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科技工作_科技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科技工作_科技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科技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工作论文,农机论文,科学发展观统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以来,我省农机科技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狠抓农机化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全省农机系统获得的近40项科研成果、20多项技术专利中,有1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其中省局与中国农大合作完成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试验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机推广站牵头完成的《玉米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科技成果大部分在生产中得到了转化和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回顾、总结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入手,通过联合攻关、技术协作,提升了农机化开发研究水平

“十五”以来,针对我省农机化技术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联合攻关和技术协作,开展农机化关键技术的引进开发和试验研究,有效地整合了技术和人才资源,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合力。鉴于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一是省局与中国农业大学、新绛机械厂共同申报和承担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项目,通过各个承担单位的大力配合,较好地解决了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的适用性、可靠性等主要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效果,受到了农业部专家验收组的好评。二是组织省农机所与省农科院、运城市播种机厂、左云县农机局等单位共同实施北部冷凉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开发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现在已经研制出关键机具,正在进行试验完善。在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结合方面,省农机所与农科院威科饲料科技中心、汾酒集团杏富饲料公司、广东湛江商业饲料厂等企业联合研制的大型饲料成套技术及设备,直接面向生产和市场,解决技术难题,得到了饲料机械行业的普遍认同。在科研与推广部门结合方面,太原市农机所瞄住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设施,与市农机管理、推广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卷帘机、保温被、二氧化碳发生器、病虫害防制机等设施的开发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联合与协作,取得较好成效的项目,还有省农机鉴定站完成的微型玉米收获机和制定的农机化行业技术标准和地方标准、省农机所完成的小井径高扬程潜水泵和微型液压植树挖坑机、省局完成的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战略研究、芮城县农机局开发的自走式秸秆牧草收获机、运城市农机所开发的棉柴收获机等等。这些项目的开发研究,都是产学研之间、农科教之间、省级与市县之间,实施大联合、大协作完成的研究课题,都取得了水平较高、应用价值较大的研究成果,为生产实践提供了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并为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积累了新经验、新方法。

2、从我省自然经济条件出发,通过中试熟化和集成示范,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多年来,全省农机系统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的中试熟化和集成示范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一批经营机制灵活、经营状况良好、具备一定生产条件、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转化能力的农机企业,参与到新装备的试验改进和产品熟化中来,使得科研开发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尽快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比如,运城市播种机厂配合运城市农机所生产的系列播种施肥机、凿式深松机;配合省局发展保护性耕作完成的带状免耕覆盖播种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小籽粒免耕播种机。再比如,襄垣华成机械有限公司配合长治市农机所试验完善的薯类种植、收获机等等,这些机具历经多年的试验、改制和熟化,都已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成为省内推广的主要机型。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特色农业等各具特点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园区(基地)30多个。这些园区(基地)综合了农业、畜牧业、林业等行业的先进技术,吸收了各项农机化技术的优势,打破空间、层次界限,把农机化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有效地联系衔接起来,把农机化内部各个单项技术之间有机地联合起来,进行技术整合,形成集成优势和规模效应。这些园区充分发挥了农机化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机化综合技术的示范、培训基地。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缩短了新装备、新成果的中试熟化和转化周期,大大增强了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从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入手,通过项目带动和组装配套,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十五”期间,全省各地农机部门大抓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在结合行政力量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加灵活、有效的推广方法。采用比较普通的是,各级农机推广部门通过培育典型和项目示范,通过实施农村技术承包,合理组装相应的农机化技术和配套机具,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和辐射项目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承担实施农业部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农牧渔业丰收项目,以及承担实施省级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节本增效工程、两茬平作工程项目,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地膜覆盖、牧草种植收获、干鲜果品生产、设施农业、中小型工厂化养猪技术等项目,示范推广了多种先进适用、生产急需的农机化技术。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共引进推广各种新型农机具12.7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了50%,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手段,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4、从农机科技普及入手,通过宣传培训和科技入户,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多年来,各级农机部门从普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入手,根据全省各地农时农事季节,适时召开春耕备耕、三夏三秋等现场演示会、观摩会、培训会,通过现场演示、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农民、农机手、农机推广示范户开展大量的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同时各级农机部门结合科技下乡入户、机具补贴、项目实施等内容,举办了许多干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项目信息发布会、培训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村集会、传统节假日,适时将各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传播和传授给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户农机户等。这些措施不仅加大了农机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也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机推广队伍体系建设。2004年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农机科技年”和“农机推广示范户”“活动”,着力建设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完成了2万多名农民群众和500名农机大户的培训工作,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基层干部、农机大户和农户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保证了培训的效果,保证了农机科技推广示范户的示范性和代表性。在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机具的同时,输送给广大群众先进的农业生产人文理念,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十五”期间,我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机科研开发薄弱,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少,低水平模仿,缺乏自主创新;熟化工作跟不上,不少成果转化不成产品,科研开发与生产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农机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与市场对接能力差,开发、中试和技术孵化能力差,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三是农机化科技投入存在很大差距。我省财政对农机科技的投入的比例远低于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四是农机科研人才严重流失,农机专业技术队伍不稳,特别是技术骨干人员的不足,已经影响到一些重大农机技术开发项目的正常进行。五是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尊重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有待形成。

