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星通信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许丹,汪伟,李磊,张龙强,陈政涛[1](2021)在《5G通信技术在核电站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探讨》文中提出核电站环境监测领域包括陆上和海域两部分,监测设备分布十分分散。设备采集数据通过有线和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电站对应系统的中央站监控,其无线传输的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有明显的技术改变。虽然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但考虑核电站建造的长周期以及我国5G建设的规划,有必要对5G技术在核电站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提出探讨。通过介绍核电站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以及5G技术三个典型特征,提出了5G技术在核电站环境监测系统上的可用场景,分析了借助5G技术在实现核电站环境监测系统功能优化、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和辐射暴露风险等方面的可行性。同时,从冗余无线通信手段提高环境监测系统的可用性出发,分析了5G通信与北斗、WiFi通信技术联合组网方案。对核电站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要求和5G技术在信息安全上的防御措施进行了讨论,建立了基于5G通信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该研究为核电站环境监测系统如何应用5G先进通信技术提供了思路框架,也提出了充分实现5G应用场景面临的挑战。
任佳熙,郭威[2](2021)在《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2020年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基建"的政策支持下,在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下,中国的高通量卫星产业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放量增长阶段,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陈新欣[3](2021)在《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靶场环境包括飞机、导弹、运载火箭、飞船等诸多试验靶场,对于靶场试验来说,靶场背景环境参数的监测必不可少,靶场环境参数决定了试验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然而面对复杂的靶场环境,如何进行多种环境参数集中采集、对于覆盖范围广的靶场环境如何进行大范围内的组网监测、对于数据如何进行远距离传输,都是靶场环境监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LoRa无线技术、ARM嵌入式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北斗定位技术设计了一套符合复杂靶场背景下的环境数据集成监测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比较分析现有环境监测系统,并结合靶场背景环境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方案设计。根据方案设计进行处理器、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的选型。结合ARM嵌入式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终端软硬件设计,实现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大气压强、降雨量、太阳总辐射、PM10、PM2.5、风速、风向等十多种环境参数集成采集,解决了靶场背景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单一,集成度低等问题。2.对WiFi、ZigBee、LoRa等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比较,利用LoRa技术的优势,将LoRa无线技术应用于靶场背景环境监测系统。进行LoRa无线模块节点硬件电路和软件通信设计,实现环境数据的远距离低功耗传输和大范围内靶场环境的星形组网监测设计。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终端的位置信息定位功能。3.根据系统构架设计远程监测终端的上位机软件。远程监测终端通过LoRa无线模块接收各个环境监测终端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进而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人机交互设计,并且实现定位信息地图显示功能。系统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系统外观模型设计和系统组装,最后进行系统调试,调试包括环境终端采集测试、LoRa通信性能测试和上位机软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环境监测终端可以对环境中十多种环境参数进行集中采集,并且准确获取到终端位置信息。LoRa无线模块的传输距离、丢包率和节点组网性能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远程监测终端上位机软件可以准确接收处理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本文通过对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设计,实现了对靶场环境数据的集中准确测量、设备集成度高、数据传输距离远、组网方式灵活等目标,为靶场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监测设备。
贺亚楠[4](2021)在《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及科学研究对水文监测需求的日益增加,对于走航式自动获取海洋气象水文参数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海水表层温度作为海洋物理性质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于海水运动、全球气候研究等有着重要影响。现有的船载自动观测方式存在观测层深不确定、测量稳定性差、准确度较低等不足,船载海水表层温度的自动测量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根据海水表面温度垂直结构划分和海洋观测规范,通过船载磁吸附温度链的观测方式,采用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研究并设计了一套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海水表层温度的实时走航式自动监测。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海水表层温度监测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中,以STM32F103RCT6为微处理器,选择线性度良好的正温度系数铂电阻PT1000作为感温元件,采用三线制电桥电路实现温度的测量。软件方面分别设计了Modbus协议和数据监控中心软件,实现海水表层温度数据的采集传输、显示、实时曲线绘制、存储的功能。其次,通过温度传感器在海水表层升沉运动的温度的动态响应特性,建立温度链出入水数学模型,提出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最后,在青岛某码头进行温度链趸船实验,对符合一阶惯性模型的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进行验证。通过一种可以模拟船舶与水面相对运动的模拟装置对温度链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链测量结果和实测表温相吻合,误差范围在±0.1℃范围之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此次趸船实验,验证了本系统的稳定性、算法的准确性。本论文的设计内容作为科技部项目重要研究内容,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现观测层深相对固定的走航式自动监测,为遥感验证提供连续大面积的现场数据,为项目开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船载水文参数自动监测的进程,为志愿船观测提供助力!
