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升序动词_动词时态论文

汉语的提升动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动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汉语主提升规律可以解释“虽然”“即使”之类连接词的分布,也能解释分裂结构中“是”“看起来”“似乎”及“可能”“应该”等认知情态词的句法分布。本文旨在整体讨论这条规律与各类动词如何互动。我们首先理清主题化与主题提升的关系。一个名词组与句中动词发生某种功能上的关连,此名词组即为主题化;主题若再移出此句子之外,则为提升的主题。前者称为子句主题,后者为句子主题。无论是在子句或句子的层次,主题可以有一个以上。为了加以区别,并表示其相对的语意领域,第一个叫大主题,紧接着是次主题,再来是参主题,依此类推。同时其语意关系可如此描述:大主题〉次主题〉参主题。本文接着检验所有以句子为次类划分论元的动词,并根据语意和句法的特点分成四类,1)时态动词,如“有”“开始”“停止”;2)认知情态动词,如“可能”“应该”“会”;3)难易动词, 如“难”“容易”;4)频率动词,如“难得”和“常”。每类以一个例子为代表, 仔细检讨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通则。第一,时态动词比其他类动词对其次类划分的子句有较多的句法限制。第二,3)4)类动词的特点是包孕句内若有主题要提升;其主语也得提升;第2)类认知情态词中, 除了“会”以外,则无此限制。第三, 汉语“难易”动词和英语tough动词的语意相当,但两者的句法分布大不相同。

1.何谓提升动词

汉语有一类动词向来不受重视,甚或分别归入“副词”、“助动词”或“动词”,如“应该”、“可能”、“似乎”。本文将论证这些词事实上形成一个动词的自然类,因他们的次类划分皆以子句(clause)为宾语,及他们皆适用主题提升的规律,将子句内之主题(及子句主题)提升至句子主题(sentence topics)的位置,如(1)所示。(底下加单线者为子句主题,双线者为句子主题)

(1)a.可能他已经买了那本书。e.他那本书可能已经买了。

b.他可能已经买了那本书。f.可能那本书他已经买了。

c.可能他那本书已经买了。g.那本书可能他已经买了。

d.他可能那本书已经买了。h.那本书他可能已经买了。

2.主题提升律

前节所用名称将在本节正式下定义。首先子句主题与句子主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由基底位置移位加接于IP,此时被移之主题原为(1a)之子句主语。然而这个移位在表面结构看不出来,因为主题的位置相对于其邻近成分并未改变。这点可由(2)与(1a’)的比较看出, 其中(2)为(1)的所有句子的深层结构(D-structure)。而(1a’)为(1a)的表面结构(S-structure)。

因为主题可能不止一个,在有多个主题的情形下就会形成主题堆积(topic-stacking)。

另一方面, 句子主题则是主题经由主题提升律加接到较高层子句的CP。若(1c)的深层结构中两个子句主题再加以提升,则产生(1e),其表面结构则如(12e’),见下。因主题提升并非必用的规律, 当它运用于(1c)深层结构的子句主题时,就造成(1d),其表面结构则为(1d’),见下。

3.主题提升律之论证

我们可举出下列五点支持主题提升律。首先, 梅(1987 )认为(3a)经主题化衍伸为(3b),进而再经“主题提升”得到(3c)。

(3) a.看起来小张会赢。 b. 看起来小张会赢。 c. 小张

主语 主题提升的主题看起来会赢。

梅的论证大致如下。因为我们有独立的理由假定汉语也区分有时制(tensed)与无时制(untensed)句子,〔1〕(3a )的包孕句出现情态助动词及动词,〔2〕自当视为有时制的子句。 然而此有时制子句的主语(即“小张”)却可外移,违反了Chomsky 所提有时制句子的限制(the tensed sentence condition;TSC)。〔3〕因此他认为此子句之主语先移至主题位置,才能再向外提升。

