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与优化设计_课程结构论文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论文,优化设计论文,课程论文,结构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览课程改革的历史,课程结构改革一直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人们总希望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学校体育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分,也有必修和选修之别,这种复杂性往往容易造成学校体育课程的混乱和低效。因此,如何科学地将各层次课程加以统整,对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创造性地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生学习具有最大效益的课程模式,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涵义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课程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体育课程选择权利部分下移至教师和学生,这较好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也满足了学生的多种体育需求,体育课堂上师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校本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随意性和“简单化”行为,教师提供的课程多是强制性选修,学生是选而不修,以致于严重偏离了既定的课程目标,其问题症结集中体现在体育课程结构上。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层次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是指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下课程的约束性与灵活性之间平衡度的调控以及各课程模块之间最佳化的组联方式。课程结构越合理越能有助于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群体身心发展之间的有效影响,实现课程效益的最大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标准》要求根据课程目标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和内容标准一般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的应有之义。

二、结构主义与课程结构优化分析

上世纪50~60年代,从泰勒到布卢姆,再到布鲁纳,形成了从目标结构、内容结构到过程结构的相当完整的课程结构思想,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在时间上与之相呼应。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结构主义者一般都把结构看成“现象中各个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大小,也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课程的功能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因此,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所谓优化结构即结构调整,主要指变换或关联的调整。优化也有两个途径:成分自身的改善或上升;使关联具有更好的特性,而后者更为重要。在成分(及其素质)不变时优化关联即可优化结构。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高效益。具体说,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基本要求是:首先,通过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实现普通高中体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高质量的人才;其次,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序列,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设置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联系与协调,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结构体系;再次,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内在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中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思路分析

针对现行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构架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高中体育课程结构。

(一)现行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

1.课程的约束力与课程的灵活度匹配失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择权下放到学校后,校本体育课程模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有“三年三次选项”模式,有“班内一主多选”模式,有“大课、小班、选项”模式,还有“基础+选修”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就是更多地考虑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增加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但是,至于何时开设选修课程,如何设计选修模块课程以及各模块之间如何组合等方面,还欠深入思考,以致于造成课程编制的随意性和课程实施的简单化行为。

2.课程理论的主观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选修课教学打破了原有行政教学班形式,重新组合班级,这样每个教学班的情况比较混杂,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班风的形成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冷漠和不合作时有发生,在分组教学时,由于学生之间的隔阂,而难以有效组织。另外,选修模块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都有限,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受到了限制,这里除现行体育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外,课程结构设置自身的合理性更值得质疑。

3.学生多元的体育兴趣与有限的体育课程模块内容之间的矛盾。高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存在较大差异,过早让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课程将会人为地造成某些“时髦”的球类项目供不应求,而实际上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也是不利的,一味地按照学生兴趣开设选修课程势必造成学生多元兴趣与有限课程模块内容之间的矛盾。

4.体育课程内涵的丰富性与实践操作的简单化行为的错位。体育课程实施的简单化表现为,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把某一模块课程简单地认为就是某一个体育项目的“单一化”训练,课程内涵的丰富性被抹杀,课程的学科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

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体育学科发展情况,又要考虑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时代要求,课程结构的科学设计就是要充分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在三者之间架设起桥梁,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最高效开发,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在新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围绕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等三个维度,强化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性,凸显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按照“面—线—点”结构基本思路设计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构建“普修+亚选修+项目选修”(简称“三修”)三维一体模式。课程结构基本框架和课程模式结构(见下页图1)。

表1 普通高中“三修”体育课程结构基本框架

图1 “三修”模式的结构

1.宏观结构上:必修与选修起点的选定。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迅速、最显著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并且高中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水平逐步由泛化阶段向分化阶段发展,个性特长,兴趣差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学生的自主意识、体育兴趣爱好逐步稳定并趋于集中,因此,如何处理好学生体育的基础性与选择性关系,尤其是选修起始时间的选定至关重要。大部分高中学生有迫切尽快进入选修课程学习的愿望,在高一上期普修后进入模块选修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他们在体育学习基础方面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也存在差异,有必要经过一段教学过程形成统一的课堂常规意识与行为习惯。另外,高一以行政班级进行普修有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便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当然,要保证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注意田径和体操等教学内容对促进人体体能和健美体形的特殊作用。

