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概念内涵_集体主义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概念内涵_集体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理念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内涵论文,精神家园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家园的实质,即一个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人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价值追求所在。

一个国家、社会、民族乃至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正在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称作“中国模式”。而中国模式中深深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理念内涵。概略列数,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家园在理念内涵上应有如下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及其精神家园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有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代代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思想理念以及价值选择,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语)历史也是割不断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肇始于过去,而且融合于现在并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存在。一种文化精神、思想观念,之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代表这个民族特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凝结在国家理念体系中,生长在社会精神家园中,必定有它的历史选择理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精神和智慧,已形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统,成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特色”的客观存在,成为今天中国人赖以生息和奋进的精神动力或精神家园所在。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已积淀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是中国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基础。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设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念,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绝不能是脱离传统文化的空洞构想。发展传统文化,要面向现时代进行传承和创新改造,但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理念文化,也必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理念体系或精神家园的建造,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只有生于长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理念文化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中国强调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中国人对祖国特有的爱国情结,对同胞的血肉之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以人为本、注重精神价值的文化取向,早已成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核心成分。不意识到传统文化具有的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必然性,看不见中华民族精神及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精神家园”中的底蕴意义,就不可能真正建构起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蕴含在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中的最基本的一个关键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构筑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基石

1999年,西方社会一些媒体先后进行了“千年思想家”、“最伟大哲学家”的公众评选,几轮评选中马克思均排名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爱因斯坦。马克思由此被称作“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名西方学者熊彼得评价说:“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马克思为何会被评列第一?何以让世人这样叹为伟大?在于他所建构和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深邃,概言之即: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看到,人类自产生起,由于不能科学理性地认识把握自然世界,一直受着来自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压迫,由于社会制度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人们饱受社会力量的压迫。马克思创建的理论一方面科学解释了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不公正制度的根源。对马克思的这种理论贡献,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一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二即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特殊规律。这两个伟大发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给人们指出了解决社会压迫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即必须从政治上、经济上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带来社会巨变。有人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世界上六分之五的人将依然生活在阶级压迫不平等状态中。正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主张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被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民族广泛接受并作为理论武器,“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中国近代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尝试失败后,中国人接受了“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李大钊曾讲十月革命所开启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深邃,概言之即: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历史和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理论引导,才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才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路线。可见,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概念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石。

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凝聚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正式提出是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也成为我国“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自己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一种历史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觉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整合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凝聚力。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旨之一,就是进一步实现国富民强。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水平还不够发达,科学技术有前沿也有相对落后的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参差不齐,在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个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因此,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发展不平衡和相对落后的状况,更好更快地实现富强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另一内容要义。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应当最大可能地满足其所有个体成员的正当利益,最大可能地使社会共同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合理调控社会贫富差距,以进一步提高所有个体成员的利益所得和生活水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表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和发展道路。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在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时就把共同富裕当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当作判断改革开放政策成败的最终标准。

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就要着力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在战略上要统筹农村和城市以及各地方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我们国家在发展战略上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平衡发展,到强调非均衡发展,到重视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政策制度层面上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主张,一个国家或社会整体,有责任去关心帮助社会中处在较低境遇中的那部分人或那部分地区,消除地域间或人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共享社会富强、民主、文明进步成果。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条原则的第一条,充分说明对于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视程度。由此,国富民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于是社会主义理念体系中必然包含的本质命题,当然也就成为显现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价值坐标的目的性指标。

四、“集体主义”构建了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价值坐标

集体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价值原则。它既有来自东方血缘文化的整体主义传统取向,又有来自社会主义的强调社会共同体本质的理论品质;它体现在东方特有的文化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也体现在社会主义的体制原则和组织原则中。

中国文化精神历来崇尚集体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集体主义文化典型的行动方式和思维取向。只有深谙东方群体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文化系统的中国人,才能生发并理解这样的口号和命题,才能使这些口号、命题转化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和集体行动。集体主义不仅是一种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精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价值心态,更是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与和谐社会组织机体必然要求的反映。

集体主义原则也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强大组织力和整合力,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在举国之力办奥运的辉煌成就和过程中,在大灾大难的应对中,都得到充分彰显和证明。当一次次抗灾救灾成为国家大事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价值原则优势就被充分发挥出来。在灾情严峻、救援艰难的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政令之畅通,速度之快捷,步调之协调,运作之科学,令我们欣慰,令世人惊叹!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特有的理念优势、体制优势和组织能量。

集体主义发散的整体价值理念的“中国特色”思维方式,还体现在我们越来越明确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发展规划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要多维文明一起发展;城乡、地域、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效率要追求,公平正义更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要义,在效率-公平的动态均衡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的分寸,是中国的智慧擅长,也是社会主义理念的要求。

总之,一个国家要和谐、兴盛,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发展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物质和技术硬实力,也要有强大的思想、文化、精神方面的软实力。精神家园作为社会的核心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策源和精神动力的另一种表达。民族精神及其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集体主义原则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成中的关键词和命题,它们是社会主义中国软实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已成为中国人民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已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所在!

标签:;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概念内涵_集体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