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宪法的修订-关于宪法修正案权的性质和限制_法律论文

关注宪法的修订-关于宪法修正案权的性质和限制_法律论文

聚焦宪法修改——试论宪法修改权的性质与界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宪法论文,界限论文,试论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是辩证统一,宪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构成社会共同体的 基本价值体系与目标。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协调,冲突是绝对的, 协调是相对的。宪法学的重要任务是寻求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保持协调的条件与机制, 有效地预防与解决宪法运行中的违宪现象。(注:违宪现象的存在是建立和完善宪法保 障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违宪的最大危害是侵害了作为国家价值基础的宪法尊严,破坏 社会成员的宪法信任。但目前对违宪问题的理论研究是相薄弱的,在基本的违宪要件、 主体、违宪责任、违宪制裁等问题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违法、犯罪可怕 ,违宪不可怕”的观念还有很大的市场。)在现代宪法学研究领域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 形式的冲突现象,当运用宪法解释权无法解决或者不能有效地解决宪法与社会冲突时通 常运用宪法修改权,但宪法修改权本身是有界限的。本文拟对宪法修改权的性质与界限 问题进行探讨。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正式施行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出现宪法规范与社会生 活发生冲突时,特定机关依据宪法的程序,以明示的方法对宪法典的条文或文句进行补 充、调整的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宪法修改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成文宪法的存在 。不成文宪法体制下实际上不存在宪法修改问题;二是形式意义宪法的存在;(注:形 式意义和实质意义宪法的区分是宪法学的重要命题,它不仅具有宪法分类上的意义,同 时直接影响宪法本身的价值体系。实质意义的宪法包括国家组织、作用与原则、原理的 全部内容,不受特定理念与意识形态的约束。形式意义的宪法更侧重于宪法内容统一的 法律表现形式,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运用宪法。)三是当运用宪法解释权达到极限时人们 可以运用修宪方式解决社会的各种冲突。(注:宪法制定权、宪法解释权与宪法修改权 是具有特定性质的权力形态,是相互不能逾越的不同阶段的权力形式,发挥不同的功能 。详见韩大元:《社会转型与宪法解释功能》,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6期。)

宪法修改是调整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冲突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基本目的是提高和保持 宪法规范的现实适应性,发挥宪法调整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宪法修改不同于宪法改革 、宪法破坏、宪法变迁等概念。宪法学视野中的“宪法改革”指的是宪法体制的重大变 动,实际上超越了修改的范围,是一种创制新宪法的活动。宪法破坏是一种对宪法规范 内容的蔑视与人为的变更,有时虽然形式上经过了法定的程序,但本质上是对宪法原则 的破坏。宪法修改也不同于“宪法的特别措施”。宪法的特别措施一般分为“无视宪法 的特别措施”与“尊重宪法的特别措施”。前者是指不经过宪法规定的程序,采取不同 于宪法规定措施的情况。后者是指根据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或宪法修改程序采取不同于 宪法规定措施的情况。按照宪法程序作出违背宪法规定的措施是否具有正当性是需要论 证的重要命题。从多数国家的宪法实践看,即使出于尊重宪法的目的,如采取的措施违 反宪法规定,就有可能造成违宪的社会效果。宪法修改一般有两个方面原因:在主观上 ,由于制宪者或修宪者认识能力的限制,对宪法内容的设计与原则的确定方面存在一定 局限性,造成宪法规定内容的不确定性,影响宪法权威的维护。对因主观能力的局限性 而导致的宪法与社会生活的重大矛盾,有时难以通过宪法解释权予以解决。在客观上, 宪法是在调整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的变化不断向宪法规范提出新的课题 ,要求宪法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宪法修改是保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协调、解决违宪的 基本形式之一。宪法修改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同时修改后的宪法又为社会的发展 提供更合理的法律基础。

宪法修改权(amending power)是修改宪法的一种力,是依制宪权而产生的权力形态, 一般称之为“制度化的制宪权”。由制宪权中派生的修宪权低于制宪权而高于立法权。 修宪权与立法权尽管都是依据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的行使,但修宪权对象作为国家根本 制度的内容,不同于制定普通法律的立法权。因此,行使修宪权时应严格地受制宪权的 约束,不得违背制宪权的基本精神与原则。

