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新动向: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笔谈)——高兹生态危机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气候变化论文,启示论文,新动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凸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亟待妥善解决。法国学者高兹的生态理论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提醒我们要警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治理和转嫁生态危机中继续获利,这给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 法国学者高兹把造成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主导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资本主义企业把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看得比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要,这样不仅造成经济领域的浪费,还导致对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和污染等。高兹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态关系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这样就从根本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高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最本质的原因,是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以计算为特征,外在形式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高兹指出“经济理性发端于计算和核算”[1]109,“首先思考的应该是花费在每单位产品上的劳动量,因而,它是不会去思考劳动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以及这个劳动过程是不是快乐的,也不去考虑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是不是有情感或者美学意义上的关系。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利润来计算,以便生产出更多的洋葱、白菜、生菜和鲜花。这样所有的行为只能算是一种核算功能,也从来不会去思考劳动者本身的爱好和兴趣。”[1]109-110所以“资本主义的企业首先关注的不是经济发展与生态自然相平衡、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相和谐,也不是如何让产品仅仅服务于公众,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而是只关心它必须花最少的成本,以便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2]5 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交换价值,追求经济利润,就需要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制造各种虚假消费和异化消费,而且为了满足这种虚假的异化的消费需求,还要增加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崇尚“越多越好”。“经济理性就是要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最大化”[3]30。“经济生产最大化的追求在于以最大化的效率,生产最多数量的物品进行销售,以赚取尽可能高的利润,而这一切则要求消费和需求的最大化。只有这种最大化才能使得资本快速增值。结果生产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整个经济领域日益增长的浪费。”[3]32这种崇尚“越多越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激化了原本就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更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破坏。 此外,因为自然界维持自身生态平衡的物质能量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们在使用空气、阳光等一切非人为再生产的自然资源时无须付费,所以高兹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在追求资本自身增值的内在驱动下,对于现有自然资源是大肆掠夺和任意获取、破坏,进行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资本主义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自然资源、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2]5。 综上,高兹态度鲜明地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推动下的利润动机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不仅仅导致了经济领域的浪费,而且也导致了对现存生态环境的事实破坏。 二、生态危机的治理、转嫁与获利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很多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做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在高兹看来,这一方面是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有利可图。高兹提醒我们,不能被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环保的假象所迷惑,要警惕他们在治理和转嫁生态危机中获利。 在经济理性推动下,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空气和水污染等在历史上曾经达到极点,已经影响到资本主义企业的继续赢利,也严重危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了不良的社会舆论,危及到企业的存亡。为了使得企业继续生产,实现利润增长,资本主义企业在社会压力下被迫进行污染治理,如对工业废水和有害气体排放的减污处理。高兹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对于污染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企业需要为治污而大规模地增加资本投入,这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营利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样就使得资本主义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非常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危机的现实。 即使一小部分资本主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环境保护措施,也只是把环保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日后必然会表现为产品价格上涨。从事环保的资本主义企业“将想办法迫使最终的消费者来为它们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2]6。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治理污染不得不在生产中改进工艺、更新生产流水线、使用新机器等,这些都需要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但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思维是不希望由于成本增加而导致利润率下降的,那么这部分保护生态、治理生态的成本投资该让谁来承担呢?高兹指出,资本家为了保证利润率只升不降,会把额外增加的投资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转嫁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治理生态环境的成本代价,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的。 此外,有些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清洁能源等低碳、绿色的环保产业、环保商业,也是像其他消费品工业、商业一样,遵循着同样的赢利规则,目的还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以遵循生态学为原则的。高兹认为,虽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正在发展高盈利的生态技术,生产可循环使用的商品,将环保产业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寻求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但这只是扩展了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范围,增加了资本增值的途径。高兹指出,资本主义企业的环保技术开发甚至会带来生态技术的法西斯主义,重新加剧环保资源的不平等,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不可能真正解决环保问题。 高兹站在生态保护的立场上,提醒发展中国家不要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生态保护的现象所迷惑,需要警惕资本主义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从转嫁和治理生态危机中获利。