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亲善外交”难遮美欧分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什论文,亲善论文,分歧论文,外交论文,难遮美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总统布什2月20日至24日访问了欧洲。这是布什连任后的首次出访,欧洲舆论认为,布什“登门求助”,主动示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美之间因伊拉克战争造成的紧张关系。但布什的欧洲之旅只是白宫精心策划的一场“形象展示”,微笑拥抱和溢美之辞并不能代替互信与合作,仅靠这样的“魅力攻势”是不可能从实质上弥合欧美分歧的。
着意突出“亲欧”姿态
布什访欧行程的三站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德国西部城市美因兹和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布什在布鲁塞尔与北约其他国家和欧盟领导人的会晤是布什欧洲之行的重头戏,主要体现“亲欧”姿态。而需要重点“安抚”的人物则是当年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比利时首相伏思达。
布什2月20日抵达布鲁塞尔,一露面便展示出灿烂的笑容。面对媒体,他表示置身欧洲“感觉非常好”。2月21日,布什与伏思达晤谈一个多小时,并在美国驻比利时使馆设“龙虾香槟”晚宴,专门招待当年的“反战领袖”希拉克。他还发表政策演说,明确表示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宣称美欧的“坚实友谊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所在,任何暂时的分歧、全球任何力量都不能分裂我们”。
布什2月22日访问了北约和欧盟总部,而访问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决策机构欧盟理事会被认为是当天最具象征意义的安排。布什分别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并呼吁双方共同掀开“跨大西洋团结的新篇章”。布什访问欧盟机构被媒体看作是“第一位公开认真对待欧盟的美国总统”。想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表示不知道如何与欧洲打交道,并讥讽而又不屑地说:“欧洲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布什于2月23日在美因兹与德国总理施罗德会面,双方都作出了和解的姿态。在布拉迪斯拉发,布什2月24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会晤,在防范核恐怖活动方面签署了几份协议,但布什借民主话题向俄罗斯施压引起普京的极大不满。显然,布什此行的策略是拉拢“老欧洲”、鼓励“新欧洲”、敲打俄罗斯。
布什赢得大选连任之后,调整了外交政策,首选是与欧洲“和解”。这是因为,在过去4年里,美国依靠强权推行“民主和自由”的努力没有奏效。世界没有因为美国的四处干预变得更加安全和稳定。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遭到多数传统盟国的反对,所谓反恐“意愿联盟”也没能发挥作用。
从美国的战略全局来看,许多难题如果缺少盟友的支持就很难解决,在中东和平进程方面是如此,在伊朗核问题上也是如此。美国人清楚地看到,在阿富汗问题以及乌克兰问题上,欧盟在不同程度上与美国进行了合作,使美国比较顺利地达到了目的。但在伊拉克问题上就不然,美国至今仍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因此,布什寻求欧洲盟友的支持是面对现实,也是实际的需要。
然而,美国手持大棒的、充满敌意的形象早已不得人心,改变面貌势在必行。重新设计、包装,向欧洲盟友隆重推出总统的新形象,就成为白宫的重大任务。欧洲舆论认为,美国外交在布什总统第一任期内是傲慢自大、冷落盟友、甚至将跨大西洋联盟边缘化,许多盟友都曾有过被美国不平等对待的体验。布什政府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布什1月20日就任后首先邀请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访问白宫,以示对盟友的关怀。随后又在白宫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表明对“铁杆”盟友的鼓励。接着,新任国务卿赖斯被派往欧洲为布什访欧精心安排。
赖斯于2月上旬访问了英国、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北约总部、欧盟总部和卢森堡,所到之处一改往日咄咄逼人的形象,展开了美国对欧洲外交攻势的序幕。她在巴黎政治学院发表演讲时,呼吁欧美双方“把过去的争吵放到一边”,共同努力为美欧关系和跨大西洋联盟“开启新的篇章”。赖斯在访问中也多次表示美国支持欧洲在中东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的外交努力,并对欧美在乌克兰大选进程中的合作赞扬有加。赖斯之行为布什的欧洲之旅铺平了道路。
实质分歧依然存在
虽然布什访欧表面气氛和谐,但据媒体透露,双方有分歧的问题都没有安排在议事日程中。正因为双方只是作出了重修旧好的姿态,因而一些分歧还是在有意无意间暴露出来。
在伊拉克问题上,北约成员国首脑承诺参与培训伊拉克安全人员,但有些只具有象征意义,并无实质内容,如法国只打算派一名军官。德国虽然表示出与美国和解的愿望,但施罗德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持原有立场,说德国不会向伊拉克派遣一兵一卒。由此可见,法德实际上仍然拒绝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合作。
在伊朗核问题上,英国、法国、德国希望通过向伊朗提供技术和商业好处使伊朗作出放弃研制核武器的承诺,布什表示欧洲伙伴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当希拉克和施罗德建议让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解除美国对伊朗销售飞机的禁令时,布什明确表达了拒绝的态度。布什甚至表示不排除以武力征服伊朗的可能。在这一问题上,欧美之间的分歧比较突出,因为美国坚持有权选择动武,而欧盟则主张通过说服、对话和接触等“软实力”方式与美国认为“邪恶”的国家打交道。舆论普遍认为,伊朗问题将在近期考验美欧关系。
布什访欧期间,欧美最明显的分歧恐怕要算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问题。布什在北约首脑会晤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对于向中国输出武器时可能输出军事技术深感担忧,“那样做会打破中国与台湾关系的平衡”。希拉克随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尽管美国反对,欧盟还是打算结束对华军售禁令。他表示,欧盟采取对华禁运措施已经不再合理,但欧盟能够确保取消禁令后“不会改变亚洲的战略平衡”。施罗德也表示了与希拉克相同的立场,并强调欧盟“信任中国”。
欧洲舆论普遍认为,布什只是向欧洲展示了他的“新形象”,但这远不能消除存在的诸多分歧。在北约改革、在全球推行民主的方式等方面,欧美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其中一些涉及对世界根本问题的看法,属于不可消除的“裂痕”。
不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评论中不无讥讽地表示,如果还有人怀疑国际关系中“充斥虚伪和自相矛盾”,那么布什的欧洲之行证明了这样的论点。布什在访欧演讲中不厌其烦地重复,白宫现在的基本外交原则就是在全球传播“自由和民主”,但他从不排除选择武力手段。
即使面对布什的“亲善外交”,在如何解决当今世界矛盾与冲突的问题上,倾向于借助“软实力”推行西方价值观的欧洲也没有迎合美国以武力实现“政权更迭”的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60年后的今天,美国与欧洲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已经产生了根本性分歧。
因此,欧洲舆论对于布什总统在第二任期内是否真能改弦更张,欧美关系是否真能合作无间,并不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