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213004
摘要 目的:研究分子分型参与乳腺癌辅助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9月到2015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80例,对手术后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进行检测,根据各项指标显示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①组(Luminal A组)、②组( Luminal B组)、③组( HER-2过表达组)和④组(三阴性四个分子亚型组)。不同分子分型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选取4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采取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结束观察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①-④组患者均发生粒细胞减少、肝脏、消化道、外周神经毒性以及脱发等症状,其中四组患者之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药量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情况减轻或消除。结论: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轻不良反应,此方法应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分子分型;乳腺癌;辅助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
乳腺癌是当今社会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1]。相关研究表示,当前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中,治疗的有效性低于30%,许多患者由于在治疗中用了错误的药物降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不仅使治疗效果变差,还增加了治疗成本,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现有学者提出可根据患者基因与生物分子靶标检测,为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有报道称此法可明显改善疗效[2-3]。现我们对分子分型参与乳腺癌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9月到2015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80例。患者的纳入标准为:可手术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年龄为20-70岁之间、一般资料比较完整、患者均属自愿参加。根据患者ER、PR、2HER-2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①组(Luminal A组)、②组( Luminal B组)、③组( HER-2过表达组)和④组(三阴性组。同时选取4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
分子分型标准:①组:ER阳性或PR阳性,HER2阴性;②组:ER阳性或PR阳性,HER2阳性;③组:ER和PR均阴性,HER2阳性;④组:ER、PR、HER2均为阴性[4]。
1.2方法
①组:此组患者中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0.5cm者只需行内分泌治疗。
②组、③组:此组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的luminal B型患者,如果肿瘤直径<0.5cm者单用内分泌治疗;肿瘤直径为0.6-1.0cm者需要内分泌治疗+化疗;肿瘤直径大于1.0cm者行内分泌治疗+化疗;伴有淋巴结转移者,无论肿瘤大小均需联合内分泌治疗、化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本化疗方案为6个疗程的环磷酞胺+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予3个疗程的环磷酞胺+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后序贯3个疗程的多西他赛。
④组:此组患者仅采用化疗方案,4个疗程的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4个疗程的多西他赛。
对照组:此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1.3安全性评价
患者每个周期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5.0进行统一处理分析,一般结果资料表示采用(x±S)表示,数据结果采用t检验,x2检验及P值检验,数据结果以率即%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五组患者疗效对比
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77.5%、80%、90.9%、88.9%,采取分子分型治疗患者的总缓解率为8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五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
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记录,①-④组中均有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肝脏、消化道、外周神经毒性或脱发等症状,其中四组患者之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药量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情况减轻或消除。
3.讨论
近几年,乳腺癌的发展趋势逐渐年轻化,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23%。一直以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是传统的常规治疗,我院患者一般通过用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以及表阿霉素进行治疗。然而此种方法在治疗不同病理学分期的乳腺癌患者时,治疗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复发风险及不良反应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融入分子分型,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分子分型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具有以下优点[5]:①治疗乳腺癌晚期患者效果明显,③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给予用药。相关报道表示,不同病情患者治疗痊愈率在10%-30%之间。研究中,我们将根据患者检测的ER、PR、2HER-2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Luminal A组、Luminal B组、HER-2过表达组、三阴性四个分子亚型组。四个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明显减轻。我们现在对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患者检测的ER、PR、2HER-2这几项水平与肿瘤的生长、浸润以及复发等具有重大的联系,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有指导作用[6]。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患者中存在粒细胞减少、肝脏、消化道、外周神经毒性以及脱发等症状,例数较少,且减少用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因此,此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因此,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分子分型辅助治疗乳腺癌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绪良,黄绪群.分子分型在乳腺癌辅助治疗选择中的临床研究[J].2015.9(1):2747-2750.
[2]王学丽,王泽兴.浸润性乳腺癌326例近似分子分型分析及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12):747-750.
[3]张毅.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05(1):525
-531.
[4]梁越洋,唐鹏,王妹妹,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分子分型的关系[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05(3):562-566.
[5]雷蕾,王晓稼,杨红,等.乳腺癌分子分型在新辅助化疗疗效和顶后中的顶测作用[J].中国肿瘤,2012,11(7):868-873.
[6]刘文清,叶京明,徐玲,等.分子分型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顶测和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8):706-709.
论文作者:路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患者论文; 乳腺癌论文; 分子论文; 疗效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阴性论文; 阳性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