根据国民主权原则,修宪权的主体是国民,修宪过程要充分反映国民的意志,遵循修 宪的基本程序。在宪法规范体系中制约修宪权的规范是宪法修改规范,违反修改规范的 宪法修改活动是无效的。修宪权的基本功能在于平衡两种价值,即宪法规范一方面适应 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于频繁地修改与调整宪法规范的现象。因此,宪法修 改过程中既需要理性地分析社会变化,同时也需要同现行宪法的基本价值保持连续性。 从当代修宪权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看,多数国家在宪法中承认修宪权的界限,并进行了 一定的限制。

宪法修改权性质与宪法修改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特定的修改方式体现修宪权作 为独立国家权力的性质。宪法修改一般分为全面修改与部分修改两种。

全面修改是指在原有宪法基础上对宪法内容进行全面更新,实际上以新宪法代替旧宪 法。全面修改既涉及宪法基本原则和内容的调整,同时也涉及宪法结构的变更,实际上 是对宪法文本的全面更新。全面修改一般是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发生重大变 化,以部分修改方式不能解决社会冲突时才能采用。全面修改又分为实质意义的全面修 改与形式意义的全面修改。前者指宪法的基本制度与基本秩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不 仅是量的变化,而且是实质内容的变化。后者是指宪法的实质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只是 全面变更宪法的规定,是一种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根据这种分类,全面修改宪 法的形式、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应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全面修改。在具体宪法体制上, 有些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全面修改的程序与条件,有的国家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允许全 面修改。如瑞士宪法第118条规定:联邦宪法在任何时候都可被部分修改或全部修改。 第119条规定:全部修改须按照联邦立法规定的方式进行。从宪政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不管宪法上是否规定全面修改的界限或内容,宪法的全面修改是有可能的。但实质意义 的全面修改是具有潜在威胁性的修改方式,容易造成宪法规范的不确定性与宪法危机。 因此,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时,应把修改内容限定在形式 意义的全面修改上,严格遵循修宪权的界限。

部分修改是指对宪法原有的一些内容或特定条款加以改变、调整或增加若干新条款的 修改方式。部分修改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方式,能够在保持宪法稳定性的前提下,及时地 协调宪法与社会生活的矛盾,消除可能影响宪法权威的不利因素,为宪法的顺利实施提 供良好的环境。当社会发展处于良性状态时,我们需要运用部分修改的方式解决宪法与 社会的矛盾。部分修改的方式又包括修改条文、宪法修正案等具体方式。修改条文形式 主要包括增减、补充、修改文句等。修改后一般重新颁布新的宪法文本。

宪法修正案是指不触动宪法原文的情况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过的修正内容按前后顺 序分条附于原文之后。宪法修正案中有些内容是增补性的,有些内容是变更性的,其功 能主要在于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保持宪法的稳定性。

宪法修正案最早由美国宪法采用,目前已扩大到其他国家。但同样采取宪法修正案形 式的国家,在具体的表现内容方面也有不同的形式。宪法修正案与原宪法条文之间的关 系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宪法修正案内容不受宪法条文的约束,即新条文排斥原宪法条文 的效力;二是由于修正案的出现,不适用宪法中的某些规定等。通过宪法修正案以后, 如何处理宪法文本与修正案的关系是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可能选择的方案是:(1)修 改宪法文本,把修正案的内容全部纳入宪法文本之中,重新颁布宪法典;(2)宪法文本 不变,将增加的修正案内容附在原文后边,依序排列;(3)同时修改宪法文本与修正案 的内容,使两者的内容保持一致;(4)增加修正案时可不调整宪法文本,只对修正案内 容做必要调整等。笔者认为,从修正案的性质和基本功能看,通过修正案进行修改时, ,不宜变动宪法文本,只需把修正案的内容按序排列。这种形式有利于保持宪政发展的 历史连续性和宪法体系的完整性。从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关系看,如通过修正案改变宪法 文本的内容或重新编排宪法文本的内容,有可能造成制宪权价值的自我毁损。其实,除 实质意义的全面修改外,修宪权的运用不应该改变基于制宪权而制定的宪法典。当然, 不变动宪法文本的修正案方式也可能带来一些不便,如可能出现修正案之间的相互矛盾 、引述宪法条文时不方便等。对一般读者来说,按修正案改过的宪法文本读起来可能更 方便一些。但宪法修正案是具有特定内涵和规则的修宪方式,只能遵循修正案的基本程 序,不能为读者阅读的方便而改变修正案应保持的规则与表现形式。

与修宪权性质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宪法修改方法问题。如果在修改方法上采用与 一般法律相同的方法,必然导致宪法最高规范性的削弱。反之,在设定宪法修改方法上 采取过分严格的程序,有可能影响宪法发挥的适应性与开放性功能。设定宪法修改方法 的基本目标与出发点是,积极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形成社会共同体意志的基础上, 保持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协调,使宪法在保持最高规范性价值的同时反映社会的 需求。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宪法修改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

