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体会论文_杨海燕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体会论文_杨海燕

杨海燕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小学 744500

设计小学数学练习课,不但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认为,数学课教学的本身就是枯燥无味的,而数学练习课就更是如此,这种思想怎能使数学练习课高效呢?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略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所有学生的练习兴趣

无论是什么样的数学课教学,设计有趣的情景导入至关重要,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更是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如我在上“圆柱体体积”练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生:开始相互议论。师:谁能告诉大家?

生1:我知道圆柱体体积的含义是……生2:我知道要求圆柱体体积的条件是……生3:我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是根据……推导得来的。

师:说得真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不规则的石块和几个圆柱体装水容器,谁能替老师想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吗?紧接着师让同学们自愿到自己喜欢的组去探讨交流并找到计算石块体积的方法。

同学们立即到自己喜欢的组一边议论,一边操作。一会儿,就有好几个组找到了好几种方法,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出;有的说可以用橡皮泥把石块补成规则的圆柱后量算;有的说可以用圆柱体装水容器先装一定高度的水后,再丢石块进去,算水位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有的说……

大家七嘴八舌。这时,师让各组再次进行交流、总结、评价、汇报,并得出最科学的方法来。大家一致认为“用圆柱体装水容器先装入一定高度的水后,再丢石块进去,算水位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这个方法最为科学,老师也得以充分肯定。紧接着老师出示算固体不规则的石块放入圆柱体装水容器中引起水位变化的相关练习题进行教学与练习,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简单的情景引入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又较好地激发了所有学生上数学练习课的浓厚兴趣,还找到了解决固体不规则的石块放入圆柱体装水容器中引起水位变化的相关实际应用题的科学计算方法,为突出练习重点和突破练习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收集不同层次学生的错误信息,提升每位学生的辨析能力

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哪怕是最简单的,对于一个班不同智力的学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在理解、掌握、应用上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错误。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1的倒数是 ”、“0的倒数是0”、“7的倒数是 ”、“ 和 是倒数”……等错误。因此,在面对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上出现的种种错误,注重练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练习课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应注意收集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困难与错误信息,在上练习课时,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我是小医生”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辩析、会诊,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让学生在辩析中明辨是非,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注重收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困难与各种错误信息,并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强化练习,就能形成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上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景象。

三、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应变能力

设计有层次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的重要手段。它既照顾了学困生,又巩固了中等生,还发展了优等生;既注重了“四基”的强化巩固,又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对学困生要降低练习的难度,对易发问题要增加练习的强度;对优等生要增强练习的难度,以提高练习的灵活性;对厌学生,我们可以在题目上进行改变,把原先的“计算题”改变为“比一比”、把“应用题”改变为“我的空间,我做主”,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一题多解题目,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然,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我们如果能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活动,让他们意识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想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既要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做到情趣并茂,其枯燥无味也就会荡然无存。

论文作者:杨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体会论文_杨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