杨双泽[5](2021)在《分布式桥梁沉降高精度监测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桥梁在现代交通运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的交通系统中,各种公路桥和铁路桥不可胜数。但大量桥梁的建成时间久远且缺乏维护管理而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桥梁安全事故极大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7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全球组网完成,北斗系统可为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用户提供全天24小时的导航定位服务。伴随着差分技术、通信技术和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使用GNSS技术对桥梁进行实时高精度定位监测已成为可能。针对桥梁安全状况难以监测的问题,本文以GNSS差分技术作为主要监测手段,解决以往桥梁监测存在的耗费人力物力严重、实时性差、精准度低并无法全天候监测等问题,设计了桥梁沉降高精度监测系统。桥梁沉降监测终端各个信息采集模块采集桥梁监测点ENU坐标、经纬高度和倾角等信息,并将各个监测点信息按特定通信协议通过TCP/IP通信方式发送至桥梁沉降监测平台上,使得桥梁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桥梁沉降状态。桥梁沉降监测平台是基于Windows系统的由Intelli J IDEA 2020.1 x64开发平台作为开发环境开发,JSP作为前端显示、后端基于JAVA的SSM框架和My SQL数据库组成。通过最终调试测验,在开阔楼顶设置基准站与监测站,桥梁沉降监测终端通过监测桥梁监测点的ENU坐标及倾角信息反映桥梁状态,可监测出厘米级的沉降位移量与1°的倾角变化量。桥梁沉降监测平台可实现地图显示监测点、查询监测点实时状态和历史数据等功能。
蔡亚刚[6](2021)在《船舶远程数据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船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航运业以及现代造船业也正在向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船舶的安全航行、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也显得日益突出,这对船舶的数据监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船联网技术为基础,探索了通信技术在船舶远程数据监测领域应用,设计实现了基于船联网的远程数据监测系统,打破了不同船舶、不同设备之间信息互通难、数据保存难的局面。针对船端设计了船载信息采集系统,针对远程端设计了远程数据监测平台,数据的远程传输采用卫星、4G和MANE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调研了船舶远程数据监测的背景和现状,分析了目前船舶通信的主要手段以及数据监测的方法,设计了通过船联网的方式实现船舶数据远程监测的系统框架,整体上将系统分为三个部分:船载信息采集、远程数据传输、远程数据监测平台。(2)针对船载信息采集,设计了以嵌入式Linux为核心的船上信息采集系统,支持多设备、多传感器通过通用总线或LoRa无线的方式接入。(3)针对远程数据传输,使用卫星网络、3/4G网络、MANE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ANET网络基于VDES通信网络实现,设计了符合船舶实际运动规律的节点移动模型,使用ns-3仿真平台基于节点移动模型和VDES网络通信特性,从分组投递率和端到端平均时延评估了几种路由协议的性能,得出AODV协议是最适合作为MANET网络的路由协议。(4)针对远程数据监测平台,使用MQTT和Kafka设计并实现了用于接收船载系统信息上传的接口。通过数据转发任务、数据处理任务和持久化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实时消息的预警以及与MySQL数据库的对接。最后使用Django和Ant Design设计了 Web服务为用户提供Web界面,另外设计了通过RESTful API获取数据的方式,方便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处理。
马晓莹,李安平,魏梅英[7](2021)在《东京奥运会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配置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调研东京奥运会无线电监测组织情况及监测现状,介绍了东京奥运会通用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和赛区专用无线电监测设施部署配置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线电安全保障监测设施进行展望。
孙佳[8](2021)在《波浪滑翔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多样,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针对海洋环境观测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已经应用的海上数据观测系统观测要素单一,还存在数据传输距离有限、观测平台不能长时间连续观测等缺陷。本文研究了一种以波浪滑翔器为中心,联合数据采集浮标的海洋环境监测平台,解决了现有海洋监测系统操作复杂,通讯困难,不能灵活移动,不能长时间工作的问题,并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出海实验。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波浪滑翔器系统作为信号中转站,针对其中的主系统控制、铱星通信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路径导航与规划、太阳能电池的充放电管理、数据采集拖曳浮标的数据接收、推进器和尾舵的控制等功能进行研究,研究了波浪滑翔器牵引系统,利用其特殊机械结构,借助波浪能驱动,实现海上长久作业、轨迹跟踪、定点监测等。同时,针对传统海洋观测采集数据单一问题,设计集成数据采集拖曳浮标,搭载GPS、气象站、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温盐仪、波浪传感器等多种海洋科学仪器,对其软硬件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并针对数据传输成本高、数据安全问题,设计数据压缩与加密算法,利用铱星通信获取导航点位置及监测数据,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数据采集、远程传输。针对系统需求设计岸基监测系统,对回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加入数据显示、导航规划、轨迹图示、监控预警等功能,并实时存储,方便进一步数据分析。系统整体采用低功耗设计,包括硬件电路优化和软件上的通信策略、唤醒策略等。还针对长时间作业,加入了可进行太阳能收集的电源管理系统,保证系统长时间稳定可靠运行。论文还针对波浪滑翔器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考虑动力学模型复杂、海上环境复杂多变,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展开研究,仅利用轨迹跟踪过程中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设计控制器,提高控制的自适应性,并针对时变扰动带来的跟踪误差,进行坐标补偿,修正海浪等带来的扰动误差和系统本身的稳态误差,最后仿真分析验证有效性。论文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包括实验室测试和海上测试。结果分析验证了整体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实现海洋环境数据的多样化采集和传输,系统稳定可靠,应用前景广泛。
