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技术“面具”?_科技论文

什么是技术“面具”?_科技论文

技术“遮蔽”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遮蔽”与“去蔽”(或“解蔽”)是海德格尔技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含义十分丰富,传入中国后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内容。本文不研究海德格尔关于这些概念的原意,而是借用这些已为学术界知晓的名词,用以讨论技术哲学中的有关问题。

一、因选择与否而遮蔽

可以从各种视角探讨技术的本质。从知识的视角看,技术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就是集成了各种知识的科技黑箱。(参见吕乃基,2001年)①黑箱原是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意为对于一个复杂对象如人脑,不必进行解剖,从一组或多组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变化,即可探测其内部结构。在技术领域,可以把各种技术产品和过程视为黑箱,消费者也不必打开黑箱,不必理解其中艰深的科学技术,只需按指南操作,即可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诸如手机、傻瓜相机等就是这样的科技黑箱。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根据需求、价值判断、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等对科学知识进行一再选择,在科技黑箱中渗透了成功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有关的资本运作、与政府部门和媒体的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等。在最终的市场竞争中又经历了一再的选择,胜出的产品凝聚了消费者乃至社会对多种商品的判断。由此可见,科技黑箱选择、集成、凝聚了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定的知识。黑箱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打开或阐明黑箱,创造知识。技术则旨在选择和固化知识,封装黑箱。

1.知识因未被选择而遮蔽

技术在对一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和固化时,使另一部分知识淡化、边缘化,或者说被遮蔽。某个科技黑箱从需求、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投产到商品化的全过程,历经一次又一次选择。在一部分知识被选择、集成之时,另一部分知识即被舍弃,乃至被遗忘。

再者,如果某项或某些科技黑箱的技术标准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其他科技黑箱就必须与之兼容,否则就无法应用。这就强化了拥有主导技术标准的科技黑箱的垄断地位。这种情况在IT领域由于其外部特征而得到放大,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路径锁定效应。拉卡托斯在关于知识内核、幔层和大气圈的论述中分析,内核对大气圈中分散、零碎和不成熟的知识起到引导作用,或者说,在大气圈中倾向于发展出与内核相一致的知识。知识内核对大气圈中的知识进行选择。(拉卡托斯,第1章第3节)眼下,在IT领域,微软就充任了知识内核的地位并发挥对其他技术的引导作用。在微软的光辉投射之下,阴影部分即被遮蔽。

科学的发展具有范式,技术的发展同样具有范式。G·多西类比库恩的科学范式,提出技术范式概念。(转引自雍歌)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技术范式的前身,纳尔逊和温特提出的“自然轨道”中的“轨道”概念(纳尔逊和温特,第285页),更适合技术发展的情况。“轨道”既包含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包含了社会的需求和限定、博弈和妥协。类似于生物进化,先前“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及众多“行动者”及其网络的“冲撞”等)的选择,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沿特定方向演进。类似于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在产业界有技术路线图。它可以有超越国家层面的在一般意义上的路线图,还有从国家、行业直至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路线图。技术路线图在不同层次上对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如果说技术轨道或技术范式主要是研究者事后或“事中”对技术发展被动的总结,如摩尔定律,那么技术路线图主要是在事前对技术发展进行主动的规划。

技术轨道或技术范式一旦确定,技术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会由原先相对的无意识转向自觉行为,技术路线图则更是如此。有意而为必然具有某种“排他性”。在做出一种选择之时,也就排除了其他可能,这也就是所谓“遮蔽”。可以把轨道、范式和路线图比作某种圆柱体(吕乃基、雍歌,第10页),其边缘取决于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其高度对应着技术轨道的可延续性。通常,技术的发展被引向并限定在“圆柱体”内。

然而,“圆柱体”也遮蔽了在它之外的景象。处于其间的工程师和企业易于走向僵化,甚至在“圆柱体”走到尽头时仍执迷不悟。在一种范式或轨道下形成的知识和惯例往往构成向另一种范式或轨道转换的阻力。没有传统负担的主体能较容易地接受新范式,建立新轨道。在技术变异上,人与社会并非自由地做出选择,而是在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的压力下做出选择。再者,任何技术范式都有其缺陷和局限。“缺陷”来源于其先天不足及概括抽象过程中本身固有的问题,“局限”是任何科学原理和技术设计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事实表明,社会所选择的技术受原有路径、惯性和当下各种因素博弈的影响,其结果往往未必最优。