其次,汉语里“虽然”“因为”“如果”等为子句连接词,可出现于子句的句首或在一头或数个主题之后,如(4)所示。〔4〕

(4)a.虽然他已经买了那本书…。 e.他那本书虽然已经买了…。

b.他虽然已经买了那本书…。f.虽然那本书他已经买了…。

c.虽然他那本书已经买了…。g.那本书虽然他已经买了…。

d.他虽然那本书已经买了…。h.那本书他虽然已经买了…。

由(4)各句与(1)对应的句子比较,可以看出两边正好平行,若依黄(1982)假设“虽然”“如果”“因为”等子句连接词的基底位置是在补语连词(complementizer)的位置,主题提升律显然也可运用于这些带有子句连接词的句子。〔5 〕另一个证据则与不同等级的主题之语意领域有关。简单地说,汉语多主题结构中,大主题出现于子句或句子之首,其语意领域大于次主题;次主题则是在同一子句或句子内紧接于大主题之后,其语意领域又大于参主题,诸如此类。〔6〕(5 )(6)(7)充分显示此原则之效应。

(5)a.这位小姐身材很美。(6)a.他们家老四最聪明。

b.*身材这位小姐很美。〔7〕b.*老四他们家最聪明。

(7)a.一年里八月最热。

b.*八月一年里最热。

将C-统治(C-command )的概念与我们为多主题句建立的结构结合为(8),可以解释上述之限制。

(8)一个主题之语意领域大于它所C-统治之任一主题。

接着我们将讨论量词组主题的诠释。李(1983)解释( 9a )和(10a)中“每天”和“不少人”两个量词组的范域有所不同, 原因在于其是否为主题,这个说法颇为可信。下面(9a)和(10a )分别代表(9a)和(10a)之结构。

(9)a.每天不少人上教堂。(10)a.不少人每天上教堂。

(9b)和(10b)若改用我们的表达方式则为(9c)和(10c),见下。而根据(9c)和(10c)的结构,此二量词组范域之关系可简述为(11)。

(11)一句内之两个量词组,C-统治者之范域大于被C-统治者。

因为句子主题与评论子句(comment clause )内其他的量词组有C-统治的关系,我们所建立的结构用来描述这个限制是轻而易举的, 此分析的另一项优点是它符合一般用C-统治的关系来说明范域的关系。

最后,李(1983)也提到与(9a)(10a)相关的一种变式, 如(12a)(13a)带存在动词“有”。

(12) a.每天有不少人上教堂。 (13) a.有不少人每天上教堂。

尽管我们基本上同意李的诠释和说明,然而必须指出(13b)〔8〕十分矛盾,因为李(1972)认为存在“有”是动词,但(13b )中“有”却和名词组(“不少人”)组合成主题,如此违反了我们对主题的了解。若我们采纳曹与郑(1993)的分析,即可避免如此矛盾。曹与郑(1993)提出许多论点说明(13a)的“有”应视为提升动词, 如此一来,(13a)可表示如下:

换言之,(13c)的“有”为主要动词, 而“不少人”和“每天”则为子句主题,是经由主题化形成而非提升。〔9〕在这种分析中, “不少人”为大主题,C-统治“每天”,如此才能充分解释前者范域何以大于后者。

“有”作为提升动词的分析同样适用于(12a), 句中“每天”可视为提升的句子主题,而“不少人”则为子句主题,如(12c)所示。

采用(12c)和(13c)的结构,(11)对范域的诠释可充分解释“每天”和“不少人”的相对范域,同时也不致产生矛盾。

4.提升动词的种类

提升动词依其语意句法的特性,可分成四类,即时态动词、认知情态动词、难易动词(tough verbs)及频率动词。接下来将分类讨论,因篇幅所限,每类只能举一个例子作较详细的说明。

4.1时态动词

汉语时态动词包括“有”“没有”“还没(有)”“轮到”“开始”“停止”等。因这些动词在语意上与特定时态相关,故称之为时态动词。下面我们将以“有”代表此类动词,并详加讨论。

汉语“有”的三个重要用法,分别以(14)至(16)为例。

(14)家里有客人 (15)我有三块钱。 (16)有人来了。

(14)一般称之为存在用法,(15)为领属用法。因句中除了“有”以外,没有其他动词,故此二类的分析不成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我们的重点摆在(16)句,在我们所知的方言中,皆可见到此种“有”之用法。其主要特征为“有”之后必须接不定名词组, 这点可由(16)与下面(17 )的比较获得证明,