于雷[9](2021)在《基于WSN和北斗短报文的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野外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愈显突出。野外环境监测的特点是监测点多且分散,目前监测工作大多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有线监测。然而,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尚未覆盖,如高原、岛礁、荒漠等偏僻地区。如何可靠、有效地传输区域内的监测数据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技术和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设计和实现了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同时,用于野外环境监测的WSN节点由于设备资源和部署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常常面临能量消耗过快和能量消耗不均等问题,导致其在野外环境过早死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基于能耗优化的WSN路由协议,并在典型的分簇路由协议LEACH的基础上提出了LEACH-RED路由协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技术和北斗短报文技术建立了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分为WSN本地数据采集子系统和远程数据传输子系统两部分,二者通过网关实现数据的透明传输。WSN本地数据采集子系统将大量基于CC2530芯片的感知节点布置在监测区域内,通过Zig Bee无线通信协议形成自组织网络,完成区域内环境参数数据的本地采集和上传任务,满足野外监测的场景需求。远程传输子系统负责将本地数据传至终端用户,使用北斗短报文发射机将WSN数据发送至北斗短报文接收机,满足无人区数据跨地理位置传输的需求。另外通过冗余设计,网关还可以进行基于MQTT协议的网络传输,将本地数据传输至云服务器,以供在有宽带网络覆盖的监测区域使用,适应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也便于监测人员实时远程访问监测数据。2.针对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的特点,在基于能量损耗优化的LEACH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LEACH-RED路由算法,并在不同的场景中仿真验证其性能。在深入分析LEACH算法基本原理后,针对其缺陷与不足提出LEACH-RED算法。在初始化阶段考虑网络节点当前相对剩余能量和节点分布密度,结合野外环境中的网络节点部署策略,将网络模型从同构改进为异构,从平面空间上升至立体空间。通过MATLAB平台验证得到结果,从仿真对比中可知,在节点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的场景中,改进算法的网络剩余能量和较原算法分别提升15%和11%,网络节点存活状况分别提升250%和450%。因此LEACH-RED算法能够有效均衡网络能量,延长网络生存周期。3.完成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室内调试和外场测试,对WSN节点和网关节点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有效验证。根据PC端、Web端、移动应用等多端方式接收环境温湿度参数,为监控中心提供实时数据。同时在实地环境中对系统的丢包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野外环境下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
向上[10](2021)在《基于北斗通讯的油气井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量计是监测采油效率和统计采油量的重要设备,不仅可以反映油气井的设备工况、每日采油量数据波动,而且能间接反映油气井油藏动态,是企业安排生产计划,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的重要依据。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多位于荒野环境中,对其数据实现远程监测,目前常基于GPRS、Wi Fi等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传输,这类传输方式需要架设专属基站,成本较高。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选用V锥式差压流量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北斗短报文通讯技术,通过北斗卫星实现数据传输,无需架设基站。同时北斗卫星提供的定位功能也为维护人员在荒野环境中提供设备准确坐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通讯方式,因此可以使用北斗通讯技术作为通信手段实现对流量计监测数据的传输。针对北斗定位功能,现阶段关于北斗卫星定位解算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计算效率,因此本课题利用自适应布谷鸟算法对定位解算算法进行改进。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得到了算法各项最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进定位解算,符合系统对定位功能的需求。此外,本课题结合传统流量计的实际情况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北斗通讯的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系统由监测终端、北斗接收机、远程监测云平台组成。针对数据采集、数据监测与北斗短报文通讯的软硬件需求,给出了对应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案。同时考虑到荒野环境对卫星通讯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备份的传输差错控制方法以提高其传输可靠性。最后通过搭建实际的硬件监测终端与云平台环境对系统可用性进行验证,该远程监测系统能有效的传输监测数据并对流量计进行定位,维护人员可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测数据,降低远程监测的建设与维护成本。