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因未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知识之间轻而易举的链接或非线性相关,以及广大网民的随意点击和选择,为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涨落,其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幅度更大。在某时某处被某种技术遮蔽的知识,可能在深层被卷起,而与其他知识之间发生非线性相关乃至巨涨落。虚拟现实技术则把被遮蔽的各种可能性——历史、当下甚至未来一一去蔽,呈现在主体面前。

2.知识因被选择而遮蔽

知识既因未被选择而遮蔽,也因被选择而遮蔽;相对而言,后者尤为复杂。

科技黑箱集成了知识,消费者不必知晓、理解和学习其中的知识。于是,这部分知识便被遗忘,被遮蔽。面对知识的日益丰富和不断积累,这或许是人类的某种“自我保护”;如同在心理学上,人们穿上衣服后对皮肤触觉的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中被遮蔽的科技知识?

因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与因未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关键在于,被选择的知识虽然受到遮蔽但依然存在,并对消费者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消费者无需理解科技黑箱中的知识,只需操作便可。由可理解到可操作,也就是由认识到实践。在“操作”中隐含了大量隐性知识,由此必然增大学习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认识变得简单甚至不必要之时,操作或实践也就越来越重要,而且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把锤子可能用不着提供什么说明书,而电脑的说明书动辄洋洋几千乃至上万字。规律是不用学了,规则却更繁复。科技黑箱的功能越强大,作为双刃剑也就更为锋利,对主体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更高。这显然是被“遮蔽”的知识所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者所使用的所有的科技黑箱中,实际上凝聚了创新、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对知识的选择和组合,包含所选择的科技知识、社会(企业)制度,以及观念(企业理念和文化)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生产方将所有这些投射到科技黑箱之中,在此意义上,科技黑箱就是生产方的对象化。所有这些都因封装于科技黑箱之内而被遮蔽,消费者在使用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产方的影响。一家跨国公司的广告词是:“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然而,“工作”的难道只是“机器”?“人们”能独立于机器而“思考”吗?

这种影响主要在于:集成、凝聚了特定知识的科技黑箱以其规则“规训”(福柯语)消费者。“科学对日常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设备从实验室向‘外部’世界的转移”。科技黑箱支配人的行为、影响交往,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严重后果,至少不能获得成功或会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科技黑箱拥有“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劳斯,第241、259页)在此意义上,与其说知识就是权力,不如说技术就是权力。在规则不经意间而又随时随地的“规训”之下,主体的行为举止渐次与科技黑箱相吻合,按规则行事便成为消费者的常态。熟练的消费者甚至并不感受到科技黑箱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科技黑箱就是“透明”的,如同习武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身剑合一”。“透明”并非指消费者通晓科技黑箱中的知识,而是指他充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了科技黑箱中的知识,或者说后者渐次成为主体的一部分。科技黑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语)。由天人合一到人机合一,标志着人类的前进。

尽管因技术的选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遮蔽,然而,人类却不会因此而放弃选择。在选择之前人拥有全部的人性,一些批判技术的学者将此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保证。然而,似乎具有一切选择的可能、拥有全部的自由,实际上却不作任何选择,这种尚未分化的人性等同于无。因为一旦做出选择,就已经背离了原初所谓的自由。自由是人设定自己本质的自由,其实质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在每个场合都可以作出自己独特的选择,然而,伴随着这些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无疑是技术及其提供的产品,也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除了人以外,任何物种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均先天地包含在胚胎(种)以及该物种所限定的环境之中;其生成无非就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发育,展示物种在此环境中具有的特性。而人的代具性(指失去某个肢体的躯体对某种不属于躯体本身的外部条件的依赖性)则决定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而获得自身的属性,这就是所谓“后种系生成”。(姚国宏)如果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那么,或许作为这一切的基础乃是:“人是技术的动物”。

二、过程中的遮蔽与去蔽

因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之所以复杂,还在于被遮蔽的知识处于变化之中,并且伴随着相应的去蔽。

1.被遮蔽的知识层次的升高促进主体的去蔽

因选择而被遮蔽的知识在知识阶梯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低到高推进。可以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来理解“知识阶梯”。(参见吕乃基,2007年,第29-30页)在本体论上,“知识阶梯”指知识的对象在量子阶梯上的位置,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及在马斯洛所谓由生存到自我实现、由生理到心理的需求层次上的位置,如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学艺术等。

每次科学革命都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为更多的人共享、使用,并作为下一次科学革命跃迁的平台。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19世纪电磁理论和热力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和内燃机的产生。染料和炸药集成了有机化学的知识。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继而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由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进行封装和集成。本世纪初,由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所组成的所谓“会聚技术”开始登上舞台,在更高的层次封装知识。