总结多年来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得失,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

一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和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决定获得创新成果的质量与速度,无论是产学研结合,还是农科教结合,说到底是要尽可能地缩短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距离,是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最快、应用最好。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和途径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以满足市场需要、生产需要和农民需要为宗旨。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与农机市场的对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对接,与农民实际需要的对接,进而从根本上履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实践表明,农机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成果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与“三农”的对接程度。

三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依托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断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加投入的过程。要不断增加投入,就必须以项目为依托,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下,动员社会资金,吸引社会人才,形成合力,共同搞好科研开发。形成“项目-资金-人才”的良性循环。

四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科技人员为本,坚持以科技人员服务“三农”为本。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想干事、会干事的科技人员出成果、干成事。

五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最终要为广大农民群众所采用,农机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大小和水平高低,最终要由农民来认知和检验,而他们自身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成果的实施效果。因此,只有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

六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大量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一用就灵,一抓就灵,但是不用不抓等于零。我们不仅要把科学技术看成第一生产力,而且要把科学技术当作发展生产力的第一抓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总的来讲,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运用规律性认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就能够牢牢把握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在我省主要农作物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农机科技创新。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鼓励产、学、研、推相结合,强化农科教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加速农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努力实现技术跨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技术储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新时期农机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我省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先进农机技术装备全面推动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力争农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农机科技总体实力达到国内中等水平。到“十一五”期末,主要农作物生产要进入基本实现机械化的中级阶段,即耕整地机械化程度达到61%,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52%,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29%,耕、播、收三项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7%左右。同时在小杂粮、薯类、蔬菜和果园机械化生产方面有重大突破,各项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重点要完成的战略任务是:

1、加强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是我省农机部门的重头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和机具的研究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果。未来几年,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容,拓宽开发领域,重点开发研究高效旱作节水与集雨灌溉技术与设备。开发适应多种种植制度的少免耕播种机。小杂粮机械化生产要提高机播水平,尤其是播种机的排种器要有新的突破,在收获、脱粒环节要优化熟化现有成果,开发新的可靠性、适用性强的机具。

2、开发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在巩固平川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要加大山区小麦收获机具的开发及应用,力争实现小麦生产的全面机械化。要进一步引进开发、试验考核背负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薯类种植与挖掘机,借鉴国内外同类机具成熟技术和成熟机型,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研究,通过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形成适合我省特点的机具体系,为提高玉米薯类两大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十一五”期末,玉米机收水平要达到 20%,薯类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要达到25%。同时要开发适合小麦玉米和谷子等小颗粒作物精量播种的气力式精密播种机,以满足农业生产中节约种子和减少作物间苗的需要。

