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中增长——1995年外贸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矛盾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是外贸难忘的一年。在体制改革措施推动于1994年创下年增长31%高速度的对外贸易,却在今年陷于极大的矛盾中。
据海关统计,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451.5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2.4%;其中出口1315.3亿美元,进口1136.2亿美元,顺差179.1亿美元。全年外贸增长的大局已定。 面对如此喜人的发展局面,今年的矛盾在哪里?首先,出口增长不稳定,增长幅度逐月下降。 1月份出口增长88%,11月份降至28.3%;这一趋势和我国外贸多年来出口逐月加速,下半年出口远大于上半年出口的趋势截然相反,表明推动今年出口增长的力量不是在增强,反而是在减弱。其次,虽然出口在总体上仍保持增长,但今年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大幅度下降。不少外贸企业非但今年没有盈利,反而不得不将去年的盈利全部补到今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的外贸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连同其派生的各种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对外贸企业来说都成为过去,利率、汇率、税率等宏观经济杠杆已经成为调节外贸进出口的主要手段。参照国际惯例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即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外贸盈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今年以来,出口退税的政策在执行当中遇到困难,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不能及时、足额地拿到。年初,外贸企业为了尽早获得出口退税,加快出口进度,争取早结汇、早退税,带动了全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度增长。年中以后,受到出口退税率下调三个百分点的影响,以及先期出口但并未如期取得出口退税款造成的雪上加霜,企业不得不放慢出口进度。但是,巨额的应退未退税款占压住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严重失灵,利息负担严重,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在这样严重的矛盾中,今年外贸仍保持增长,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认为,首先表明中国外贸仍有相当大的出口增长潜力。从长远看,我国劳动力优势依然存在,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了“气候”;同时,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外贸企业走上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轨道,对外贸易已经具有了自我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暂时性的困难,可以被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益而克服。但是,今年的矛盾也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简单讲,就是正在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外贸在原有体制下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极限,原先以财政手段为主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已经被利率、汇率、税收等中性的经济调控措施所取代。因此,外贸的发展速度必然会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可能再单独“超速”增长。
对外贸易这一转折,与我国经济面临的两个根本转变是一致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是,今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而在计划体制框架内对外贸易也走到了增长的极限。外贸出口不可能再依赖“优惠政策”来保持增长,连实行出口退税这一国际惯例的政策,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今后,外贸必须走上效益型的增长轨道。
那么,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外贸在原来体制下弱点所在,就是新的增长点之所在。出口产品结构仍然低下,低附加值的粗加工产品为主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出口产品质量不高,有的传统出口商品的质量甚至滑坡;出口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销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致使相当大的国民财富流失;外贸企业普遍缺乏规模效益,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优势……这些是多年来制约外贸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素。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这些问题得到纠正,它们也就正是今后外贸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