(17 )的“有”接着有定(definite)名词组,故而不合法。

(17)*有那个人来了。

由于“有”常与不定名词组一起出现,故有时被误认为不定标志或定词(determiner)。我们可提出三个证据来反驳这样的分析。

首先,“有”若为定词,则带“有”字名词组出现的位置应和其他不定名词组相同,然而下面(18b)和(19b)中“有”字名词组在宾语及附加语的位置造成不合法,若改为有定名词组则合法,如(18a )和(19a)。

(18)a.我不喜欢那个人。(19)a.他被那个人打了。

b.*我不喜欢有个人。 b.*他被有个人打了。

其次,汉语正反问句通常是判断动词的一个重要条件,(20)句中“有”也出现于正反问句。

(20)有没有人来过?

另一方面,定指标记“这”却不出现于正反问句,如(21)句。

(21)*这不这个人来过?

最后,“只”或“还”等副词用来修饰动词,也可修饰“有”,却不可修饰“这”。比较(22)和(23)的a、b、c句。

(22)a.他只相信你。 (23)a.他还想睡。

b.只有一个人来了。b.还有一个人想睡。

c.*只这个人来了。 c.*还这个人想睡。

由这些证据可以推断“有”是动词,而非定词。

若“有”为动词,则它与后面不定名词组之关系为何?我们的分析是将“有”视为提升动词,以子句为其次类划分的论元,如(24a )所示。另一种分析是把不定名词组后面的动词组视为名词后修饰语,并形成大名词组,即(24b)所示。

(24)a.有〔人来了〕s b.有〔人〔来了〕s〕np

根据黄(1987),把第一种分析称为“子句分析”,而后者则称之为“(纯)名词组分析”。

黄(1987)提出下列论证反驳名词组分析。第一,汉语名词组严格遵守中心语在后(headfinal)的原则。比较(25)的a、b句。

(25)a.他被一个〔很客气的〕人骗了。 b.*他被一个〔很客气〕骗了。

因为被动句里“被”只能接名词组,而非子句,因此(25b )必须分析为名词后修饰语,此种结构则违反前述中心语在后的原则,如此可解释(25b)之不合法。依此类推,(24)的“有”字句若分析为名词组,势必成为主要语在后,因此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汉语的名前修饰语通常在语意上是限制性的,而名后修饰语是描述性的。假如我们采用名词组的分析,如此〔来了〕s 变成描述性;然而〔来了〕s既为关系子句,语意上当为限制性,如此一来, 两者起了冲突。因此若采取我们的分析,就可避免类似的问题。〔10〕

尽管我们同意黄把这种“有”视为动词,后面的子句为其次类划分的论元(参看26a)。然而我们不赞成他把(26b)中提升的“前面”分析为主语。

(26)a.有〔人前面来了〕sb.前面有〔人来了〕事实上,“前面”应为主题。我们有三个证据来支持这个分析。

第一个证据是基于句型的一致性。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一般提升动词所提升只限于主语,因此我们认为“有”的情形也是一样。我们马上就会看到实例。

第二点,(27)所显示的是,可提升的成分不只一个,这个事实不符合提升为主语的分析。

(27)a.有〔谁此时此地敢替你说话〕? b.此时此地〔有谁敢替你说话〕?

