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活的美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生活的美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生命的美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青少年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2)08-0059-04

一、给青少年补一课生命的美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生命不仅宝贵,而且异常美丽,如云蒸霞蔚。然而,当下不少青少年未必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多么宝贵又多么美丽。如果你问身边的青少年,你知道你的生命多么宝贵吗?他也许会说,生命当然宝贵,我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样,只有一次。看来,他是从生命的不可重复的生物性来理解生命的宝贵意义,而对生命的宝贵更在于其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意义却一无所知。如果你再问:你知道你的生命多么美丽吗?他更会觉得莫名其妙。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生养青少年的家长和教育青少年的教师,往往也不明白青少年的生命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当然更不知道如何净化、优化、美化青少年的生命,来提高他们生命的质量,让他们的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看来广大家长和教师都要有一点生命的美育的知识,要给青少年补上一课生命的美育。

生命的美育就是对生命的美进行感化、涵养、提升的教育。这种教育自古以来早就有了,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认识到它对青少年生命发育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他们大多数把生命的美理解为人格的美,把生命的美育理解为生命的教育。

生命的美育不仅攸关青少年个体生命发育发展,它还直接影响国民的文明程度和新一代公民的精神状态。生命现象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从来是衡量人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民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的中国,能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空前强大,很大程度上要看年轻的一代是否有充沛的生命之力,要看他们是否有雄丽的生命之美。因此,为了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我们有必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提倡生命的美育,不仅要求青少年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青少年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

二、提升生命的审美价值

生命没有审美价值就只能是灰色的,没有美丽更没有辉煌。

生命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自然性。人类是世界上能动性最大的自然存在物,其无穷无尽的生命能量,以世界上最高级的基本之力,推动着生命领域的发生发展。人的生命又体现了自然界生命冲动、生命活力和生命本质的最佳状态,体现了生命物质存在和生命精神发展的最高规律。然而,生命审美价值的自然性又有局限,它不仅受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制约,而且常常被人类自身生理病变所控制。自然生态破坏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理病变对生命状态的干扰,都足以使人的生命萎缩,失却鲜亮的原生色泽和喷涌勃发的血性之气。现代人一方面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立足于地球,纵横于世界,展现生命的光辉,另一方面又深深感到自身生命力的缺乏甚至羸弱无能。为此,现代人努力超越生命的局限,消除生命危机感;努力激发生命内驱力,提升生命的强度和力度,从而使生命更加璀璨夺目,具有最高等级的审美价值。令人欣喜的是,现代一些青少年对提升生命的审美价值已开始产生了自觉的认识,并付诸实际行动。例如上海某高校法学院二年级学生孙晓蕾与同学们一道报名参加了市红十字会、团市委联合发起的“点燃生命的希望——上海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最近,她为拯救浙江慈溪一个17岁男孩的生命,在长海医院慷慨捋袖,捐出了自己的一份造血干细胞,成为上海迄今最年轻的一位骨髓捐献者。孙晓蕾的行动不仅拯救了一位男孩的生命,帮助他突破了生命的局限,而且显示了自身生命的强度和力度,释放了自身生命的光辉,提升了自身生命的审美价值。

生命的审美价值更在于社会性。个体生命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都有一定社会原因,又都必然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用各种手段摧残自我生命,以为与社会无关。殊不知社会的丑恶因素腐蚀了他生命的机体,同时他生命的丑恶因素也侵害了社会生命的机体。与此相反,有些人即使肢体残缺、生命垂危,只要他有生命意志的支撑,就决不会趴在地上。社会上富于爱心的人也会伸出双手,给他们灌注生命的能量,使他们的生命继续发出光辉。2000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许多青年残疾人运动员有的失明,有的脑瘫,有的断手缺腿,照样举重、投篮、游泳、赛跑,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凯歌。有的肢残运动员需要别人抱着才能上台领奖,他们生命的光辉怎能不震撼人心,使人心潮难平?作为运动会开幕式的《生命礼赞》文艺晚会,也是可歌可泣。当一位盲童深情地唱着:“看不见鲜红的太阳,望不到皎洁的月亮,我们用心灵触摸太阳的温暖,我们用梦境感受月亮的温柔”,此时,人们又怎能不为盲童生命的审美价值鼓掌和欢呼?

提升青少年生命的审美价值,这是自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对此,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师乃至每一位21世纪的现代人,都不能掉以轻心,无所作为。

三、在素质教育中融入生命美的理念

与青少年生命的发育和发展、丰富和提升密切有关的素质教育,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一些教师对生命美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还没有足够认识,更不用说在素质教育中融入生命美的理念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孩子感知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之类的教育,与生命力无关,更与生命美无缘。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孩子的感知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与各种心理素质都有关系,其中包括审美素质。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审美素质的孩子,会有感知、想象、操作、创新等能力。而审美素质的因素如审美需要、审美感觉、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等,无不是生命的冲动和欲望的表现,无不是情感生命的滋润和精神生命的激活,无不是生命活力的奔涌和展示。

有一些教师由于知识更新,善于接受和传播新的理念,已经有意识地把生命美的理念融入素质教育。例如,针对学生爱美的心理,指出人生的美化有三个层面,一是外形的化妆,追求的是外在形象的美化,表面的时髦;二是个性的化妆,追求的是内在气质的美化,精神的张扬;三是生命的化妆,追求的是个体生命的美化,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教师富于哲理和诗意的解释,学生明白了只有生命的化妆才是人生美化的最高追求、最高层面,从而在素质教育的生命美理念的潜移默化中,有可能盛开生命之花。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学校实施的挫折教育、生存教育中已经融入了生命美的理念。学生通过生存环境中的各种挫折磨难,形成一定的心理承受力,能够初步承受外界对心理的压力。这种心理承受力也就是生命承受力,具有生命的强度和力度,并由此显现一种力的美,即生命力的生命美。这有助于学生在磨砺生命的过程中,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生命之火熠熠燃烧,生命之水欢畅奔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世界呈现光华夺目的景象。