二、卫星通信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通信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5G通信技术在核电站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功能介绍 |
1.1 采集现场数据 |
1.2 样本收集 |
1.3 应急组网 |
1.4 下发告警消息 |
2 通信技术应用探讨 |
2.1 智能监控 |
2.2 智能驾驶 |
2.3 5G富媒体消息 |
3 数据安全 |
4 网络架构 |
4.1 5G与卫星通信技术融合组网 |
4.2 5G与WiFi通信方式的融合组网 |
5 结论 |
(2)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中国高通量卫星发展历程 |
(一)收购运营阶段 |
(二)自主研制阶段 |
二、高通量卫星系列(Intelsat EpicNG) |
(一)多点波束设计 |
(二)信道化容量和数字负载 |
(三)频谱监测系统 |
1、子信道功率遥测 |
2、频谱监测系统和同步接收器监测系统 |
3、扇出监测 |
(3)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靶场环境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无线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整体设计 |
2.1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框架 |
2.1.1 系统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方案设计 |
2.2 环境术语及监测标准 |
2.3 LoRa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 |
2.3.1 LoRa技术 |
2.3.2 卫星定位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硬件设计 |
3.1 环境监测终端硬件电路整体方案设计 |
3.2 硬件选型方案 |
3.2.1 系统硬/软件平台比较选型 |
3.2.2 传感器选型 |
3.3 ARM微处理器最小系统设计 |
3.4 多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
3.4.1 IIC采集电路设计 |
3.4.2 RS-485采集电路 |
3.4.3 UART采集电路设计 |
3.5 LoRa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
3.6 北斗定位电路设计 |
3.7 外围电路设计 |
3.7.1 显示电路设计 |
3.7.2 电源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软件设计 |
4.1 环境监测终端软件开发语言和工具 |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 |
4.2.1 μC/OS-Ⅱ系统移植 |
4.2.2 μC/OS-Ⅱ系统软件设计 |
4.3 传感器数据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
4.3.1 IIC总线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
4.3.2 RS-485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
4.3.3 UART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
4.4 LoRa无线传输 |
4.4.1 LoRa通信协议 |
4.4.2 LoRa无线传输软件设计 |
4.5 北斗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
4.6 ISP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4.7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7.1 Qt开发环境 |
4.7.2 上位机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组网调试与运行 |
5.1 系统环境监测终端性能测试 |
5.2 系统LoRa无线组网通信性能调试 |
5.2.1 LoRa通信质量测试 |
5.2.2 组网通信范围测试 |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海水表层温度观测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海表水温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海水温度总体观测要求分析 |
2.1.1 海水表层温度垂直结构划分 |
2.1.2 使用环境要求分析 |
2.1.3 海水温度观测要求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2.1 电学式测温原理 |
2.2.2 温度传感器链结构设计 |
2.2.3 数据监控中心主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水表层温度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
3.2 主控电路设计 |
3.3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
3.4 JTAG调试电路设计 |
3.5 测温模块设计 |
3.6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水表层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2 软件设计 |
4.3 通信协议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 |
5.1 温度传感器触水模型分析与建立 |
5.1.1 热传导原理 |
5.1.2 温度传感器热传导数学模型 |
5.1.3 温度传感器实际出入水数学模型 |
5.2 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原理 |
5.2.1 原始采集信号预处理 |
5.2.2 温度传感器的状态识别 |
5.2.3 海水温度计算原理 |
5.2.4 海水表层温度计算 |
5.2.5 有效表层温度判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 |
6.1 温度链岸边趸船实验 |
6.1.1 搭建温度链模拟实验装置 |
6.1.2 温度链工况分析及理论分析 |
6.1.3 模拟实验数据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5)分布式桥梁沉降高精度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高精度差分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桥梁沉降监测功能需求分析 |
2.2 桥梁沉降监测系统技术指标 |
2.3 桥梁沉降监测系统方案 |
2.3.1 桥梁沉降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3.2 桥梁沉降监测终端总体设计 |
2.3.3 桥梁沉降监测平台总体设计 |
2.4 GNSS差分定位原理 |