1.成立专门的修宪机关或由议会审议。为了审议和议决宪法修改案,成立专门的机关 ,如宪法议会等,具体负责宪法修改工作。目前,实行这种修改方法的国家主要有瑞士 、挪威、比利时等国家。根据瑞士1971年宪法的修改,宪法修改经国民投票后,要成立 审议宪法改革提案的新议会。在挪威,根据宪法第112条的规定,需要对宪法的部分内 容进行调整时,修宪提案必需在大选后的第一、第二或第三次议会常会上提出,并公开 印发。但是,要留待下次大选后的第一、第二或第三次议会常会来决定所提出的修正案 是否采纳通过。根据比利时宪法第131条的规定,立法机关有宣布宪法某一条款须加修 改之权。议会两院在做出上述宣布后,即自动解散。两院议会同国王取得一致意见后对 提交修改的各点作出决定。这种修改方式在修改程序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方面有一定的积 极功能,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程序过于繁琐,有碍修宪制度灵活性的发挥。

2.实行国民投票的制度。为了修改宪法,实行国民投票制度,以国民多数意志作为是 否修宪的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国民主权思想。法国、日本、奥地利、韩国等国家 实行这种制度。通过国民投票的修宪方式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修宪案先在议会审议 、议决后附国民投票;二是不经议会审议直接附国民投票的制度。法国、意大利、奥地 利等国家采取前者的形式。如法国宪法第89条规定,修改宪法的倡议权,同时属于共和 国总统和议会议员,共和国总统依照总理的建议案行使此项倡议权。修改宪法的草案或 建议案,必须在公民投票通过后才最后确定。但在法国实行国民投票制也有特殊情况, 即如果总统决定将宪法修改草案提交召开两院联席大会的议会时,无须提交公民投票。 意大利在修宪方法上,采取议会审议与国民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宪法第138条的规 定,修改宪法的法律和其他宪法性法律由各院两次审议通过,其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个 月,并且在第二次表决时须经各院议员的绝对多数票通过。上述法律在其公布后三个月 内,如某议院五分之一议员,或五十万选民,或五个区议会要求举行公民投票公决时, 则应提交公决。属于后者类型的国家有瑞士。

在修宪过程中实行国民投票体现了国民主权思想,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合理的,目 的在于尽可能扩大修宪的民意基础,使修宪过程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正当性。但这种 方法也存在原理或实践中的问题,如国民投票方式是复杂和繁琐的程序,真正实行起来 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国民投票的正当性”也存在思维方式或现 实运行方面的局限性。多数民主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有时会侵犯民主与宪政本身的 价值体系。即使附条件的国民投票方法也需要程序上更为严格的控制。

3.实行立法机关修改宪法制度。由立法机关行使修宪权,具体负责修宪的工作。在修 宪程序上,比普通法律的修改更为严格。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制度,代表性的 国家有德国、中国等。如德国宪法规定,基本法只能由专门修正或补充基本法条文的法 律予以修正。这种法律需要联邦议院议员2/3和联邦参议院2/3表决赞成。按照宪政的一 般原理,议会是民意的代表机关,由议会行使修宪权,有利于在修宪过程中体现民意, 获得更广泛的民意支持。在中国,修宪权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了特定的 修宪程序,即宪法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规定,在宪法学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表明了修改普通法律与 修改宪法的社会和价值基础的不同。修改宪法和创制宪法是人民意志的直接体现,而创 制法律或修改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间接体现。制定或修改普通法律的立法机关的权限是宪 法赋予的,而全国人大的修宪权是制宪权赋予的权力形态,体现了宪政的实体价值与社 会象征。但作为宪法学理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处理全国人大作为制 宪机关、修宪机关与立法机关的不同角色,发挥多种角色的统一功能。

4.联邦制国家的修宪方法。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在修宪方法上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 式,使构成联邦的各组成部分都能平等地参与到修宪过程之中。如德国修宪程序中联邦 参议院的赞成是通过修宪案的重要条件。在美国,根据宪法第5条的规定,国会在两院 三分之二议员认为必要时,应提出本宪法的修正案,或根据各州三分之二州议会的请求 ,召开制宪会议提出修正案。不论哪种方式提出的修正案,经各州四分之三州议会或四 分之三制宪会议的批准,即实际成为本宪法的一部分而发生效力;采用哪种批准方式, 得由国会提出建议。