不仅如此,有些教师还将生命美的理念融入学科教学,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例如,体育课中通过田径、体操、球类活动等,让学生感受生命力和生命美的交融,生命美是生命力的显现。音乐课中通过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的结合,让学生体验体态律动中音乐韵律与生命节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命美感。美术课中通过色彩的感觉、线条的把握和造型的结构,让学生感悟艺术美表现的本质是生命美。语文课中美文的阅读教学,也已经成为教师融入生命美理念的举措。例如在讲解袁鹰的散文《枫叶如丹》时,不是一般地让学生领略作者状物写景的语言之美,而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生命在充实,在丰富。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的深刻涵义;感觉文章中“枫叶如丹,也许由于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由于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的内在意蕴。只有通过这种体会和感觉,才能对文章最后所说的“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从而对生命美有真切的认同和深层次的感动,达到对生命美感性和理性认识和谐统一的高度。

四、引导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

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美育,虽然是一件攸关青少年生命发育和发展、丰富和提升的大事,却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因为现实生命中许多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开展青少年生命美育的对象。

引导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求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做一个生命的美育的有心人。例如,你带领孩子徜徉于公园、踯躅于田野时,有没有让孩子细细听听小草在睡梦中发出的轻柔的呼吸声?有没有让孩子好好看看小鸟在枝头翻飞时那活泼泼的姿态?有没有让孩子轻轻地走,轻轻地说,轻轻地笑,别踩伤了小草,别惊吓了小鸟?

又如,你和孩子在公园里,有没有抱一抱大树,亲一亲大树,让孩子和大树说一说心里的话?你和孩子在田野时,有没有引导孩子发挥想象,想象自己是田里迎风摇曳的嫩生生的禾苗,是土壤中蠕动着身子的长长的蚯蚓?或者想象自己是从远山流来的一道晶亮的小溪中一只快要长出双腿的蝌蚪?

再如,你有没有在晨风中披着霞光和孩子一起去山林捉害虫,又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做的鸟窝高高地挂在树上,然后和孩子悄悄地躲在一旁,等待着鸟妈妈飞进鸟窝时那令人惊喜的一刻?当你和孩子回去时,有没有弯下腰,向山林爷爷深深地鞠一个躬?有没有一起唱个歌,歌声中荡漾着自然之子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你有没有培植孩子一颗关注生态、关怀生命、心系万物、亲近自然的仁爱之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小树小草共生共存,和小鸟小虫地位平等?你有没有使孩子对自然美、生命美的爱心和情感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为小树小草的欣欣向荣而欢呼雀跃,或为小树小草的渐渐枯萎而默默流泪?为小鸟小虫的生气勃勃而笑逐颜开,或为小鸟小鱼的不幸死亡而黯然神伤?

如果青少年能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小树小草、小鸟、小鱼的生命都有无限深情,那么他们就能拒绝吸第一支烟,就能在养老院为老人喂饭洗衣,就能在家里给父母梳头洗脚,就能在校外活动中关爱伙伴,防止伤害事故和生命危险的发生。……

如果青少年能从一点一滴做起,把生命美的真情至爱付诸行动,那么就不会发生用硫酸泼黑熊,在烤箱中烤小狗的荒唐事,那种谋害母亲、灭绝天良的悲剧,那种杀戮师生和同学之类目无法纪的事件,以及因两个初中生人为纵火而导致北京“蓝极速”网吧24人丧生的火灾,那种令人震惊骇人听闻的大案也就会渐渐绝迹;而一个奔涌着生命之流,具有美仑美奂生命境界的社会就不难形成。

五、善于汲取智者哲人的启示

加强青少年生命的美育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对此不乏真知卓见。善于汲取智者哲人的有关启示,也是青少年生命的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几十年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令无数青少年为之倾倒,几年前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又令许多青少年为之着迷。为什么?就是其中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命价值观和生命审美观,通过保尔·柯察金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小说中有这样一般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深刻地启示我们:有价值的生命才是美的,美的生命才有价值。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被美国《时间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可以令读者血液奔流,引起人格的震动。因为其中至情至理的奇文,是一个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子的自我表白,它启示我们尤其是青少年领悟生命无限宝贵又无比美妙,不珍惜生命的感觉,会和生命之美失之交臂,人生将因此暗淡无光。

我国的张海迪是一位下身瘫痪的人,她写的《轮椅上的梦》,封面上有一首诗:“我常常梦见自己张开双臂,向着地平线上辉煌的太阳飞奔。/我总是不顾一切地奔跑,任凭风儿拂起我的头发,飘起我的衣裙。/在灿烂的霞光里,我感到全身充满无穷的力量。/我奔跑,我大笑,在美妙的梦境里,我是多么幸福啊!”这首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的诗歌,启示我们:一个生活的强者,不仅拥有生命之力,而且能永葆生命之美。

生命的美育会让人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生命状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对它的研究必然会开拓青少年生命美育的广阔天地。对青少年生命的审美观照,将使人们对生命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认识达到更新更高的层次;青少年生命的美育是21世纪人类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人都要热情关注,决不可等闲视之。

收稿日期:2002-06-26

标签:;  

青少年生活的美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