第三点,除了名词组外,(28)的介词组也可提升。

(28)a.有〔三个人在那个时候从前院跳了进来〕

b.在那个时候从前院有〔三个人跳了进来〕

就我们的了解,主语是名词组,因此(28)句所提升的位置与其说是主语,不如说是主题。

此外,提升为主题的分析可以解释“有”后面的不定名词组从未提升。正如前面研究指出(Chafe 1976;Li & Thompson 1976,1981; 曹1979,1990),主题为有定,因此不定名词组无从提升。

4.2认知情态动词

第二类提升动词是所谓的认知情态动词,包括“可能”“应该”“幸亏”“好在”“可惜”“会”(表示对未来的预测),分裂句的“是”“好像”“看起来”。我在其他处已深入讨论“是”、“可能”、“应该”和“会”(曹,1990),故不再赘述。此处重点摆在“幸亏”,此词向来被误为副词。

先看以下带“幸亏”的句子。

(29)a.幸亏〔去年他没有娶阿花〕。

b.幸亏〔他去年没有娶阿花〕。

c.幸亏〔阿花他去年没有娶〕。

d.幸亏〔他去年阿花没有娶〕。

e.幸亏〔他阿花去年没有娶〕。

f.他幸亏〔去年没有娶阿花〕。

g.去年幸亏〔他没有娶阿花〕。

h.阿花幸亏〔他去年没有娶〕。

i.阿花幸亏〔去年他没有娶〕。

j.他去年幸亏〔没有娶阿花〕。

k.他去年幸亏〔阿花没有娶〕。

l.他阿花幸亏〔去年没有娶〕。

m.阿花他幸亏〔去年没有娶〕。

n.去年他幸亏〔没有娶阿花〕。

o.去年他幸亏〔阿花没有娶〕。

p.去年阿花幸亏〔他没有娶〕。

q.阿花去年幸亏〔他没有娶〕。

r.他去年阿花幸亏〔没有娶〕。

s.他阿花去年幸亏〔没有娶〕。

t.去年他阿花幸亏〔没有娶〕。

u.去年阿花他幸亏〔没有娶〕。

v.阿花他去年幸亏〔没有娶〕。

w.阿花去年他幸亏〔没有娶〕。

“幸亏”和“好在”传统上分析为副词,有其语意上的理由,即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而“幸亏”和“好在”语意空洞,所以较像副词。虽然这个证据薄弱,不可否认就语意而言,情态动词可如此分析。以英语为例,多数词类皆在构词上标示,可能性的表达可用动词(如possible)、副词(如possibly,maybe)及助动词(如may),如(30)。

(30)a.Maybe,he will join us later on .

b.It is possible that he will join us later on .

c.He may join us later on .

句法上则全然不同。我们深信“幸亏”和“好在”是情态动词,有下列三个理由。首先,从语意或句法来说,“幸亏”应分析为动词,其次类划分为子句。语意上,“幸亏”表示说话者对某一事件或命题的观点,反映在句法上,就是(29a)至(29e)“幸亏”出现在句首后接句子。

其次,如果在深层结构中“幸亏”是动词,其次类划分为子句,则我们只要提出两条规律就可解释这23句变式。此两条规律为主题化主题提升,在汉语语法中也有其独立存在之理由。

最后,我们若放弃这个分析,而把“幸亏”视为副词,就很难解释在23个变式中“幸亏”位置的不同,目前无人尝试这项艰难的工作。

在结束情态动词的讨论之前,有三点必须提及。第一点是比较(29)和(1)的“可能”我们会发现(29)的变式较多,原因是(29 )句有三个主题,而(1)只有两个。除此之外, 它们皆为提升动词允许其次类划分的子句中主题提升出来则是相同的,这一点可用“可能”替换(29)中所有的“幸亏”而其结果都是合语法的句子一点得到证明。然而“幸亏”和“可能”有个明显的不同,即“可能”有正反问句,而“幸亏”却没有。这个事实令人产生疑问:既然“幸亏”不能形成正反问句,还能算动词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幸亏”不能形成正反问句是可以在语意上得到说明的,如(31)所述。

(31)一个时态动词次类划分的子句传递说话者对事件或命题的态度是肯定的,则这个情态动词不能形成正反问句。

依此原则,则因为“可能”和“会”表达中立的态度,所以有正反问句,而多数认知类情态词都是传递说话者对事件或命题的肯定态度,因此就没有正反问句,〔11〕这些情态词包括“应该”“幸亏”“可惜”“好像”等。只有这个限制是对的,“幸亏”不能形成正反问句的事实不妨碍我们把“幸亏”分析为动词。

