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效应论文,农村金融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分支,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卖难”和“买难”的现实矛盾亟待农产品物流的优化升级来破解。而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在于探索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的合理契合路径。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迫切的农村金融发展诉求与荆棘丛生的制度性障碍同时共存,致使农村金融发展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虽然得益于农村金融的支持和推进,农产品物流已发展出了基于存货、基于应收账款、基于订单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以及农产品物流融通仓模式,且正在逐步成长和完善,但总体来说,发展缓慢的农村金融市场、单一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建设滞后的农村信用体系、高门槛的农村信贷要求等已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是明晰的,农产品物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有了初步效果。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厘清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传导效应。基于1990-2010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本文拟采用VAR模型对农村金融变迁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物流与金融的相互关系研究较早,但都是把物流和金融作为两种宏观产业进行研究,没有具体深入到农村领域。比如,从物流金融业务层面入手,Friedman研究了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1];Poe研究了基于应收账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2];Diamond研究了基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3];Fenmore对基于订单融资业务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研究[4];Erik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5]。总体来看,国外关于两种产业契合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了物流金融融合下的物流金融组织模式。 虽然国内对于农产品物流与金融相互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两产业之间耦合作用的研究已有了清晰的脉络。纵观近年来相关文献,其研究基本上从如下两个视角展开。 1.金融支持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 物流系统的资金流离不开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撑[6],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在瓶颈期更是有赖于农村金融的支持和推动[7]。关于基于农村金融支持下的农产品物流研究,胡愈等以农产品物流建设过程中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及金融需求态势为切入点,提出了化解金融供求矛盾,促进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路径选择[8-9];宋雅晴基于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正向传导效应,提出通过供销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来有机结合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实现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10];王银昆从农村物流的金融困局着手,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力支持农产品物流的突围路径[11];徐晟等从农村金融供给角度入手,指出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农业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进而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驱动作用[12];武霞通过探析金融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的内在联系机制,指出应主要从金融运作模式、金融服务产品、金融制度、金融组织架构、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和环节的方向选择来实现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13]。 2.农村金融与农产品物流共生下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研究 物流金融是多方共赢均衡策略的必然产物,是资金流与物流高度匹配的结晶[14],作为农产品物流中间业务的农产品物流金融[15],则是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这两种治理机制有机衍生出的正向变迁产物,是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共生环境下产生的新治理机制。关于农村金融与农产品物流共生下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研究等方面。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研究方面,胡愈通过系统研究比较分析“契约型”、“集成型”和“虚拟型”三种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运行机理的优劣,指出作为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的“地融仓”模式是解决农产品物流企业融资渠道难的有效选择路径[16];许红莲从金融组织缺失、机构缺位和融资产品短缺入手,设计出多元化复合式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合作银行”运作模式来凸显农产品金融绩效[17];杨维霞通过对农村金融供给缺失成因的分析,提出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是化解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融资难的合理举措[18];舒辉等从农户参与物流金融模式视角入手,认为建立“农户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是支持农户融资和农产品销售,为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更多利润空间,推进农产品顺利配送流通的有效选择[19]。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创新研究方面,许红莲等基于农产品绿色物流业,提出通过创新绿色农产品金融产品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与物流金融健康发展的有效选择路径[20];雷莉等以产品管理理论为分析基础,提出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有效策略[21];胡愈从供需双方方物流金融产品和第三方支付类与融资类物流金融产品的角度提出了建议[22];胡愈等又从经济学视角论证了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的区域创新路径[23]。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研究方面,杨蕾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24];易君丽等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险因素后,对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策略[25];邓昂从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从系统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层面入手,提出应从市场秩序、征信机制、操作管理等角度来有效把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26];何静等通过建立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三方博弈主体的均衡解,提出了规避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27]。 虽然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相互关系,但研究仍以定性分析居多,且研究的共识度不高。本研究拟根据我国1990-2010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物流总额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寻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传导效应,以期厘清两者逻辑,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机理分析 要研究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有必要从机理上深入探析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传导逻辑与作用机理。农村金融带动农产品物流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为农产品物流产业提供资金服务。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信息系统建设等农产品物流软硬件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金融资金支持,尤其是农产品物流的运输网,包括铁路、公路、县、乡村道路建设均获得了大量资金。商务部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速了农产品物流的快速推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使得针对农产品的销售额有了明显提升,农产品物流的统一配送率、农家店存活率、连锁化率、农家店POS机普及率等都有显著提升。近期国家推出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地补助项目更是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是农村金融为农产品物流主体分散风险。农产品本身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农产品配送的风险性,不仅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运输风险、储藏保鲜风险、质量安全风险,而且还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较高的风险使得融资担保违约系数上升,为了能够分散风险,农村金融领域出台的农业扶持政策、农产品价格稳定器措施,以及社区发展基金、合作社金融、小微金融等合作金融形式都有力增强了农产品物流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农村金融可以创新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融入农村金融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可谓焕然一新,农村金融和农产品物流有机衍生出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是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基于存货、应收账款和订单以及保税仓和融通仓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是节省交易费用的正向变迁产物。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基于金融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会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催生出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将更具生命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和实现农产品增值。 三、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1.主要变量 (1)农产品物流总额(APL)。农产品产出状况、农业人力资源状况、物流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等能够有效支撑农产品物流发展及代表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各项因素,都能够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但以上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统计上存在明显的重复性,严重影响了实证检验的有效性。本研究为了能够直接揭示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选取农产品物流总额作为衡量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DL)。农村金融和农产品物流一样,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两者协同形成的服务业生态系统有力支撑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指标包括农村投资、农村居民收入、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五大指标能够有效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更新改造投资指标数据难以获得,本研究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农村投资水平;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标表示农村居民收入;用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来反映农村金融结构,通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变化来揭示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水平;用农业存款余额和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之和形成的农村存款余额来表示农村金融规模;农村贷款能够有效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贷款比重的降低反映了农户和农村企业在融资条件方面有所恶化,用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的比例来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2.模型和数据 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影响着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农村金融可以作为投入要素来影响农产品物流。因此本文将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VAR模型,来评价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传导效应。由于研究方程中存在部分百分比指标,在建立半对数模型时,除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之比不取对数外,其余指标做取对数处理,得到如下VAR模型形式如式(1)。标签:农产品论文; 贷款余额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农产品物流论文; 物流金融论文; 农村物流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