2.4.1 卫星定位原理 |
2.4.2 基于载波相位的高精度差分算法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桥梁沉降监测终端设计 |
3.1 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
3.1.1 定位模块电路 |
3.1.2 姿态测量电路 |
3.1.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1.4 RTCM通信协议 |
3.1.5 主控模块电路 |
3.1.6 桥梁沉降监测终端功能 |
3.2 主控芯片输出设计 |
3.2.1 经纬度转ENU坐标 |
3.2.2 陀螺仪输出角度值 |
3.3 本章小结 |
4 桥梁沉降监测平台设计 |
4.1 通信协议设计 |
4.1.1 通信协议格式 |
4.1.2 监测点代号编码 |
4.1.3 命令码设计 |
4.1.4 数据内容编码 |
4.1.5 CRC数据校验 |
4.2 百度地图API模块调用 |
4.2.1 百度地图调用设计 |
4.2.2 CSCG2000 坐标转百度坐标 |
4.3 桥梁沉降监测数据库设计 |
4.3.1 桥梁沉降监测数据库设计 |
4.3.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试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终端各部分性能测试 |
5.1.1 无线通信模块测试 |
5.1.2 差分定位模块测试 |
5.1.3 姿态测量模块测试 |
5.1.4 主控模块测试 |
5.2 监测平台测试 |
5.2.1 监测平台首页 |
5.2.2 地图显示界面 |
5.2.3 监控信息界面 |
5.2.4 报警信息界面 |
5.2.5 历史数据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船舶远程数据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发展 |
1.3 船舶远程数据监测的必要性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方案研究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船联网的系统架构 |
2.4 信息采集 |
2.5 数据传输 |
2.6 远程监测平台 |
2.7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般载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船载系统架构设计 |
3.2 系统软件环境搭建 |
3.3 硬件设计 |
3.4 软件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ANET通信网络模型研究 |
4.1 MANET |
4.2 节点移动模型 |
4.3 节点移动模型设计 |
4.4 MANET路由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数据监侧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远程数据监测平台框架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消息接口设计与实现 |
5.4 Web服务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东京奥运会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配置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东京奥运会无线电频谱监测组织情况 |
2 东京奥运会通用无线电监测设施 |
2.1 超短波固定监测系统 |
2.2 超短波移动监测系统 |
2.3 短波监测系统 |
2.4 卫星监测系统 |
3东京奥运会专用无线电监测设施 |
3.1 小型监测系统 |
3.2 室内无线电监测系统 |
4 展望 |
(8)波浪滑翔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波浪滑翔器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波浪滑翔器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波浪滑翔器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 |
1.3.1 硬件需求分析 |
1.3.2 软件需求分析 |
1.3.3 研究目标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波浪滑翔器设计 |
2.2.1 波浪滑翔器结构设计 |
2.2.2 波浪滑翔器供电系统 |
2.2.3 波浪滑翔器通信单元 |
2.3 数据采集拖曳浮标设计 |
2.3.1 拖曳浮标结构设计 |
2.3.2 拖曳浮标供电单元 |
2.3.3 海洋科学仪器传感器组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波浪滑翔器硬件设计 |
3.1.1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1.2 铱星卫星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3.1.3 ZigBee模块电路设计 |
3.1.4 GPS模块硬件设计 |
3.1.5 螺旋桨推进器驱动电路设计 |
3.1.6 尾舵驱动电路设计 |
3.1.7 PCB板图 |
3.2 数据采集拖曳浮标硬件设计 |
3.2.1 主控系统设计 |
3.2.2 电子罗盘硬件设计 |
3.2.3 SD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2.4 WK2124串口扩展电路设计 |
3.2.5 海洋科学传感器供电与接口电路 |
3.2.6 PCB板图 |
3.3 电源管理硬件电路设计 |
3.3.1 太阳能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3.2 电池充电监测模块硬件设计 |
3.3.3 电压转换模块硬件设计 |
3.3.4 PCB板图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
4.1.1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1.2 主程序软件设计 |
4.1.3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1.4 传感器软件设计 |
4.2 岸基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开发 |
4.2.1 监控上位机整体方案设计 |
4.2.2 监控上位机界面开发 |
4.3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协议设计 |
4.3.1 波浪滑翔器观测数据通信格式 |
4.3.2 岸基监控中心远程指挥数据通信格式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坐标补偿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5.1 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分析 |
5.2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案 |
5.2.1 运动学方程离散化 |
5.2.2 控制律设计 |
