江都构成,仪征沿交通线向东发展,江都沿公路向西南布局。三是卫星城镇圈,包括邵伯、张纲、湾头、李典、新城、朴席等乡镇。
建设扬州中心城市圈,体现了市区发展的超前意识,也是提高扬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有效途径。如经过充分讨论和专家论证认可,则可据此修订市区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九五”和2010年间的扬州城市建设。
2.关于发展市区的指导思想
“九五”和下世纪初市区的发展,必须扬弃旧思路,选择新思路。要充分利用浦东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破除狭隘的行政区域观念,在大市区的范围内深化改革,加快支柱产业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以外向带动促开发、以科技推动上水平的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同步发展,在长江之滨构建一座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环境优美、古城风貌与现代化城市风采完善结合的多功能大城市。在指导思想上注意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全面的经济发展,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转向着重提高经济效益,从片面扩大投资规模转向提高投资效益,从为生产而生产转向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规模地促进市区的发展。
市区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市区发展和全市发展的关系。发展市区要有全市的大视野,各县(市)是市区的广阔腹地,市区既要努力辐射和带动各地也有赖于各地的支持。各县(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了,把“蛋糕”做大了,市区才能更快发展。为了构筑扬州中心城市圈,市区要加强与邗江、仪征、江都邻近县(市)的联系和协调,适度扩大城市空间规模,在条件成熟时适当调整行政区划,老城区向东、西两侧发展,向南与沿江工业区连接,依托港口,保护老城,建设新区,逐步形成合理分工的新的城市格局。
二是市区现代化建设与古城保护的关系。
扬州建城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好历史名城,在老城区和瘦西湖风景区防止开发性破坏,继续保留“小桥流水、小巷名园”的风貌,使之与新区现代化风采相得益彰。
三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没有经济发展作后盾,要搞好城市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城市建设上去了,城市的中心地位,主导作用和多种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才能增强,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协调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应统一规划,充分体现高度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原则。
3.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南京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苏州市提出要以东方国际名城的姿态进入21世纪,无锡、南通、徐州等城市也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扬州市区如何发展?我们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之一:产业结构高度化。三次产业的排序为三、二、一,同时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质量、高创汇的产品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分布按城市和乡村的功能进行重新配置,制造业等生产部门逐步离开城市中心进入外围地区,城市重点发展三产,以此提高产业的配置效益,中心城市将以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向周围地区辐射。市区的第一产业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高科技生态农业;第二产业集中发展汽车及机电制造业,大力改造轻纺等传统工业,培植一批规模经济企业。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主导产品规模化、产品市场外向化工业布局合理化的现代化格局。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金融、贸易、邮电、运输、房地产、信息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加快市场化步伐,改革投资软环境,克服软件造成的瓶颈制约,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市区长期以工业为主的单功能生产基地向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转变。
目标之二:经济发展外向化。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增加自营出口比重,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同时鼓励市内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厂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大规模吸纳外资的基地,不断提高市区经济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竞争的能力。借用苏州人提出的“无限苏州”概念,通过推进市区经济国际化的进程,把有限的扬州变为“无限扬州”,跳出扬州参与国际大循环,把扬州经济引向无限发展的空间。
目标之三:城区布局优良化。一是借鉴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空洞化的经验,市区布局可为三层式结构,老城区和西部新区主要发展三产,保留古城风貌,成为人们的购物天堂、金融中心、娱乐场所、教育科研和信息集散地;西南开发区和江边新区主要发展二产;城郊发展居民住宅群。二是构造立体的交通网络,建立铁、公、水、空、管相衔接,江、河、海通达的对内对外相结合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近期内要加快二环路的实施和三环路的规划。三是坚持改善环境质量,扩大园林绿化面积,坚持环境质量第一。
目标之四:人民生活现代化。主要包括逐步完善城区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住宅建设,普及高中职业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健等各项社区服务,培育高度的精神文明等。在全面进入小康以后,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时代呼唤扬州市区的大发展,建设扬州中心城市圈需要有大思路、大决心、大动作和大手笔。关键还在于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从盲目自满和消极畏难的思想中解放出来,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认识机遇,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敢于确立有科学根据的高目标,敢于追求有效益的高速度,敢于突破创新,顽强开拓进取,放眼学外地,放胆去改革,放手搞开放,放权促发展,放心用能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实的和未来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就一定能够再创扬州辉煌。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扬州城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扬州房地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