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李小芒,陈雪蕾,陈运香,廖珺,杨洁,蒋瑞兰,高燕

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 541000

基金项目1: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6JGB323

基金项目2: 广西教育厅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6JGB315)

李小芒,女,硕士,讲师,邮箱:43842513@QQ.com;高燕(通讯作者),教授,副院长,邮箱:343759175@QQ.com;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

【摘要】目的 探讨同步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级2个护理本科班随机分为实验班(48人)和对照班(48人),实验班依据“理论学习—病房实践—翻转课堂—情景演练”的模式开展同步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比较两班学生的期末成绩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实验班学生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评判性思维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两班评判性思维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步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同步式教学法;评判性思维;内科护理学

Synchronous model as a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urse of Medical Nurs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ynchronous model as a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urse of Medical Nursing. Methods Two classes of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48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4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while the stu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ynchronous model. The scores of last test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examin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experienc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Moreover, the factorial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group effect, time effect and interaction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bout the total scores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P<0.05). Conclusions Synchronous tea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tudy effect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Synchronous teaching metho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Medical Nursing

国内《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模式大多沿袭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方式:“理论学习-短时间见习-集中实习”的三段式[1],这种教学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分割开来。而欧美等国对实践性强的临床护理课程多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平行的方式,也就是说每周会安排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临床实践[1-3]。在我国当前背景下,实施“平行教学”大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学场地有限、护理师资缺乏的情况,难以实施。我院融合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依据“理论学习—病房实践—翻转课堂—情景演练”的模式,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实施“边理论边实践”的同步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四年制2016级2个本科班96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89人,男生7人,年龄18~24岁(20.95+1.21岁)。随机抽取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48人),另一个班为对照班(48人),两班学生在性别、年龄、上学期期末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内容 两班均使用尤黎明、吴瑛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第6版教材,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均按教学大纲统一安排。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按系统统一进行理论授课后,分小组在相应疾病的病房见习2次,每次4学时,采用“知识回顾-床旁见习-总结归纳”的形式。实验班相同章节理论授课教师相同,采用“同步式”教学方式进行临床学习,依据“理论学习—病房实践—翻转课堂—情景演练”的模式进行教学。①理论学习: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2-3个系统的理论课程。②病房实践:理论学习后,5个学生为一组分散安排在附属医院具有相关疾病的不同病房轮转,时间为3天-1周。每组由一位经过我院培训的 “双师型”护理教师进行带教,学习该系统的疾病知识和专科护理。学生在临床护理教师指导下系统地、动态评估病人、收集病史资料并对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如:有一组学生报告,她们在血液内科对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每天会关注患者血常规的检查结果,针对治疗后血常规中血像、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对病人进行有重点的健康宣教,告知病人如何避免感染、预防出血等情况的发生。教研室任课教师每人负责2-3组同学临床实践的全盘监管,要求每周至少3次到科室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询问、考核、引导学习、及时沟通在病房实践过程中学生或临床带教老师发现的问题。③翻转课堂:每次病房实践后,学生整理病例,提出问题,通过图书馆和教研室网络平台查找答案,一方面完成病例书写,另一方面选择某一典型病例进行PPT汇报。汇报时,全班共同参与;每组汇报后,每个同学均可针对其中的问题提问、讨论,教研室教师负责引导及辅助答疑。④情景演练:每2~3周临床学习后,教研室老师从来自临床实例的病例库中挑选病例,每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分角色演示;其他组同学观摩并讨论其中的优点及不足。老师负责指导及演练后的点评。

1.2.3 评价方法 ①学期结束后以学生的期末成绩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②评判性思维能力(中文版)测量表(CTDI-CV):于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水平。该量表由彭美慈教授[4]进行翻译和修改,包括寻求真相、求知欲、分析能力、自信心、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70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其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本次测验其Cronbach’s a为0.904。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两因素两水平的析因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班学生期末成绩比较

两班学生内科护理学期末理论考试A3/A4型题、病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得分、理论总分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

2.2 两班学生授课前后评判性思维评分比较

两班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判性思维总分及7个维度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从表1、2可见,实验班评判性思维能力、内科护理学期末理论及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班。①同步式教学法实现了近期内对所学知识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反复地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学生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单纯地坐在教室背书,而是在实践中见证,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强化。②在病房实践过程中,学生在临床护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的练习;情景演练中,通过教研室教师和同学们的“慧眼”及时发现护理操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反复的指导与练习,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因为操作的熟练度提高,实验班同学在情景演练及操作考核中的紧张、焦虑、不知所措的情况明显减少。③同学们在病房实践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评估和护理病人,动态监测病人病情变化。在病房真实的情景中,学生不仅要全面收集资料,更要学会分析病人现有的状况,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及进行综合护理。同时,当病人的情况发生改变时,学生仍然需根据病人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实施方案;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学生不是简单地陈述病例,他们需要对病例进行整理、分析、思考后进行查证;翻转课堂的课堂汇报和情景演练的展示过程中,同学们的彼此提问和回答问题是在不断地质疑和反思。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但同时,这也正是评判性思维的培训过程。通过不断地培训,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明显的提高,且呈现随培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对照班评判性思维虽然也较授课前增高,t=-2.474,P=0.015,但其增高的程度低于实验班。)④本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对临床运用型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在理论考试中,学校要求增加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考核的比重。因此,理论考核中关于实记性的客观题分值减少,而需综合分析的题型,如:A3、A4型选择题,病例分析题比例增加。而本教研室为体现人的整体性,增加了能体现疾病动态发展和疾病间相互影响的跨系统、跨疾病的综合分析题。而这一考试改革,其实就是在考核学生在具体临床病例面前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同步式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小雪.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丁永霞.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本科教育介绍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6,30(3C):

1116-1120.

[3]高玉芳,王彩星,安慰,等.中美护理本科实践教育现状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8,

15(8):628-631.

[4]彭美慈,汪国成,陈基乐,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4-647.

论文作者:李小芒,陈雪蕾,陈运香,廖珺,杨洁,蒋瑞兰,高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  ;  ;  ;  ;  ;  ;  ;  

“同步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李小芒,陈雪蕾,陈运香,廖珺,杨洁,蒋瑞兰,高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