上述不同形式修宪方法的共同基础是尽可能扩大修宪过程中的民意基础,以多数的赞 成或同意作为修宪的条件。为了扩大修宪的民意基础,有些国家在修宪程序上规定了修 宪案公告程序,即提前公告修宪案,使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保证修宪内容反 映社会共同体意志。

宪法修改权是否是一种绝对的权力,客观上是否存在界限是现代宪法学理论中长期有 争论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宪法修改界限否定论和宪法修改界限肯定论两个学 派。在肯定或否定宪法修改界限的学派中又有不同的理论主张和观点。

1.宪法修改界限否定论

主张宪法修改界限否定论的学者们认为,只要按照宪法规定的修宪程序,宪法的任何 内容都可以修改,不受任何原则或程序上的限制。在他们看来,即使宪法上有禁止修改 的规定,也可成为修宪的对象。其基本理论基础是:宪法和一般法律一样都是国家的意 志行为,既然国家的意志可以变化,那么体现其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 化。具体的理论依据是:一是否认宪法规定之间效力的差异。否定论者认为,宪法规定 之间的效力是相同的,不能区分不同宪法规定之间的效力。二是认为制宪权是一种法外 的力量,不可能限制宪法规定的修宪权运用,修宪权实际上是国家最高的法定权力;三 是不承认宪法变迁的现实与制度;四是否定自然法对修宪权的限制功能,认为现实制度 下对已超越界限的修宪活动无法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等。笔者认为,宪法修改界限的否 定论是缺乏合理性的理论主张,有可能导致以所谓的合法方法推翻宪法体制的后果,无 法保持宪法运行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特别是这一理论已不符合现代各国宪政实践发展的 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2.宪法修改界限肯定论

宪法修改权在客观上存在界限是宪法规范存在的基本形式,多数国家的宪法修改理论 普遍承认宪法修改权的界限,即宪法修改活动客观上存在不同形式的界限。宪法修改界 限肯定论的基础是:从基本原理上承认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区别,把修宪权理解为制度化 的制宪权,受制宪权价值的制约;承认宪法规范体系的不同层次性,即宪法规范体系中 存在上位规范与下位规范;宪法价值存在统一性;承认自然法对宪法规范产生的影响等 。学者们在论述修宪权界限时基于不同的理念与认识,其理论形态是多样化的,概括起 来讲主要分为内在界限、外在界限与实定法界限。

宪法修改的内在界限指的是宪法中存在不能修改的一定的内容。根据德国学者哈森的 观点,作为宪法实质的“核”,即宪法的民主及法治国家的基本秩序是不能修改的。其 基本理论基础是:宪法是国家秩序的基础,其内容体系应具有权威性、持续性与稳定性 ,不能修改所有的内容;从修宪权的性质看,它是制宪权的制度化,应服从宪法的“根 本规范”价值体系,不能成为改变宪法规范性质的依据;宪法规范中存在不同层次的规 范等级等。

宪法修改的外在界限指的是宪法修改活动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直接限制修宪权的内容 与程序。一般而言,外在界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保持宪法体系的统一性与持续性;二是 把自然法规范置于宪法规范之上,以自然法精神约束修宪权活动;宪法修改只能是朝着 合理化方向发展;三是宪法修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宪法与国际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宪法修改界限还表现为实定法上的界限。所谓实定法上的界限是指宪法典中对修改的 内容、修改行为及其程序作出限制性规定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限制性规定:一是 内容上的限制。根据宪法规定内容的性质与范围,对具体内容作出限制性规定。如意大 利宪法第139条、法国宪法第89条第5款、土耳其宪法第102条规定共和国政体不得成为 修宪的对象。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宪法对联邦制基本原则也作出不得修改的规定,如德国 宪法第79条第3款规定,对本基本法的修正不得影响联邦划分为州,以及各州按原则参 与立法,或第一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基本原则。(注:德国宪法第1条规定了保护人的尊 严的基本原则,包括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全部国家权力的义务; 德国人民承认不可侵犯的和不可转让的人权是一切社会、世界和平和正义的基础;下列 基本权利作为可直接实施的法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承担义务。第20条规定了宪 法的基本原则——反抗的权利,包括:德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合作的联邦国家;全部国 家权力来自人民。人民通过选举和投票表决并通过特定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这 种权力;立法权应服从宪法秩序,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这种权力;所有德国人民都有权 在不可能采取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对企图废除宪法秩序的任何人或人们进行反抗。)希 腊宪法第116条规定,宪法的条款可以修改,但规定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国的条款、以及 第2条第1款、第4条第1款、第4款及第7款、第5条第1款和第3款、第13条第1款、第26条 除外。同时116条第6款规定,在上次修改完成后未满五年,不得对宪法进行修改。二是 修改方法上的限制。为了确立修宪权的界限,在修改方法上也做必要的限制。主要形式 有禁止全面修改、限制法律对宪法的侵害等。许多国家在宪法上规定了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在宪法具体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法律对宪法价值侵害的现实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三是有关时间上的限制。为了保障宪法规定内容的稳定性,有些国家宪法对修改宪法 的时间作了限制性规定,如宪法通过、颁布、生效和修改后,非经一定期限不得修改。 如西班牙宪法第168条规定,战时或第116条规定之某一种状态期间不得提议修改宪法。 第116条规定的状态主要包括紧急状态、特别状态和戒严状态。也有国家宪法对修宪的 效力做了限制性规定,如韩国宪法第128条第2款规定,修改有关延长总统任期或变更连 任规定的提案,对该项提案出台时的在任总统无效。这一条虽不是对修宪权本身的限制 ,但对修宪权的效力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有利于保持修宪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以防止可 能出现的修宪权的滥用现象。

