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无到有的肿瘤防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朱芸[1](2021)在《德高医粹尚新至善 薪火相传砺行致远》文中认为百年前,南湖嘉兴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革命火种由此播撒,扬起了中华儿女新的希望。72年前,新中国在世界的东方昂首屹立,中国肿瘤防治事业迎来春天。自1861年建院以来,天津市肿瘤医院见证了西医在天津的发展步伐,作为横跨三个世纪的医学发展缩影,也亲历了新中国肿瘤?
周燕,孙峰,强福林,王高仁[2](2021)在《坚持党建引领 突出地市防控优势——南通市肿瘤医院及南通市肿瘤防治联盟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为响应毛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作出的"6·26"指示,即"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南通市肿瘤医院于1974年6月开诊,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地市级肿瘤医院。该文简要介绍南通市肿瘤医院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提升肿瘤诊治水平的举措,以及利用区域优势携手发展肿瘤防治联盟、推行肿瘤防治全程管理模式的经验。
魏文强,张思维,李敏娟[3](2021)在《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肿瘤防控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内容,肿瘤防控,登记先行。中国的肿瘤登记,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历经50年代艰难萌芽、70—80年代起步发展、90年代项目维持、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已走过63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肿瘤登记道路,产生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登记成果,在世界肿瘤登记领域彰显了中国影响。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肿瘤登记现状,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陈建国,朱源荣[4](2021)在《党旗引领下的肿瘤防治研究——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50年掠影》文中指出该文简要介绍中国肿瘤防治高发现场之一的江苏启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医疗队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肝癌防治工作所经历的创业与发展的几个侧面;回忆了部分代表性管理者和专家们对启东肝癌防治事业的贡献,介绍了部分代表性研究工作的成就,并就现场肿瘤防治所获得的启示作了回顾,对于今后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展望。
石远凯,孙燕[5](2021)在《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60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1960—2020)》文中研究表明内科肿瘤学是以药物治疗为特征的学科, 不断研发高效、低不良反应的抗肿瘤新药是发展肿瘤内科治疗的前提。临床试验是新药从研发到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决定着药物研发的成败。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开始于1960年, 2008年以来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激励下,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经从仿制向原始创新转变。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越来越多的国产抗肿瘤新药上市, 造福了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文章回顾了1960—2020年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发展历程以及60年间取得的主要成果。深入了解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牢记使命、掌握方向, 取得更大成果。
邱艳[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的颁布,医院人文关怀服务日益重要。血液病患者大多住院时间长,因治疗身体承受呕吐、脱发、出血等各种风险,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治疗期间的问题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者可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服务以改善其现有状况,病友组织是其中之一种有效方式。病友组织的自助互助力量,在患者群体建立支持网络、融入住院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对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层面进行探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的实务困境与提升对策,提炼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经验,总结其可推广的经验。研究发现:第一,病友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运作。分别是育种阶段、萌芽阶段、小苗阶段、小树阶段。病友会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以实现病友会自我管理和发展。病友会育种阶段,发现需求;萌芽阶段,挖掘病友骨干形成小团体;萌芽阶段,创造病友会内部认同,培养核心团队,成立专项小组,并明确团队职责分工;小苗阶段。组建管理小组,病友会成员员超过30人,形成运作机制;小树阶段,完善运作机制,拓展病友组织资源,具有造血功能。第二,病友会服务内容设计方面,结合血液病患者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优劣、需求分析结果以及促进病友会发展的工作任务设计服务内容。第三,针对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患者的参与度不高、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活动积极性不高和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等不足问题,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王卫东,王新正[7](2020)在《医防融合 “老点”新姿——阳城县肿瘤医院实施医防融合工作》文中指出在山西省阳城县肿瘤高发地区通过以家庭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国家肿瘤筛查项目为载体,重视居民生活条件和行为危险因素在癌症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将"医"和"防"有效衔接,促使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转变。这种"以医促防,医防融合"的农村肿瘤高发地区防治工作新模式,是降低当地居民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华召来,朱进华,戴春,周琴,施爱武,冯祥,宋统球,周金意,魏文强[8](2020)在《二级医院为依托的癌症早诊早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扬中市是国家首批8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示范点之一,自2006年正式开展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工程。该文探讨扬中市以二级医院扬中市人民医院为依托,开展早诊早治项目,探索防治一体化模式及其对二级医院自身的影响。