最后应提及“会”的一个独特之处。所有这类的认知情态词中,只有“会”无法将主题由包孕句向外提升。如果包孕句的主语不是同时提升出来的话,比较下面(32)分裂句的“是”及(33)句中对应的“会”字句就很清楚。

(32)a.是〔他下礼拜来台北的〕。

b.他是〔下礼拜来台北的〕。

c.下礼拜是〔他来台北的〕。

d.下礼拜他是〔来台北的〕。

(33)a.*会〔他下礼拜来台北〕。

b.他会〔下礼拜来台北〕。

c.下礼拜会〔他来台北〕。

d.下礼拜他会〔来台北〕。

因为这个限制加上“会”不能出现于句首,“会”的变式就不如其他认知情态动词那么多。〔12〕

4.3难易动词

第三类动词一般文献称之为“难易”动词(tough verbs)。 英语句法学习者都知道这类动词包括tough、difficult、easy、impossible等,与其他动词有所不同。在下面例句中以tough为主要动词。

(34)a.For John to play this sonata on the violin istough .

b.It is tough for John to play this sonata on theviolin .

c.*John is tough to play this sonata on the violin.

d.This sonata is tough for John to play on theviolin.

e.This violin is tough for John to play this sonataon .

汉语对应的动词也有类似的情形。〔13〕下面例句以“容易”为主要动词。

(35)a.〔我用那把钥匙开那扇门〕很容易。

b.我很容易〔用那把钥匙开那扇门〕。

c.用那把钥匙我很容易〔开那扇门〕。

d.我用那把钥匙很容易〔开那扇门〕。

e.我那扇门很容易〔用那把钥匙开〕。

f.那扇门我很容易〔用那把钥匙开〕。

g.我那扇门用那把钥匙很容易〔开〕。

h.我用那把钥匙那扇门很容易〔开〕。

i.那扇门我用那把钥匙很容易〔开〕。

j.那扇门用那把钥匙我很容易〔开〕。

k.用那把钥匙我那扇门很容易〔开〕。

l.用那把钥匙那扇门我很容易〔开〕。

汉语难易动词和英语有三点不同。第一,汉语没有it或there 之类的填补语(expletive),除了时态或情态动词外, 没有动词可以出现在句首的位置。比较(35a)和(36)合法度的不同可以看出, 难易动词也遵循此条通则。

(36) *很容易〔我用那把钥匙开那扇门〕。

第二,英语只允许其中一个名词组提升到主语的位置,汉语却可提升所有主题名词组。附带提及,英语不定式的主语不可提升,如(34)句的John 。

因此传统语法书把这种形容词又称为“非人称形容词(impersonal adjectives)。汉语却有相反的限制, 即在包孕句内其他主题提升之前,主语必须提升,故(35b)和(35c)为合法。可是(37)句因只有工具词组提升而主语没有提升,句子因此不合法。

(37)*用那把钥匙很容易〔我开那扇门〕。

第三,英语里被提升的名词组若原来是介词的宾语,则此介词在变形过程中并未随着移动。介词停留在基底位置,文献称此现象为介词遗留(prepositional stranding)。汉语则必须移动整个介词组。 另外,只有名词组才能成为主语,而主题可为名词组或介词组。这两点观察结合起来显示英语里被提升的是主语,汉语里则是主题。这个发现正好符合近来对语言的分类, 即英语类型语言为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而汉语类型语言则是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 )(Li & Thompson 1976;曹1979,1990)。

4.4频率动词

最后一类提升动词包括“(很)难得”“常”及“老(是)”。称之为频率动词,最明显的理由是,他们都表示某事件出现的频率。“难得”可在句首或句尾,也允许包孕句内所有主题的提升,如(38)所示。

