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度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制度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一个焦点。
一、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世纪之交,我们都感受到了高新技术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这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及应用才能够与之相比。高新技术向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正改变着世界经济形态和发展过程,使人类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为主的时代,走向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新兴生产要素为主的时代,即由物质经济形态转入知识经济时代。二是这些影响是通过高新技术渗透和扩散的积累过程产生的,即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产生的,可以说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化就不会有上述结果。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就成了人们的共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顺口溜,反映了人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和殷切期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的结果。但还要看到,无论相对于国家发展的要求,还是相对于世界发展水平,总的看,我国高新技术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但比较起来,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差距更大,而缩短差距必需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差距尤其大。
1999年11月19日,《经济日报》发表的题为《中关村成为中国硅谷任重道远》的文章,提出的三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一是“产权这个结怎么解?”认为产权不清妨碍了企业发展。二是“做技术还是做贸易?”指出中关村企业80%以上的人都不从事技术工作,而是依靠引进硅谷技术和替外国人打工,认为“中关村缺少自己的大脑”。三是“缺乏管理带来什么后果?”指出中关村像个集贸市场,人才流失是管理混乱的后果之一,村里忙碌的大多数还只是生意人,认为“管理人才的匮乏比技术人才的匮乏更为严重”。1999年11月25日《中国证券报》针对中关村的状况,也发表了一篇题为《面对成长的烦恼》的文章,更明确地总结出:“信息渠道不畅,政策机制不到位,企业产权不明晰,资金缺乏成为北京中关村企业成长中的烦恼。”这些文章反映了舆论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愿望和焦急心情,也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些亟待改变的现象和问题。
1.中关村到底缺什么。中关村是全国兴办高技术产业硬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也是软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国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北京市政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十几年来中关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中关村尚且存在这样一些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其他地区可想而知。在全国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产生缺少“大脑”和管理人才问题,只能说明,中关村缺少的不是大脑,缺乏的或者是让“大脑”运转的制度和机制,或者是吸引“大脑”进入的向心力,或者是“大脑”成长的适宜土壤。证券报的三“不”一“缺乏”,反映的也都是制度和机制问题。可以说,中关村缺资金、缺人才、缺管理,实质是缺适宜的制度和环境,包括产权制度和创新环境。尽管北京市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给予了中关村特别的政策和优惠,但舆论所反映的问题依然说明,在制度环境和管理政策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跋涉。
2.高新技术产业是什么。“做技术还是做贸易”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做贸易对不对,二是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什么不做技术而去做贸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从理论上看,高新技术成为一个产业,与高新技术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质的变化。我们不难注意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是“知本家”,投入的是资本和具有资本性质的知识和技术,活动的领域是市场,直接目标是获取利润,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市场占有和收益率。而“高新技术”则不同,其主体是科研人员,投入的是资金和劳动,活动的场所是试验室,直接目标是获得高新知识和技术,评价的指标是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程度。显然,“做技术”是后者的职责,“做”产品,包括服务和贸易才是前者的主业。因此,对应的,政府对这两个领域的政策和作用,评价体系和管理(支持)手段也应不同。中国第一大信息企业集团“联想”就是通过“贸工技”道路,经过15年的发展壮大,1999年夺取了亚太地区PC机销售量第一的桂冠。所以,尽管高新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动力,但高新技术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只是竞争的主要手段或资源,而不是其目标。中关村如此众多的企业热衷于做贸易的确是问题,但根子恐怕还在于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做贸易”比“做技术”更符合商业原则和企业目标,“生意人”更适宜生存。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在努力培养大批知识人才的同时,还要下力气造就大批的“知本家”,并创造“知本家”适宜产生和成长的生存环境,即创造适宜“知本家”与“资本金”结合的环境和条件。
3.如何估计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状况,曾对中关村所在的海淀高新技术试验区做过调研。发现,(1)10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 虽然企业数只占企业总数0.3%,但产值所占比例却高达68.8%。 (2 )占企业总数87.4%的企业是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其产值比重仅占所有企业销售总额的4.2%。(3)海淀试验区工商所1995~1998年4 年平均的企业注、吊销率为9.9%。1992~1993年注册企业数最多,注、 吊销企业的比例也最高,分别高达25%和32%。(4)在现存的企业中70 %有4年以上的历史,即试验区大多数企业经数年发展规模既没有增大, 也没有消失。估计这些统计结果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具备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部分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这些企业组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代表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第二,小企业占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正常现象,硅谷和台湾新竹也是如此。第三,差异较大的是(3)和(4)的结果。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企业10年生存率仅5%~10%。 而中关村的企业稳定性相对较高,除经济过热的1992~1993两年外,企业“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对都比较低。换言之,大多数企业处于“长”不大“死”不了的维持状态。结合“80%的人做贸易”,说明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企业活力都相对不足。这样的状况如不能迅速改观,其结果很可能是产生少数“出墙的红杏”,但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却难以形成“满园的春色”。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调研和比较研究,注意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双重体制障碍。作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同样要求有适宜的市场环境。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依赖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和知识,与一般企业主要依赖资本和自然资源不同,因此对制度环境和运作机制又有特殊的要求。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既要面对传统的体制障碍,又要遭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有的新的体制障碍。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更多的是普通企业成长所遇到的困难,少数才是特有的制度和文化上的“高新”障碍。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可以超越,但体制难以超越的问题。因此,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对转轨转制、深化改革下更大的决心,倾注更多的心血,投入更大的力量,优先解决传统体制的束缚,相机解决“高新”制度和文化障碍。很难想象,一般产业都难以成长的环境,会适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联想”能够成长壮大主要是依赖两条,一是有中国科学院作为开明“婆婆”,有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二是“联想”走出了一条渐进的制度创新之路,坚持不断地通过制度创新克服传统体制的影响,建立了新的经营观念,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新的企业文化。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态是分散的经营模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是小企业,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类似。出现这种有规律的现象,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和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小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增长点,也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经济组织。而高新技术产业所依赖的“知识资本化”和“创新个体化”,正适合小企业的成长特点。小企业对市场敏感,管理体制灵活,投资便于采取权益资本和分散渐进投资为主的方式,容易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要求并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是不利于小企业成长的,小企业融资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目前普遍存在的小企业贷款难,高风险的高新技术小企业贷款更难,反映了制度建设落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