2.中观结构上:选修频度和选修模块之间的组联及其选择。选择由“亚选修”过渡到项目选修,主要考虑到高中学段仍属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奠基阶段,应该体现“宽基础,厚能力”的特点。如果过早进入单一的项目学习,一段时间后势必造成课堂中师生对某项目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过早过多的专项化练习将会造成学生身体的局部单一发展与不协调发展,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选修模块之间采用学年内模块交叉直线式与学年间项目专题递进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内容与结构的组合有利于实现课程模式系统结构的最优化。

选修切换频度一般以2~3次为佳,这既符合学生兴趣选择不断调整的需要,也符合学生“一主项+两辅项”基础体育能力发展需要。亚选修与项目选修的主要区别在于项目自由度的开放性上,高中体育选修课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学生一次或两次地选择项目上,而要设计出既有利于学生从模块方向平稳过渡到自主选择项目上,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内容的递进性;既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集中和体育锻炼能力的提升,更要让学生在课程习得过程中逐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让学生在一年模块选修基础上从高二下期学生进入“亚选修”是可行的,因为在前阶段扎实的普修与模块选修基础上,让学生再选定1~2项作为高年级专修项目便是水到渠成了,准确的选项和一定的专项技术、技能基础都将为学生专项加速发展提供可能,个性自由、欢呼雀跃的体育课堂将成为每个学生紧张的文化课程学习的“加油站”,一年半内有效的专修课程学习也必将为大学体育选修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体育兴趣的强化与发展不在于动作技能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一定方向上的深度,即某项技能水平越高则其运动兴趣越易得到提高。因为只有当学生在专项技能上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更多地体验到运动魅力,领悟动作的奥妙,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模块到项目的选定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选择空间,充分地激发和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的课堂的行为习惯将会迁移到课外活动。在这种迁移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3.微观结构上: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课程内容既要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功能,同样不能忽视课程内容的迁移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男女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篮球、乒乓球、排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上,他们均对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项目却表现出较小的兴趣:男女生兴趣差异表现在男女生分别对足球和健美操更感兴趣。这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对学生多样的体育兴趣发现和培养不够,尤其是对田径、体操、武术、排球和足球等体能与技巧性较高的项目上更为欠缺,以致多数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对于快节奏、对抗性、韵律轻巧类等项目感兴趣,而且男女生均对游泳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在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上着眼于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为此,亚选修课程包括篮球+健身跑跳投+体育舞蹈、足球+体操+健身跑跳投、排球+体操+健身跑跳投、小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武术+体操+跆拳道、健美操+舞蹈+健身跑跳投等六个模块,项目选修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与乒乓球、武术与跆拳道、健身操与舞蹈等项目选修课程。

(三)“三修”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1.有序性与选择性。从普修到亚选修再到项目选修体现了课程开放的有序性,这种有序的课程设计既是学生逐步选准个人锻炼兴趣方向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体育能力、专项技能与锻炼习惯不断养成的过程。这种课程结构的有序性与学生身心发展与技能习得的有序达到了和谐统一。

2.内容的递进与目标的内敛性。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精选了普修内容;按学生兴趣选择课程模块方向,再进行两次机会的项目选择学习,实现了从面到点再到面的完整过程,主题与主题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环环相扣;前面的学习内容是后续学习内容的铺垫,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自然延伸,学年内容间层层递进,课程结构除在横向上均衡协调外,在纵向上形成了紧密相连的链条,使主题间、单元间具有清晰的逻辑主线,从而保证了课程内容的递进性与目标的内敛性。

选择一种好课程,就是选择一种好的发展平台;选择一种好的课程结构,就是选择一个最优化实现课程理念与目标的通道。让所有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天赋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课程,才是好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即“三维一体三修”式(普修—亚选修—选修)能较好地达成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标签:;  ;  ;  

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与优化设计_课程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