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思维张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论学生思维张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论学生思维张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学生论文,张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思维张力,是人在创造欲望的驱动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既定目标伸开思维的触角,全方位地探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所展现的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张力拓展的强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思维张力的强度=信息量度×创造意识×思维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张力,其前提是有能引发思维张力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产生,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及感悟中产生,抑或是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产生,并通过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动态生成予以呈现。但无论问题来自哪条途径,均需要提供能引发思维张力的具有“适恰”品质的问题设计。

      一、情境性问题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发于境。在问题设计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既符合新课程“知识生活化”理念,又符合学生学习的“近体原则”,还符合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规律要求。深度学习不仅是浅层概念、原理、技能的简单记忆与获取,更是学习者能对复杂概念、情境问题等非结构化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最终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认知结构体系的过程。深度学习一般要通过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的情境创设以及灵活运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有思维张力问题的情境性特征,问题设计时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认知顺序与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及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催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并能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展开互动,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用热点问题创设情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富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感性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创设情境。政治学科知识的信息来源与表达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呈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让学生感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

      用案例、名言警句或对话创设情境。这种情境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兼具经典与流行、高雅与通俗、共性与个性、灵动与静谧的有机结合。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被称为“产婆术”,其师生之间的经典对话,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发人深省,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效用。

      当然,在创设某一情境时,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反映时代特征的最新素材,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要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合作、互动、展示、分享、质疑的环节中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有趣味”到“重感悟”,从“观现象”到“看本质”的转变,在分析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

      二、问题设计的矛盾性

      矛盾即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性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辩证法的根本之所在。问题设计的矛盾性,表现在情境及问题在差异与冲突的前提下又具有同一性,在同一性之中蕴藏着差异与对立。只看到问题中的差异对立而看不到同一或者只看到同一无视差异对立都是缺乏全面性、辩证性的表现。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摒弃简单的“一问一答式”、“非此即彼式”、“有无对错式”,这样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可以凭惯性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必将呆滞、片面,陷入机械性、形而上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冲突,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品质和谐发展。

      概念冲突法。即理解新授概念时要注重把握与先前相关联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差异或矛盾以构建认知冲突的方法。例如,学生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引入《逻辑学》上“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将其与哲学“对立统一”这一概念内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懂得哲学中的“矛盾”与生活中的“矛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哲学矛盾是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矛盾的概括与抽象,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当然,这种概念冲突法应用的前提是既要立足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又能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生新的思维环境,形成新的挑战,最终实现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的飞跃,完成教学目标。

      观点悖论法。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运用这种看似两相对立的观点创设思维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的不平衡,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对培养思维张力影响巨大。实际上,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和正确所致。当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就会对原有生活领域中的运动和静止概念有崭新的认识,从而很好地领悟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热点辨析法。即引导学生针对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多角度思考辨析,从理论与实际的差异中构建认知冲突的方法。社会时政热点与思想政治课观点往往会形成落差,这恰是学生想钻研弄懂的东西,教学中灵活应用此法,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众所周知,我国制订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几十年来控制人口增长、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孩政策,政策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人口政策的变化成为当前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人口政策差异与变化背后所蕴含道理并非中学生都能清晰明了的。为此,可设计如下问题:“我国近50年的人口政策是相互矛盾的吗?同为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的变化和差异体现《生活与哲学》什么道理?”学生只有通过合作与互动、探究与对话、质疑与辨析,才能明白:一方面,两次不同内容的人口政策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客观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上只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格局。新的“二孩”政策的调整是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这其中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精髓非常值得学生去认真剖析。

      实践甄别法。即要求学生把已获得的理论与自己亲身的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所形成的认知冲突中进行甄别取舍的方法。积极倡导项目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经历观察、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见解,以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可以针对学生当前过分追求名牌消费的意识与国家提倡低碳生活、节俭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根据本班同学日常生活消费状况调查,拟订一个研究性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积累过程资料,得出初步研究结论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问题设计的延展性

      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设计应该在兼有情境性和矛盾性特征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设计的问题随具体条件变化在宏观领域的扩展、微观层次的深化和时间变化的推移等。

      宏观领域的扩展性。即根据所提供的原有背景和设计的问题在范围、广度上加以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从而扩展思维能力。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接见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背景,可以设问:对于某一劳动是否“体面”,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见解可以大相径庭。请运用哲学“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很显然该设问有明确的理论限制,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认识论范围内展开思考。如果我们变更理论选用范围,选择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或者历史唯物论的知识进行分析,甚至选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学生的思维则表现出极大的发散性和多元选择性,因而思维的广度将得到很大的扩展。

      微观层次的深化性。即根据所提供的原有背景和设计的问题在层次、深度上加以拓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入和缜密性,从而深化思维能力。在解答设问为“启示”类、“评析”类等问题时,必须围绕“问题中心”或“主题”,分别从“是什么”——揭示事物现象和实质,“为什么”——分析事物背后成因、由来、地位和意义,“怎么办”——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建议和做法,层层递进、逐级加深,长期养成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习惯,必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

      过程变化的推移性。即根据所提供的原有背景和设计的问题在时间、过程发展和观察角度等条件进行变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动性,从而推移思维能力。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所站的高度不同,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张力也不同,学生的发展也就大不相同。在辩证否定观这一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这一观点存在疑惑,于是,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首先分析:(1)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哪两大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这两个阶级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所持的根本态度上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逐步明确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两大对立阶级,分别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和否定方面。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2)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在斗争的不同阶段上,其力量、地位上有何变化?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在斗争初期,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处于矛盾次要方面,随着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地位也逐渐向矛盾主要方面转化,最终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从而建立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新社会制度对旧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就是由事物内部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身的否定。这一结论是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变化过程而获得的,学生明白了道理从而解决了思维的难点,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

标签:;  ;  ;  ;  ;  

论学生思维张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