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8)04-0024-03
案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相吻合,与其他教学方式互为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针对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处理,使之能够发挥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
1 案例与教学案例
对于案例的定义,不同的学者都有他们的理解。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也有学者认为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此,我们不难看出,案例是一种对真实情境的客观描述,不带感情色彩,没有侧重或偏颇,它表现的只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情况,而现实是复杂的,包含各种各样的因素,里面有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容,也会有大量与教学无关的因素,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案例和教学还有很大距离,不能简单地对其使用“拿来主义”。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审视案例,显然与原生态的案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作为生物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案例应当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和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案例,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素材,也是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应当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具备一般的生物学特征,或是生物学原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综上所述,案例具有贴近实际,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便于被学生接受的优点。但是案例决不可以简单地被运用于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必须对案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使之符合教学的特点,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2 生物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2.1 科学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互联网、报纸、媒体、书本等等,以前要在图书馆花费大量时间才找得到的资料,现在只要输入关键词轻点鼠标,大量相关信息就会呈现在眼前,获取信息比以往传统的方式快捷而丰富,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尚未经过科学验证的事情万不可当做案例。如姚明是巨人症患者的说法、风靡一时的台湾学者林光常的所谓“健康饮食”观念和“排毒”养生观点、陕西镇坪的华南虎照片事件等等,尽管当时各大媒体、电视台争相报道,社会上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象这一类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事情就不能作为案例用于教学。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可以到权威的杂志如《生物学教学》、《生命世界》;网站如http://www.cbe21.com(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5ewy.com/shengwu(生物世纪)、http://www.kepu.net.cn(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pep.com.cn(人民教育出版社);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走进科学”“百科探秘”等进行查找,切不可被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所谓“发现”、“事实”所迷惑。
2.2 教育性
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而,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到案例的教育功能。因为现实情况是真实的,也是复杂的,呈现出来的案例必然会有良莠不齐的情况发生,而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青春发育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看问题还比较片面,判断能力不强,情绪波动性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当他们眼中出现的负面信息过多时,就会引起学生的一些消极情感,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择对学生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健康向上的事例。如在讲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可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以消极的反面例子居多,这时教师应注意选择一些反映人类已经采取的遏制环境恶化的正面例子,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产生悲观情绪。
2.3 时效性
在案例资源非常丰富,选择的余地很大时,教师要注意跟踪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用于教学,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一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恐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授课时以炭疽为例就比较恰当;而2003年的非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用非典作为案例就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004年以后禽流感在多个国家蔓延,用禽流感作为案例也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好的效果。又如“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一节,以往可用日本的水俣病等典型案例开展教学,但是如果用社会热点问题苏丹红事件、红心鸭蛋事件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4 典型性
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以信手拈来,当做案例在课堂上使用。作为教学案例,应当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具有鲜明的生物学特征;或者与生物学教学的要求相符合,具有针对性,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或者能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果只为吸引眼球引起“轰动”效果而选择案例,其结果只能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教学引入歧途。如讲述消化系统时,有教师以儿童猛转呼啦圈的新闻为案例开展教学,这样的案例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2.5 生活性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因而案例的选择也应具生活性。生活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物学有联系,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生物事例或学生感到有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学新进展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整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使之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就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生物学感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有利于学习。如 “血液”部分的教学,以我校近几年来先后发现的患白血病的学生花倩、吴晓、任星的故事为案例,启发学生开展对血液成分的探究。如果是罗列出一大堆的数字,学生会比较麻木,认为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不会引起太多的共鸣。而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身边的同学身上,就会引起他们格外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生命自觉。再如外来生物入侵,我以近几年在我市蔓延趋势日益严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案例开展教学,对一枝黄花学生有切身感受,生活中经常看到,深有感触,所以更易认识到生物入侵惊人的蔓延速度和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生物教学案例的处理
3.1 去粗存精,突出重点
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和实际的情境,而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里面包含了大量与教学无关的因素,如果是不加任何处理地用于教学,这些无关因素不仅拖延教学时间,而且会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因而教师要将案例中与教学无关的部分剔除,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简化和细化,使之符合教学的要求。如“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一节,在人类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的探索道路上,无数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实验,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在这方面可用的案例有很多,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一一列出,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容易使教学过于分散,偏离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围绕胰岛素的作用这个中心,将素材简化,最终归纳为三个实验:
1.切除狗的胰腺后,狗的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再将切除的胰腺移植到狗的腹部皮下,尿液中的葡萄糖消失。
2.结扎狗的胰管,胰腺细胞多数萎缩,但胰腺内部的胰岛细胞仍正常。此时狗的尿液中不出现葡萄糖。
3.给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健康狗的胰岛细胞提取液,狗的糖尿病症状得到控制。
这三个实验,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可以从中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出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提高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3.2 融情喻理,引起共鸣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关注艾滋病”一节,在讲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时,我选择了我国第一个公开自己病情的在校大学生朱力亚的案例,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性传播这条途径。在之后对待艾滋病人态度的教学中,告诉学生朱力亚被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即被委婉地劝离公寓楼,学校让她提前毕业,向学生展示朱力亚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我手足无措,没有人能帮助我。……不能因为我携带病毒,而让我流浪四方。为什么不多点对年轻人的宽容,保护我在大学校园的自由?”“我想告诉中国的年轻人,中国的性开放已经20年了,该收了,我们也该清醒了。传统还是美好的。”用朱力亚的经历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同时也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后如何正确对待性敲响警钟。再如“生态系统的保护”一节,我向学生讲述中国环保第一名烈士许秀娟的事迹时,播放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意境优美的flash动画,如泣如诉的歌声深深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认同感,进而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3.3 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各有其侧重面,如果将这些零散的案例加以整合处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教学,就能全面反映出教师想要体现的生物原理或规律,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案例的整合,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如“环境污染与保护”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认识环境污染危害性的基础上,列举全球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关于垃圾分类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限制汽车尾气排放,从正反两方面促使学生树立起爱护环境,控制污染,减少浪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
标签:教学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