5.2.3 估计律设计 |
5.3 基于坐标补偿的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
5.3.1 目标航向角补偿算法 |
5.3.2 控制方案设计 |
5.4 轨迹跟踪控制仿真分析 |
5.4.1 直线轨迹跟踪仿真分析 |
5.4.2 曲线轨迹跟踪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整体测试 |
6.1 实验室测试 |
6.1.1 波浪滑翔器系统功能测试 |
6.1.2 数据采集拖曳浮标功能测试 |
6.1.3 电源管理硬件电路测试 |
6.1.4 岸基监控上位机测试 |
6.2 水池试验 |
6.3 海试试验 |
6.3.1 海试介绍 |
6.3.2 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WSN和北斗短报文的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环境信息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的理论基础 |
2.1 WSN理论基础 |
2.1.1 WSN基本结构 |
2.1.2 WSN相关无线通信协议 |
2.1.3 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 |
2.1.4 MQTT通信协议 |
2.2 WSN路由算法基础 |
2.2.1 DD算法 |
2.2.2 LEACH算法 |
2.2.3 TEEN算法 |
2.2.4 PEGASIS算法 |
2.3 北斗短报文通信传输技术基础 |
2.3.1 卫星导航系统 |
2.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2.3.3 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3.1 野外环境信息在线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3.2 野外环境信息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系统硬件 |
3.2.1.1 主处理器的选型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1.2 其他模块的选型及电路设计 |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
3.2.2.1 终端节点 |
3.2.2.2 路由器节点 |
3.2.2.3 协调器节点 |
3.3 卫星远程传输子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算法 |
4.1 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程序设计平台 |
4.1.2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
4.1.3 路由器节点程序设计 |
4.1.4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4.1.5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开发 |
4.2 基于能量消耗优化的LEACH路由协议 |
4.2.1 分簇路由协议分析 |
4.2.2 LEACH路由协议分析 |
4.2.3 基于LEACH的路由算法改进 |
4.2.4 改进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4.1 均匀密度布点下的改进算法性能仿真 |
4.2.4.2 非均匀密度布点下的改进算法性能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
5.1 WSN节点工作测试 |
5.1.1 WSN节点数据收发测试 |
5.1.2 WSN节点设备组网测试 |
5.2 网关工作测试 |
5.3 环境监测系统调试及实地测试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基于北斗通讯的油气井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差压流量计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 |
2.1 差压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
2.2 差压流量计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位解算选星算法研究与仿真 |
3.1 北斗通讯相关技术原理 |
3.2 北斗导航的定位解算算法 |
3.3 基于布谷鸟算法的定位解算选星算法 |
3.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4.1 基于北斗通讯的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监测终端硬件设计方案 |
4.3 监测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监测平台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云监测平台服务器环境搭建 |
5.2 云监测平台前端设计与实现 |
5.3 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卫星通信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5G通信技术在核电站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探讨[J]. 许丹,汪伟,李磊,张龙强,陈政涛. 自动化仪表, 2021(S1)
- [2]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J]. 任佳熙,郭威. 卫星与网络, 2021(07)
- [3]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D]. 陈新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贺亚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5]分布式桥梁沉降高精度监测系统设计[D]. 杨双泽. 中北大学, 2021(09)
- [6]船舶远程数据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蔡亚刚. 山东大学, 2021(12)
- [7]东京奥运会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配置浅析[J]. 马晓莹,李安平,魏梅英. 中国无线电, 2021(04)
- [8]波浪滑翔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佳.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WSN和北斗短报文的野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研究[D]. 于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北斗通讯的油气井差压流量计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向上.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