3、开发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我省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需要,重点开发林果业生产中的柠条平茬机、果树专用施肥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采摘机、中耕除草机,熟化示范超低量和无害化的喷药喷雾机械、多种形式的挖坑机、微型耕作机;引进开发蔬菜耕作、播种、采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与机具;开发改进和中试熟化牧草收割压扁、打捆、烘干加工等技术装备;试验和开发研究中药材生产中的种植、收获、整形、干燥、分级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与机具,尽快解决我省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中的问题。

4、开发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园艺化农业的发展

适应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需要,重点开发研究臭氧发生器、病虫害防治机、烟雾机、诱虫灯、增温设备;研究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器、大棚卷帘机、复合材料保温被,为园艺化农业发展提供适用设施和装备。

5、引进开发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转化

根据农产品无害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研究和示范推广我省特色农产品产后及加工的分级、烘干、保鲜、贮运、加工计量、包装等环节的机械设备及技术。红枣的重点是烘干、去核设备;水果的重点是分级、包装、保鲜等设备;蔬菜的重点是净菜、脱水菜的清洗加工设备;核桃的重点是青皮去除处理技术及设备。通过重点开发一些优势产品的加工设备,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质量和机械化水平。

6、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要重点开发研究秸秆气化、秸秆饲草饲料化、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转化沼气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配套装备,为秸秆的及时处理和有效利用寻找出路和转化途径,彻底改变浪费秸秆、污染环境的状况。还要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动的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7、加强全省农机化软科学研究,提高宏观战略指导和决策能力

根据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结合全省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农机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位作用、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机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未来农机化发展战略、新时期农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农机化项目的推广机制与模式等。通过这些软科学项目的研究,为政府领导和农机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宏观背景材料和决策依据。

8、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和科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机化科技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权威性强的农机科研、推广和鉴定数据库;加大农田作业机械、农机设计制造虚拟等省级基础性、通用型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强化科研开发手段;改善现有场上作业机械、动力机械、机制小农具、水泵等专业实验室的试验测试条件,不断提升检验与测试水平,在农机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事关农机化事业的长远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创新意识,制定得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去年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公益性、区域性、稳定性的“三性”特征,农机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构建创新与应用体系,着力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研开发能力与效率。要加强高等院校、省市级农机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克服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创新团体和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形成全省农机科技创新应用体系的基本架构。二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各市对基层推广体系的状况要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做好经费测算工作,拿出一个比较具体、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方案,主动做好与编办、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保证机构和队伍的稳定。三要逐步建立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造就一支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服务农机产品消费者的质量监管队伍,以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的提高。

2、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机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要遵循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用实践造就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政策吸引人,通过组织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成果推广、农村技术承包等计划项目,以及农机化行业科研推广计划项目,加快造就一批农机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尽快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还要通过科技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机科技示范户,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机推广队伍。要积极倡导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大力提倡服务三农、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3、构建农机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立项机制。要建立科研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听取科技人员、生产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做到课题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二是建立联合协作机制。既要推进跨地区、跨单位、跨学科的产、学、研、推大协作,促进突破性大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应用,还要建立省市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与联合,促进生产急需项目的开发试验。三是要建立项目负责制。要明确项目负责人,把项目的任务和经费落实到负责人身上,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四是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应用性成果要以生产实践和市场应用的实际效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刚刚出台的《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条例》都把科技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我们要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增加,尽快建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同时,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生产企业为主体,风险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农机化科研条件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中试熟化与示范推广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

5、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加强国内外农机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建立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良好机制。选送优秀农机科技、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培训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广开思路,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与开发能力。加强省内农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大专院校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逐步探索建立信息交流、项目协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鼓励省内农机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技术装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争创一流品牌。

6、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

各级农机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机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要强化“一把手”对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责任意识,注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机科技发展规划,千方百计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想方设法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多方参与、灵活高效、互利共赢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新机制。

标签:;  ;  ;  ;  ;  ;  ;  ;  ;  ;  ;  ;  ;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科技工作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