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式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_浮力论文

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一:探究教学是否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而且《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设立、推荐了许多探究活动,教师确实应该精心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内容,多花一些时间用于探究教学,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自己设计一些探究课题作为补充、拓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任何情况下最好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探究。《课程标准》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选择。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的认识是:教师在平时应注重突出某些要素的探究活动,精心安排好几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避免“过于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倾向,而忽略了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问题二:实验探究是否是唯一的探究方式?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结论,新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本身外,还要对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然而,实验探究不仅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自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由于探究教学刚刚起步,教师对探究方式多样化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往往把“实验探究”作为探究教学的唯一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可以使用观察、实验、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观察是获取自然存在的有关信息的方法;实验是通过人为的办法制造某一情境和条件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资料查询和调查访问是收集别人在有关问题上曾经获得的信息的方法。有些探究课题,还可以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方法。例如在探究浮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从浮力产生的原因,根据物体受到液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由此推导出;然后,让学生根据推导结果去猜想“影响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我们认为,不同的探究课题所需的信息特点不同,其信息来源也不同,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问题,比较多的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尤其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但实验探究不是探究教学的唯一方法。

问题三:探究教学课题是情境诱发还是教师直接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但我们认为探究教学既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首先应尽可能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既是探究教学的开始,也是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问题往往来源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先有情境才会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探究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情境:

情境1:如图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吗?(先分组讨论,然后做一做,检验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情境2:在刚才完成的实验中,你有何发现?由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通过创设上述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了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为学生做出“电流可能与电压成正比,可能与电阻成反比”这一猜想提供了可能。

问题四:探究过程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还是需要设置探究台阶?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探究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体验猜想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性作用,学生获得对猜想的正确认识。我们认为,在探究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时,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探究内容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时,教师应设置探究台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做出合理猜想提供可能。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限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很难对“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做出合理猜想。为此,我们设置了如下探究台阶:

台阶1:透过凸透镜由近及远观察课本上的字 (适当调节眼睛到透镜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台阶2:两个焦距不同的透镜平排同步由远及近去观察课本上的字,你又有什么发现?

通过设置探究台阶,切实解决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猜想的过程,使学生做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透镜焦距有关”这一猜想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下一步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基础。

问题五:探究实验器材与教材是求同,还是存异?

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还不长,由此带来的物理实验设备、器材的不足问题非常明显。我们发现:教师依赖于教材,出现因实验器材本身不足而导致,探究实验失败或实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非常普遍。新教材存在不完美之处也在所难免,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理应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教,有利于学。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我们认为,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改进、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不能仅把它看作是解决新课程实验设备不足的权宜之计,更应把它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种创新,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问题六:探究性课题是否可以适度开放?

在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所选择的往往是探究指向唯一的课题。在探究教学中,我们认为,多选择适度开放的探究性课题,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灵活多变的探究途径或方法的引领,可以扩展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探究课题,可以是探究途径的开放,也可以是处理实验数据方法的开放,还可以是探究结果的开放。例如在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后,我们设置了如下学生课外探究课题:给你刻度尺、量筒、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细线、烧杯和水。请你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测出一个正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时的浮力大小,设计实验方案,并测出浮力大小。请你比较测量结果,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该探究课题以教材为基础,探究途径适度开放,通过探究不仅使学生对浮力大小的几种计算方法有了深刻认识,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锤炼。

总之,探究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课题,需要教师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但我们应铭记:探索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标签:;  ;  

关于探究式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_浮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