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地理论文,多元智能论文,能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其理论核心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包含有: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感知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操作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MI理论较传统的智力的二因素论及认知理论更具有教学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适应性
层次性就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依据学生的智力结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由低到高,由简到难,递次螺旋式有层次提出,这样才能符合不同智力结构学生的需要。
适应性就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优势智力,在培养优势智力的同时,要适应部分学生弱势智力的开发,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环境,这样的目标学生才容易接受。制定的目标要用动词表示,要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如:能在图上找到南麂自然保护区并能说出它的位置;在图上找到京广线并能说出经过了哪些省市等。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追求多样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解法、读图指导法等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和空间感知智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音乐智力、体能操作智力、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智力的开发效果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多种教法综合,才能更全面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促进学生整体地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相加。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如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节时,可能过歌曲《歌唱王二小》或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引出抗日战争时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通过“晋察冀”三个字引入课题,接着教师通过举例说明三级行政区划及三种省级行政单位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读图、感知各省市区的名称、位置,接下来让学生上黑板在空白地图上指出一些省市区位置,同时教师指空白图,学生轮流说出每个省市区的简称。接着再让四个组的学生各推选两位代表合上教材图册,互相分组打擂,提问省市区名称、简称等,并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鼓励。然后,教师出示各省市区轮廓图,学生轮流抢答。最后完成改编的练习:A.说出京广线、京哈线、京沪线、成渝线、石太线、南昆铁路的起止点各是什么省区什么城市。B.说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粤、闽浙赣根据地各指现在何处,在地图上圈出大致位置。
这样安排设计的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做到了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地理综合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语言、空间感知、音乐、体能操作、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是指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与备课设计的教法忠实一致,完全吻合。真正吻合,只有在多次反复训练的表演课上才能出现,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结构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心理状态和智力优势与弱势的相互变化,机智的变换教法,才能使教学双方配合达到最优化。如下午的课与上午第一、二节课相比,学生的精神、心理、智力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是学习地形分布内容,对空间感知智力优势的学生可用读图自学方法,而对空间感知智力较弱的学生就可能过立体地形模型或景观投影,使其理解。只有随课堂教学内容、学情将各种教学法进行综合创新,适应不同智力结构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智力开发才有保证,地理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机械的教法只能禁锢学生思维,阻碍多种智力的提高。
三、教学实例的选择要具有乡土性、新颖性
教学实例是突破难点,进行比较联系的最好材料,但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喧宾夺主。在选择教学实例时,要结合学生多元智力结构中不同智力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有明显乡土意义而又新颖的实例,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积极思考,从而达到突破难点、提高智力的目的。
如讲到“日本经济”时,要让学生理解“日本地少人多,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所以要大量依赖国际市场”。我选择了“温州”作实例进行对比:“温州也是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但温州人靠勤苦、创新,从国内外购进原料,再把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和全国各地,使得温州对全国、对世界具有依赖性。”这样跨地域、具有乡土性的实例比较,有利于学生逻辑智力和空间感知智力的形成,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在与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进行经贸交往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再如讲到南欧地中海气候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说明原因,总结出地中海气候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特征后,空间感知智力不占优势的同学依然理解不深,于是我就通过举例说明: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一般在8月下旬开战,到第二年5月结束,中间只在圣诞节前后休战一至两周,就是因为在6、7、8三个月,意大利所在的地中海气候区正是炎热干燥的季节,不利于人们剧烈活动。这样举例就把喜闻乐见的足球比赛与需理解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得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对同一重点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四、课堂提问应追求广泛性、开放性
课堂提问作为反馈教学、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多种地理能力上有独到的作用。它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同时又能鉴别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智力,为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开发学生智力提供依据。
课堂提问的广泛性是指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还包括针对大多数学生优势智力或弱势智力提问,广泛的提问可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度,体现人文关怀和智力开发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智力。
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回答,而不仅仅回答“对不对”、“是不是”等,开放性提问可以使不同智力优势的同学共同思考,促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有进步。例如,学到交通运输业时提出:一位同学暑假由哈尔滨到乌鲁木齐旅游,该怎样设计线路?这样,学生既可依据时间要求,选择航空、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也可根据所花费用多少选择交通工具设计线路,还可依据经过省区和城市的多少设计不同的线路。这样的问题,使不同空间感知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学生都有思考回答的可能,而且将所学的三种运输方式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联系起来。不同的回答产生了多种结论,训练的发散思维,促进了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发展。
再如学到人口问题时,初高中教材多是说人口过多对环境、资源、社会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如果提出:人口过少、增长过慢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什么影响呢?这种反向思维问题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不同智力结构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世界观,促使学生语言、数理逻辑及自我认知智力的发展。
五、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应增强梯度性、自主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知识掌握、运用及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管是优势智力还是弱势智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反复训练中实现的。因此,借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巩固课内所学并发展智力,促进地理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课内外作业和练习的梯度性,是指作业的布置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智力优势和弱势的差异,有选择地对不同智力结构的同学布置不完全相同的作业。其目的就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开发学生在某方面需要重点发展且有潜能的智力,使课内外作业及练习的有效性得以保证,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地理能力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
课内外作业的自主性是指在作业及练习布置时,摒弃那种一味按教材和配套作业布置大量客观练习作业的观念。每节课后作业在分层布置以后,适当增加一两个需要自主发挥的练习。如学过“工业”后就布置:在你家乡有哪些重要工业部门,生产哪类产品?在学过“铁路”后布置:你出门旅游走过哪些铁路线或你回家需经过什么公路等,自主性练习和作业能反馈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能使不同智力结构学生的不同观念、想法得以全方位表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地理课外活动要追求研究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研究性就是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智力结构特点,使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旅游等活动有明确的目的。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一定的研究专题,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地理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例如:参观皮鞋厂时,安排学生调查皮鞋厂的牛皮来自何处?皮鞋主要销往全国哪些重点省区?国外主要销往哪些国家?然后分析国内牧业发展对温州皮鞋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课外活动的研究性能促使学生人际交往、空间感知、自我认知、体能操作等多种智力的发展,能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就是说要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锻炼和操作。例如:春季植树活动,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挖、栽、浇的全过程,他才珍惜植被花草,才能掌握植树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再如,旅游时参观景点,要让学生自己记录各个地名、路线、方位、景点特色,并把旅游产生的废弃物主动扔进垃圾箱。这种带有实践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人际交往的协作精神、环保意识有所提高。
学生的智力是多层面结构的,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多种智力有机结合的结果。地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多种智力的开发,借助多元智能理论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实例的选择,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内外作业练习的选编,地理课外活动的策划等方面,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个性需要,促进不同智力结构学生地理能力的差异化发展,是MI理论对地理教学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