科技黑箱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列,也就是由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经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的系列,是一致的。科技黑箱的层次逐一升高,也就是由低到高将相应的经典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渐次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予以遮蔽。这种逐次的遮蔽有着源于自然界的深刻基础。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所以核物理学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CIMS,以及梳理流程的ERP,它们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有科技黑箱的层次。人工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科技黑箱。类似于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人工自然整体上也具有同样的性质: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正如物理层对于应用层的封闭或黑箱化。

科技黑箱中知识的由低到高的逐一黑箱化或被遮蔽,对于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阶梯”上,低层知识揭示对象的普遍性和必然规律,其特点是客观、非嵌入、显性或编码,强调严格的历史和因果决定论。面对这样的知识,主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遵循规律,主体性受到制约。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和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从形象到理论都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科技黑箱的提升的是低层知识的遮蔽。高层知识的特点是嵌入、隐性、松散,知识之间彼此关联,各种知识都以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为自身的依据。集成了高层知识的科技黑箱要求主体的参与,要求主体间的沟通,并为此提供可能。消费者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已与出厂时大不相同,并且与特定人群所使用的电脑彼此兼容。计算机的各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明这一点:物理层通常难以改变,但最高的应用和嵌入层则可以并需要在相当程度上予以更改、创新。各种用于通讯的科技黑箱和互联网既为广泛的交流提供平台,也要求广泛的交流,由此方能体现其价值,这就是所谓IT的外部性。在科技黑箱由低到高的阶梯上,随着低层知识的逐一遮蔽,人的主体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在低层是遵循规律,然后是遵守规则;到了高层,科技黑箱为主体提供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就需要主体接受来自外部社会规范的约束,以及来自内心道德律的约束。

简言之,科技黑箱在“遮蔽”了普遍与必然之后,即为个性与偶然(创造)去蔽;遮蔽了数理化乃至科学技术之后,即为文化的繁荣去蔽并开启更大的空间;遮蔽了历史决定论之后,为目的和价值观对行为的引导去蔽。在每次去蔽之时,也对被去蔽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由嵌入经非嵌入到嵌入

古代的科技黑箱是嵌入和孤立的,“嵌入”指特定的科技黑箱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孤立”指科技黑箱彼此间没有或很少关联。于是,主体凭藉特定的科技黑箱生存于特定的自然环境,难以越雷池一步。但在所嵌入的语境中,以现代眼光看似极其简陋的科技黑箱(实际上可能蕴含了高深的知识),在原始人的操控下,却难以想象地实现了目的。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包括对周遭世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此处所论及的主要是隐性知识)等等,却得到充分展现。在人全身心的投入中,原始的科技黑箱连同其对象及其语境也就赋有了价值,具有神秘的“魅力”。这种体验和能力很难在主体间共享,有超凡能力者就是巫师。体验越是深刻,能力越强,主体也就越是难以离开他深深嵌入的语境。在《狼图腾》中,被狼和草原深深锁定的游牧民族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原始的科技黑箱深深地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遮蔽了之外的一切。语境是历史地形成的,语境的制约就是历史的制约。于是,原始的科技黑箱也就遮蔽了未来的梦境。

近代以降,特别在两次工业革命后,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的科技黑箱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其特点是非嵌入和普遍适用。蒸汽机、电机和内燃机可以为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使用。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原有的生活语境被遮蔽。不仅经由科学在认识上抹去差别,祛除价值和魅力,而且经由“改天换地”在实践上抹去差别,以构建一致的语境:“环球同此凉热”。“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杜甫的理想凭藉现代科技正在成为现实。在传统社会,语境几乎拥有对于生活的全部意义。随后便是在科技黑箱的推进中原始语境的抹平甚至抹去。在《狼图腾》中有这样的情节:在吉普车和特等射手的追杀下,头狼和主力不到一小时就被干掉,其威力“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它们可能从未遭到过如此快速致命的打击。剩余的逃出边界一定不会再回来了”。“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姜戎,第364、367、373页)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物,所有的一切都从原有的意义框架上被剥落下来,从原有的生命之源连根拔除;其存在失去了基础,它们将被安置在何方?扎根于何处?哪里是它们的家园?如此强烈而彻底的震荡必然带来“对于失落的一切深沉的幻灭惑和追本溯源之情”。(拉特利尔,第84页)遮蔽了各具特色以及活生生的语境,遮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之后,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及其所构建的千篇一律、冰冷和没有时间维度的机械世界,能提供新的框架、新的沃土和新的基础吗?被遮蔽的不仅是语境。面对标准化和大批量的科技黑箱,主体无从选择,更难以干预其运行,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沦落到机械的水平。主体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个性也被遮蔽,彼此间的差异也被遮蔽,剩下的只是千人一面的机器或单面人。这真的是“摩登时代”?