3.宪法修改条款的修改问题

宪法修改条款能否成为修改的对象是宪法学理论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宪法修改条款 的修改可能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非实质性内容的修改,即有关修改方法、程序的 设定等。这些修改内容可作为修改的对象;二是实质性内容的修改,即修改对象是否包 括修改条款的本质内容。从实证主义理论看,修宪权可以包括修改的本质内容,修改条 款本身也可成为修改的对象。但从实质宪法学理论看,修改条款的实质内容不能成为修 改对象,其理由主要在于:修宪行为是以修宪权为依据的,对修宪条款的任意性的修正 有可能带来修宪权的庸俗化与工具化,削弱修宪行为的价值。实际上,修宪制度的最大 功能在于,合理地平衡社会不同的利益关系,保护多数人统治下的少数人利益,遏制多 数人统治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把修改宪法条款的实质性内容排除在修宪对象之外是必 要的,有助于保持修宪行为的规范化与理性。一旦发现修宪内容超越修宪权应遵循的界 限时,应按照一定程序宣布其无效,以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

1982年宪法规定的宪法修改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宪法修改权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修改提案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这一制度的 基本出发点是体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修宪权的统一行使,保证修宪权的权威性与统一 性,并对修宪采取比一般法律更为严格的程序。根据修宪程序,自1982年以后,全国人 大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三次修改,较合理地解决了宪法规范与社会 现实之间出现的冲突,为改革提供了合宪性基础。但在实践中我国的修宪程序也暴露了 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修宪程序不完整,只规定修宪提案权主体和通过程序, 没有规定具体审议程序、公布程序等必要的内容;修宪程序与实际宪法制度发展之间存 在一定的距离,修宪程序缺乏规范性;没有建立有效的修宪社会效果评价体系;在宪法 学理论上,没有系统地提出确立制宪权、宪法解释权与宪法修改权界限的理论,宪法解 释权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

我国宪法对修宪权的界限问题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但修宪权主体、行为与对象受一定 限制。根据修宪权的理论和我国的宪政体制,全国人大的修宪权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宪 法规定的根本制度不能成为修宪的对象,如共和国的政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家结 构、宪法基本原则等。不考虑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合理界限,主张以“改革”的价值突破 现行宪法体制的思考方式是不妥当的。从宪法理性的角度看,我们不应把现实生活中存 在弊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宪法上,指责现行宪法,似乎彻底改变现行宪法体制才能实 现法治“理想”。在笔者看来,法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与美德是认真地对待宪法,尊 重宪法,捍卫宪法尊严。即使是对存在缺陷的宪法,我们也要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在 没有经过法定程序修改以前,应尊重其价值体系,并通过各种程序与机制完善宪法。从 宪政理论与制度看,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本身受宪法的约束,应遵循制宪权确 定的权力界限。当然,从修宪技术看,在宪法中详细列举不得修改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 的,但宪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与根本制度不能成为修宪对象。如果某种修宪脱离宪 法的基本精神或基本原则,其修宪行为是超越界限的,客观上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为 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必要在总结本国经验与借鉴外国 合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宪法修改制度,建立规范的修宪程序,强化修宪的 程序功能,努力在实体与程序价值的平衡中寻求完善的途径。

标签:;  ;  ;  ;  ;  ;  

关注宪法的修订-关于宪法修正案权的性质和限制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