(38)a.很难得〔他用筷子吃炒面〕。

b.〔他用筷子吃炒面〕很难得。

c.他很难得〔用筷子吃炒面〕。

d.他用筷子很难得〔吃炒面〕。

e.用筷子他很难得〔吃炒面〕。

f.他炒面很难得〔用筷子吃〕。

g.炒面他很难得〔用筷子吃〕。

h.他炒面用筷子很难得〔吃〕。

i.他用筷子炒面很难得〔吃〕。

j.炒面他用筷子很难得〔吃〕。

k.炒面用筷子他很难得〔吃〕。

l.用筷子他炒面很难得〔吃〕。

m.用筷子炒面他很难得〔吃〕。

“常”和“老”不能出现在句首或句尾,因此不肯定是否为提升动词。然而除了这两个位置之外,他们的分布和“难得”相同。“常”并且能出现在正反问句。

常不常〔他用筷子吃炒面〕? 他常不常〔用筷子吃炒面〕? 他用筷子常不常〔吃炒面〕?

5.结 语

本文提出证据显示,汉语里主题化和主题提升应有所区别。前者是指一个成分在同一子句内移前成为主题,后者则是子句内主题进一步提升为句子主题,因此前者为IP加接而后者为CP加接。

这两条规律对一类动词发生作用。这类动词都次类划分一个子句补语,并允许此子句内之主题向上提升为句子主题。

这些动词可进一步分为四类。就其语意来说,有1)时态动词、2)认知情态动词、3)难易动词、4)频率动词。句法上,时态动词的补语子句结构限制较多。第3)、4)类则要求包孕句内主语先提升,其他主题才能提升,而认知情态词中除了预测的“会”外,则没有这个限制。

我们也比较这些动词的句法行为,尤其是难易动词与英语的对应动词对比。我们发现英语也允许提升,但其移入点限于主语位置,而汉语则无此限制,允许不同的主题的提升CP加接。因此,英语的主题提升律是一种替换规律,而汉语对应的主题提升律是一条加接律。这点又正好证明英语类型语言是主语显著,而汉语类型语言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注释:

〔1〕有关汉语区别限定与非限定句,参看黄(1982)、 李(1990)、汤(1990)及曹与郑(1993)。

〔2〕虽然梅(1987)并未明说,从他的论证来看, 他显然把“会”视为情态助动词,而且他认为情态助动词加上动词就是有时制子句的充分条件。

〔3〕据Van Riemsdijk and Williams(1986:118)对TSC的定义如下:

有时制句子的条件

没有一条规律可使X和Y在下述结构中发生关连

…X…〔α…Y…〕α…(或〔α…Y…〕α…X…),其中α为有时制子句

〔4〕据曹(1988,1990,1991),大主题排最前头, 紧接着是次主题,其次是参主题,依此类推。主题提升的对象包括主语、宾语或方位词和时间词。

〔5〕曹(1988,1990 )对这条规律及它与各种连接词和联结词的互动有更详细的讨论。

〔6〕有关不同等级主题的定义,参看注〔4〕。

〔7〕(5b)如果解释成为(5a)的同义语,却不合法。 这是因为在这种解释时它违反了正文里所提的语意限制所致。说得清楚一点是因为“身材”是这位“小姐”的一部分,其语意领域小于“小姐”。但若“身材”是一种泛称,表示“就一般身材而言”则此处“身材”并非“小姐”的一部分,在那种情形此句变成合法。

〔8〕李(1983)原来对(13a)的深层结构描述如下:

显然李还需要将“有”提升到主题之前,形成类似(13b)的结构。

〔9〕另一种分析法是将(13a)的“每天”留在名词组原来的位置。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它和“不少人”的C-统治关系维持不变。

〔10〕黄(1987)共提出三个论证,因第三点牵涉“有”的其他用法,与本文关系不大,故略而不提。

〔11〕虽然分裂句里“是”也表示说话者肯定的态度,即具有“强调”作用。然而所强调是紧接“是”之后的词组而非整个命题。因此它可形成正反问句,如下列两句所示。

(i)他是昨天来的。(ii)他是不是昨天来的?

〔12〕目前我们不清楚何以单单“会”有这种限制。曹(1990)推测可能是“会”从“能力”的本义到表认知用法的发展尚未完成的缘故。

〔13〕请注意我们是说“相似”而非相同,接下来会讨论到重要的差别。

标签:;  

汉语升序动词_动词时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