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_薛昌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_薛昌皎

薛昌皎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家村小学 444309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02-02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四方面的内容: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可窥一斑。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起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也服务于生活实践。就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有关知识前,先安排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提前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知识之前,组织他们到百货商店去参观,并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商店里的衣服、日用品、文具、电器等等都分类摆放着。这样,学生在参观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为帮助二年级学生建立“克”的概念,我们先让他们到生活中调查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然后再掂一掂所调查的物品,感受一下物品的重量。这样,再来学习“克”的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数学发现活动是比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活动前,我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发现数学问题,还记得我们曾到镇里的国防教育基地去参观,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有的发现坦克的火炮口径用毫米做单位,射程用千米做单位,重量用吨做单位;还有的从道路两旁的树,想到了树的种植问题,如果不是通过精确地数学计算和丈量,是很难做到这样整齐的……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二、注重课前调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二年级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并记录下你的发现。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海苔15克,茶叶100克,方便面105克,食盐500克,洗衣液2千克,面粉5千克,大米10千克……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克和千克的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三年级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时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走1千米。于是学生就亲身体验到了1千米有多远,步行1千米大概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了解到千米用于计量较长的路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教学“搭配”时,课前让学生在家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件上装和两件下装进行搭配,看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课上再让学生汇报结果,比较不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要有顺序的搭配才更容易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课上认真观察,为学生提供素材,培养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五年级进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实物,分小组借助直尺、线绳等工具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把一只水桶展示给学生,问:工人师傅做这样的一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你能算出来吗?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有的说,把铁桶剪开,量一量有关数据,就计算出来了。有的说,不用剪开,也能计算出来。因为铁桶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底面是圆形的,只要计算出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就解决了,也就是说只要量出水桶地面的周长和桶的高,就可以算出做这只水桶用多少铁皮了。

四、加深巩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有些知识用游戏的形式,儿童很容易记忆。例如熟悉记乘法表、求积公式、计算法则,用游戏的形式来练习比死记硬背的教学效果会更好。用找朋友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数的组成知识。

必须注意的是,数学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更不要把它搞成变相补课或测验。一个学期搞哪些活动,教师应制定出计划,安排好时间、场地,做好准备。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同时还要注重使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富有教育意义。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特别是要注重以下几点:1.趣味性:在安排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知道,儿童天性就喜欢活动、喜欢新奇,因此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为活动课的教学内容。2.启发性:要鼓励学生通过主动研究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学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活动性: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剪、拼拼、画画等手段,动口、动手、动脑学好知识和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思想性: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课后延伸巩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大幅度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给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设计合理的课外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百分数以后,可布置学生统计家里的一个月的电话费、水费、煤气费、电费、生活费等,并计算出每一项开支占一个月总开支的百分数。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为家庭节约开支提供了依据。

2、创办“数学手抄报”并举行数学手抄报展评,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每周组织一次的数学校外实践活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或几人就能形成的,所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只要人人都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心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论文作者:薛昌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_薛昌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