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观察世界的宽广眼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眼界论文,宽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在他逝世前不久(1895年3月), 曾针对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谆谆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然而,什么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又如何把马克思对世界的总认识理解为一种方法?一百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形成各种学派。不仅如此,人们还按各自的理解去指导各自的实践,从而导致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后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探索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的世界观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如何理解世界观
谈到世界观,人们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把世界观理解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或看法。实际上就其本质来说,世界观表明的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认识客体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即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的关系。而在以往的认识论中,观察者置于认识体系之外。当客观世界本身被认为是服从确定论规律时,观察者是进行判断的人。但是,以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表明,应当把观察者放回到所需认知的世界体系之中去。因为,从所有人所处的独特位置以及实践意义上来看,世界本来就是不同的,或者换句话来说,由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体具有差异性,因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世界也呈现出多样性。例如:婴儿眼睛里的世界就是妈妈,宇宙学家眼睛里的世界是广阔无垠的宇宙,艺术家眼睛里的世界则是诗、画、歌、舞,而共产党人眼睛里的世界则是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这并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是因为世界对于人们来说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抽象的世界是指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具体的世界则是人类或某一个人的能力所能涉及的时空范围。特别是,由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都是变化的,因此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变化、世界观也会变化。
这就是说从纯粹客观的角度来说,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差异性取决于观察者在世界体系中不同位置,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视角。因此,理解一种世界观,既要了解一个人的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角度和方法,又要了解他所认识的世界的结构、特征和内容。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理解世界观的多样性、局限性、可比较性、可借鉴性以及变化发展性。
二、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位置、角度
如果说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的世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么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他的世界却是人类社会,虽然他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要了解马克思的这个世界,首先要追溯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追溯出发点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动机与目的,把握他认识发生的基础以及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
1835年8月12日,17 岁的马克思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可以看作是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出发点,那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信神的唯心主义者。但是,他非常重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当遵循的活动范围,能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人的选择是受制约的,因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位置,还在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定了,因此正确认识选择是青年人的首要职责;在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人们自身的完美,而要选择的目标是最能为全人类的福利劳动的职业〔1〕。
崇尚人类幸福、自身完美的青年马克思,最初是从法律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但是,他所具有的哲学家的头脑使他很快就把认识世界的角度调整到哲学和历史学的位置上来。1842年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所争论的世界本原及其运行轨迹的问题作了跨世纪的结论,以至现代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说:“马克思把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发偏斜学的辩证因素归结为原子自我运动的辩证原则,为量子力学对基本粒子的探索提供了思想源泉。”但是马克思毕竟没有把自然物质当做他要探索和观察的世界。他要探索的世界一直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
当时他所生活的德国,如他所说:“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因此,“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2〕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 马克思作出了义无反顾的选择:大学毕业后搞新闻、积极参与创办《莱茵报》,做主要撰稿人,跟踪、研究现实情况,以便解决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但是,学富五车、满腔热情的马克思并没有如愿以偿。一方面,当他要对决定人们实际生活状况和物质利益的纠纷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为难了。例如,在莱茵省关于林木盗窃案和地产分析的辩论中,如何阐发贫困的农民到无主的公(共)有地捡柴火这一所谓“盗窃”行为合法的经济学依据,如何批驳历史上的无主地即共(公)有地被变为有主地的法律依据?如何评价法律对摩塞尔苦难农民的无能为力?如何对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发表有经济学依据的见解?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影响极大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变革理论,他也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他坦率地承认他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他对那些“浮浅言论”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妄加评论。
在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市民社会中,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被黑格尔称之为决定社会的力量——法律的脆弱,而且看到了自己由于认识角度严重偏差而造成的“盲区”。或者说,他不仅观察到以往误解了的客观世界,而且也发现了自己主观世界的不完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思索使马克思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3〕。1843年《莱茵报》被封以后, 马克思便去了巴黎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当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结构及其形态变迁的轨迹与规律,而且还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三、马克思观察世界的宽广眼界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马克思认识角度上的变化——即从神的启示、唯美与唯善的理想,到法学、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再从新闻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最终发现政治经济学可以成为揭示物质利益与市民社会结构的深层内在联系的最佳视角——马克思眼睛里的世界也在不断地变化:即从抽象的人类、高尚的个人心灵,到用思维把握着的自然物质(原子构成的)和用精神联系起来的意识形态发展史,再到由“物质利益的难事”构成的法律纠纷和政治理论的辩论表达的社会现实灾难,最终马克思眼睛里的世界,是以多样性的人类个体、群体构成的人类整体为主体的,以自然和社会为变换、交换、交往和交流对象的,以主体在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中谋求生存、发展和幸福为内容的现实社会生活。
因此,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最集中的表现。但需要指出,如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统一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所阐述的立场(即观察社会的位置、角度)、观点和方法,仅仅在抽象的哲学层次上所作出的阐述是不得真知的。要得真知必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去寻找。《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运用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因此,《资本论》既是唯物史观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实证分析,又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全面展现。《资本论》是马克思认识社会、解释历史的经典之作。它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为我们今天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运用最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提供了宽广的理论框架。我们从《资本论》中得到的绝不应该也不仅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论。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如果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大家、里手都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和历史观,都从自己的角度和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揭示历史,那么,经济学家理应用自己的学术武器——经济理论——去认识世界和解释历史。”〔4〕
当然,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世界观所展现的宽广的眼界以及用新的观点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而我们的任务是在这样一个起点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4〕参见陈郁为《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写的译者的话。
标签:世界观论文; 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