3.人才和创业精神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因素中,掌握知识和能够创新的人力资本是根本的因素。要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比传统产业要重要得多。美国128公路地区在与硅谷的竞争中败北, 原因就在于此;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包括传统产业与美国相当的日本和欧洲,在竞相以硅谷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鲜有成功者的原因也在于此。目前欧洲的300个科学园区中, 没有一个像硅谷那样获得被普遍认可的成功。营造人才成长和创新精神的氛围,除了激励制度外,还涉及社会和文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国深圳市总结的“用制度体现知识的价值”,“机制和环境造就新的人才”的经验,就是一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完全有能力、有机会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
4.鼓励风险投资的金融体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需条件。高技术产业是高风险产业。企业是高“出生”,高“死亡”。台湾1997年新成立1373家电子公司,而同期又有1147家电子公司破产。面对这样的高风险,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哪家银行和哪个投资者愿意投资。所以,一般的资本总是“嫌贫爱富”,资本总是流向资本。但高新技术产业则要求资本流向人才,只有风险资本才能满足这一要求。但风险资本不会自然生成,首先要建立一个鼓励风险投资的金融体制,通过政策的规范、制度的创新以及环境的改善,才能形成以市场建设为核心、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
5.务实有效的经济政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保障。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加强对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这些基础工作外,必要的干预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要防止的一个误区,是高估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为只要充分运用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大力开发和引进各项高新技术,就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是有问题的。政府代替企业投入,寻找项目和融资,参与经营和干预的传统做法,对一般产业尚且不能成功,何况对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政府首先要做的仍然是规划、引导、创造好的环境和服务、建立游戏规则、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等问题。当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领域,政府的作用机制和形式不同。例如,在一些关系国家产业和军事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技术,一般企业也不会进入这些领域,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政府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全国的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但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适合市场主体自主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政策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但基本要求的是:
1.明晰产权。产权是困扰我国企业成长的一个普遍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据调查,中关村地区4500家企业中,有2000多家企业,包括“联想”这样的成功企业依然存在各种产权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大多数是与一般企业共性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有些则是高新技术产业特有的。例如,高新技术产业中许多企业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并控股的,这些“国有”事业单位办出来的高新技术“国有”企业,在企业发展后,都产生了各种产权问题。又如,一些地方政府出资建立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是一项对监督、约束、激励等各方面机制要求极严的经济活动,很难设想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能够有效运作。产权清晰是“知本家”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知本家”与“资本家”有效结合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创造更多灵活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制度。
2.融资机制。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催化和推动的作用,其关键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完善的股票市场。风险投资是通过成功企业股票超额升值,弥补失败企业的损失,从而达到了风险的转移和分化。设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经验。为了给风险投资留出退出的通道和给上市公司准备融资场所,应当在努力规范我国主板市场的同时,努力为开放二板市场准备条件。在内地二板市场尚未开放前,可以积极利用香港二板市场。风险投资特殊机制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创新,而推动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工具,则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是扶持风险投资,地方政府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风险投资机制应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基金的形成机制,二是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三是风险企业的运作机制,四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长远看,风险资本必须以民间为主,近期看,政府资本的第一推动力必不可少。这里的关键是运作方式和运作效率。
3.退出机制。风险投资是一种主动进入高风险领域,积极驾驭风险的特殊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者从事这一活动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带来的高回报。为了实现这种远远超出一般投资活动所带来的高收益,风险投资活动需要一个可靠的投资退出机制为之提供安全保障。而目前在中国,由于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已影响到风险投资活动的发展。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近期设立二板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1 )在一定范围内设立风险投资企业柜台交易试点。(2)调整政策,鼓励大企业收购、兼并风险企业, 支持风险投资公司的出售活动。(3)允许将股权出售给职工或风险企业的创业者。 (4)充分利用现有海外市场、推动企业的海外上市。(5)改善清算条件,加速失败企业的清算工作。
4.人才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人力资本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因此,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检验的最终标准,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需要培育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要鼓励个人创业,弘扬创业精神,要造就良好的、容忍失败和挫折的文化氛围。人才政策要能够鼓励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允许通过知识和管理入股,实现知识的价值。要按市场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立能够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可以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如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管理入股、创业股等。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适应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改制时可做管理股、创业股和股份期权的试点。技术、管理入股的比例,不应该人为的规定多少或规定上限,应该由企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双方自己协商确定,或者说由市场来决定。
综上所述,人才、技术优势(如众多的大学、科研院所)是珍贵的资源。但是,没有好的环境条件,人才、技术和资金难以发挥作用。反过来,有了好的环境,人才和技术可以吸引来。对传统产业是这样,对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这样。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才有了“制度重于技术,人才重于资金”的结论。
注:本文参考了郭励弘、李志军、陈小洪的有关研究报告和文章,不少观点和数据引自有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