不过,在遮蔽之时,近现代的科技黑箱也在去蔽。借助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各个民族得以脱离其语境,走出冰封极地和热带丛林、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非嵌入的科技黑箱打破了独特、狭隘语境的束缚,展示了广阔的世界;割断了形形色色历史事件的牵挂及其当下的律令和制约(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霍桑的“红字”),吉登斯称之为“脱域”。(程光泉主编,第181-240页)新的科技黑箱终于让沙漏出。这真是悖论!正是被屡遭针砭、被指责为没有时间维度的机械,把草原民族从停滞的时间中带了出来。被遮蔽的人性发现了世界(包括他人),发现了未来。

一边是遮蔽,一边是去蔽。艾凯表达了他的无奈:“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它作为代价”。(艾恺,第231页)然而,技术并未停止其脚步。高技术所提供的科技黑箱呈现出日渐嵌入、多样化和彼此关联的特点,由此便影响到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

各种个性化、嵌入的科技黑箱,如个性化电脑和嵌入式软件,适应个人独特的需要,适用于特定的语境。随着个性对语境的互相投入,语境对于主体又有了价值和魅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此即“返魅”。嵌入的科技黑箱建立于非嵌入的科技黑箱的基础上,各异的嵌入软件的共同基础是物理层。互联网则提供了高层交流的平台。手提无线上网的笔记本,无论在家中还是办公室,身处海滨抑或高山,嵌入的科技黑箱在任何语境间游弋。各异的语境不再构成障碍,反倒成为追求的时尚。虚拟现实技术进而跨越时空,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在学术界广为人知。个人、企业、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在其或长或短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分岔。每一次分岔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相应的主体而言都是一次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在此意义上,人的自由就体现在面对各种分岔做出自主的选择。显然,分岔或选项越多,选择的自主性越大,人就越自由。面对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黑箱,主体在更大范围、更频繁地做出选择,获得更多自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操控进而修改科技黑箱,因而拥有更大自由。主体既可以“沉浸”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随意变换时空,到另类语境去感受一番。在互联网上,各具个性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彼此关联。

高技术科技黑箱去蔽了传统与现代所遮蔽的一切,同时也带来两个相反方向的“代价”。一方面,高技术科技黑箱将去蔽进行到底,人们却并未做好准备,如“文化滞后”(奥格本),甚至“逃避自由”(弗洛姆),从技术批判到技术恐惧(参见陈红兵),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去蔽已经到达人的心理层次,去蔽人的隐私。提出遮蔽的海德格尔已经为此准备好了另一个同样难解的词汇:促逼。其实,促逼并非今日才有,而是伴随着去蔽,与之如影随形。人类厌恶遮蔽,渴望去蔽,去蔽又导致促逼。那么,是否会在一个新的层次呼唤遮蔽?然而,主体对高技术科技黑箱、网络和虚拟世界的依赖,遮蔽了真实的世界。但这一点不同于古代。古代是历史、语境和科技黑箱对主体的强制,而在当下和今后,高技术科技黑箱并未强制人。主体可以随时离去,漫游于更广阔的时空;可以彼此交流,为自己,也为他人去蔽。在此意义上,对高技术的批判,实际上暴露了主体尚未培育好为自身去蔽的能力。由此看来,高技术科技黑箱所带来的所谓新的代价,实则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沉浸而被历史和语境锁定,无从选择,经脱域而遮蔽了各具特色、活生生的语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对非嵌入的科技黑箱,主体同样无从选择和干预其运行;到眼下的第三阶段,既沉浸、返魅,又得以自主和漫游,并对主体构成新的促逼。技术带来的遮蔽和去蔽,伴随着人类的历程,推进/促逼着人类的脚步。

(感谢陶迎春、郭飞和沈培协助核对部分资料。)

注释:

①科技黑箱可以用于认识和实践中,前者如各种科学仪器、用于诊断的手段设备等,其遮蔽和去蔽的功能大致等同于认识过程。本文主要讨论科技黑箱用于实践中所发生的遮蔽和去蔽。

标签:;  ;  ;  

什么是技术“面具”?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