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化解本国的生态危机、降低产品环境污染的内在化成本,他们持续对落后国家进行生态掠夺、生态侵略。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大量流动、密集的资本为媒介,大肆地进入发展中国家寻求广阔市场、廉价劳动力和产品原料,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各种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低端制造业及其产品,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贪婪、扩张和掠夺的野心。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市场面前,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牺牲本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来承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转移,以生态为代价来改变本国的落后经济状态,这样不得不导致本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另外,高兹还指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提出捍卫“人类整体利益”口号,以此为借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所谓“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可见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承担全球生态保护应有的“责任意识”,其在全球范围内提倡生态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本国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 高兹把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要顺利开展下去,所要批判的应该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不断扩张的情况,在生态保护方面,如果放弃民族立场、民族利益,盲目追随或听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安排,那么将导致本国更大的生态灾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正视本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的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高兹等学者的观点和思想,创建超越西方资本主义中心论的中国本土生态伦理,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生态战略。 三、在文化价值观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够了就行”与“节俭之风” 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实现资本的自身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赚钱,在降低成本和扩大再生产的双重作用下,必然造成生态的破坏和危机,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关系,也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经济理性就是要扫除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是不合理的价值和目标,而只留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和阶级关系;留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关系。”[1]19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人们崇尚“越多越好”,审美感觉、兴趣爱好、交往需要等都受此影响,导致整个社会对于金钱的崇拜,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立在金钱至上的原则上。高兹对此指出,“人们提出了一种用来衡量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即利润的尺度。从而一个人的成功不再是个人评价的事情,也不是‘生活质量’问题,而主要是看他赚了多少钱和创造了多少财富。经济量化的方法确立了一种确信无疑的标准和等级森严的尺度。现在,这种标准和程度不需要用任何权威、规范和价值观来确认。效率就是标准,并且通过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更多总比更少好,挣钱更多的人总比挣钱更少的人好。”[1]113在经济理性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与从事具体劳动导致的自由的丧失相比,挣钱所带来的满足更重要。赚钱成了工作的首要目的,人们不会从事任何没有经济补偿的活动。金钱取代了其他价值并且变成了资产阶级唯一的衡量尺度”[1]46。 一方面,经济理性的内在驱动的利润原则导致了金钱崇拜的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又反过来引导整个社会更加追逐利润,从而更加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高兹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要消除整个社会只讲金钱的文化价值观,使得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赚钱、资本本身增殖、更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交换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注重于考量它对于人们生活的使用价值,提倡“够了就行”,“更少但更好”的“生态理性”。“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其需求和工作程度时,经济理性并不适用。那时人们为了使其工作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自发地限制其需求,工作到自认为满意为止,而这种满意就是自认为生产的东西已足够了。‘足够’调节着满意度与劳动量之间的平衡。足够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一个文化范畴。”[1]111-112“生态理性可以归结为一句口号:‘更少但更好’,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我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而劳动和消费得更少的社会。”[3]33 高兹认为隔断更多与更好之间的必然联系,使更少与更好结合在一起,是可以克服经济理性的,其理由在于:其一,更多并不一定更好。“特别是当人们发现更多的并非必然是更好的,发现挣得越多,得到越多,消费得越多并非必然导向更好的生活,从而发现还有着比工资需求更为重要的需求时,他们也就逐步逃脱了经济理性的禁锢”[1]116。高兹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消费的许多东西,并非人们绝对需要的,如保健品、化妆品、带私人游泳池的豪宅、私人小汽车等。其二,人的一些基本需求、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购买的。所以高兹指出,要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理性的先进社会制度,关键要改变人们原有的生产和消费的价值观念,树立“节俭”“够了就行”和“更少但更好”新的生态保护观念。他主张过较少物质富裕和较多快乐的生活,有更多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扩大自主生活和自主活动的空间。 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高兹提倡“节俭”“够了就行”和“更少但更好”的生态理性,这对我们国家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整个社会崇尚一种“够了就好”的节俭之风,契合我们本土的文化传统,可将人们从虚假、异化、过度消费中解脱出来,使得生产是为了人们的真实需要而不是虚假需要,从而整个社会追求商品的实用价值,而不是符号化的奢侈之风。当然我们提倡节俭之风,还要注意这样几种语境或情况:一是资本主义国家提出全球资源的节俭,其实本国对于自然资源是大肆铺张和浪费,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低廉自然资源,同时还要求发展中国家不要破坏生态平衡,稳定或减少生产,美其名曰保护原生态,降低对资源的消耗。高兹对此认为,倒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该稳态发展、缩小生产规模,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应该适度发展。二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只是一种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特别是有些关于人类生存的本质的东西如清洁的水和空气等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注意生态保护,呵护人类共同的生活家园。三是发展中国家在注意生态保护的同时,还需大力倡导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还要加强高科技的发展,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要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标签:生态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