认为二级医院实施早诊早治项目,防治有机结合,促进了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该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周翔[9](2020)在《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如叶枯唑,噻菌铜已使用多年,随之而来的毒性问题和频繁的抗药性问题,迫切需要一批新颖的、高效的杀菌剂进行替代。在寻找新靶标的过程中,细胞分裂蛋白FtsZ,作为真核生物微管蛋白的同源类似物,同为GTP酶家族的一员,在细菌的二分裂进程中极为重要。因此,近年在医药领域中,探索并发展了许多以FtsZ为靶标的杀菌剂,其能够通过干扰FtsZ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细菌二分裂的目的。因此,以FtsZ为靶标的杀菌剂的研发也显现出了强有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结构设计及修饰、计算机辅助验证,初步确定化合物设计的可行性,随后通过化合物的合成,活性测试,靶向性验证等一系列验证方法,首次合成了一类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抑制剂。同时,建立了基于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为作用靶标的药物筛选平台,通过离体的杀菌活性测试、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以及离体的酶活性筛选,综合评价化合物的靶向性,为寻找具有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先导结构提供技术支撑。现将本论文工作总结如下:(1)设计、合成了3个系列共75个化合物。其中Ⅰ系列22个,Ⅱ系列29个化合物,Ⅲ系列24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都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结构确证。(2)通过FtsZ蛋白的表达,纯化,酶活性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酶活性条件为:50 mM HEPES-KOH,50 mM KCl,1mM EDTA,pH=8.0,6μM FtsZ,1.25mM GTP,2.5 mM MgCl2,为后续化合物的酶活性筛选实验提供技术支撑。(3)首先通过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其中的化合物Ⅲ7对水稻黄单胞菌具有最好的杀菌活性(EC50=0.99 mg/L)。进一步通过植物活体实验,发现化合物Ⅲ7在200 mg/L条件下无明显的植物细胞毒性,且对水稻黄单胞菌的活体治疗活性为62%,高于对照药噻菌铜41.8%。随后通过GTPase活性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对水稻FtsZ蛋白的酶活性的IC50=171μM,高于对照药小檗碱IC50=189μM。通过药物作用,发现化合物Ⅲ7会干扰蛋白的正常组装。另外通过药物与FtsZ的相互作用,也发现化合物与FtsZ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在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和圆二色谱研究发现,化合物可能与蛋白的ASN34、GLN193和GLN197残基发生作用。最后通过细菌的形态学表明,该类化合物能引起细菌产生丝化现象。因此,初步表明该化合物可能为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抑制剂。(4)尽管Ⅰ系列化合物和Ⅱ系列化合物对细菌的抑菌活性一般,但在进一步测试抗癌活性时,发现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和微管蛋白聚集实验可以看出,是潜在的微管蛋白稳定剂。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发现,Ⅰ23与微管蛋白的SER374残基发生氢键作用,Ⅱ20与微管蛋白的ARG369残基发生氢键作用,两类化合物的作用位点均位于紫杉醇作用的M区。最后通过微管蛋白的聚集实验进一步表明,化合物能稳定微管蛋白,促进微管的组装。(5)初步建立了基于杀菌活性、形态学和酶活性实验的FtsZ抑制剂筛选平台,初步发现,血根碱、小檗碱也是潜在的水稻黄单胞菌的FtsZ抑制剂。与此同时,筛选到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是潜在的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抑制剂,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发现,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可能与FtsZ蛋白的ARG205和ASP38残基发生作用。最后进行活体实验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中等的杀菌活性,其在200 mg/L浓度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活性为47.9%,高于噻菌铜(32.2%)。
谢双华[10](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二、从无到有的肿瘤防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无到有的肿瘤防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德高医粹尚新至善 薪火相传砺行致远(论文提纲范文)
1 溯源 一百六十年历史积淀 |
2 开创 新中国第一个肿瘤科 |
3 引领 向世界传递学科之声 |
4 担当 启航砥砺奋进新征程 |
(2)坚持党建引领 突出地市防控优势——南通市肿瘤医院及南通市肿瘤防治联盟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响应党的号召,创办地市肿瘤专科医院 |
1.1 筹建选址,面向农村 |
1.2 了解癌情,选准方向 |
1.3 规划长远,逐步壮大 |
1.4 专科设置,辐射苏北 |
1.5 建立支部,统筹协调 |
2 立足百姓需求,提升地区肿瘤诊治服务水平 |
2.1 不忘初心,推进南通地区农村肿瘤普查普治 |
2.2 牢记使命,提升南通地区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
2.3 教学相长,培养南通地区肿瘤专业人才 |
2.4 开拓进取,引领南通地区肿瘤相关科研工作 |
2.5 因地制宜,配制肿瘤相关特色药物制剂 |
2.6 与时俱进,开展肿瘤相关药物临床试验 |
3 发挥区域联盟优势,携手发展肿瘤防控事业 |
3.1“开启—引领”,行进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
3.2“承续—扩展”,成立南通市肿瘤防治联盟 |
3.3“互动—帮扶”,对口支援多措并举促发展 |
3.4“合作—共赢”,肿瘤防治联盟专家团队成果显着 |
3.5“展望—思考”,做精、做强提升智慧医疗能力 |
4 总结 |
(3)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肿瘤登记萌芽建立期(1957—1972年) |
2 中国肿瘤登记起步发展期(1973—1986年) |
3 中国肿瘤登记项目维持期(1986—2001年) |
4 中国肿瘤登记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 |
4 展望 |
(4)党旗引领下的肿瘤防治研究——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50年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支队伍的形成 |
1.1 领导重视,建立领导小组 |
1.2 保障供给,支持现场研究 |
1.3 白手起家,开展分类研究 |
1.4 培养人才,提高业务素质 |
1.5 党旗引领,坚持协作研究 |
2 一批专家的记忆 |
2.1 上海市赴启东肿瘤科研医疗队(简称“上海医疗队”) |
2.2 江苏省赴启东科研医疗队(简称“江苏医疗队”) |
2.3 人物素描 |
2.3.1“防办主任” |
2.3.2“肿瘤局长” |
2.3.3“厅长” |
2.3.4“院士” |
2.3.5“院长” |
2.3.6“所长” |
2.3.7“一级教授” |
2.3.8“老师” |
2.3.9“汤姆” |
3 一串数字的激励 |
3.1 103万人的死亡回顾调查 |
3.2 200多万人次的AFP检测 |
3.3 100对肝癌病例对照研究 |
3.4“7703”———一个细胞株的永生 |
3.5 16例肝癌———p53热点基因的发现 |
3.6 8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队列 |
3.7 从超过99%到不足1% |
3.8 55%以上的肝癌标化死亡率的下降幅度 |
4 一个时代的启示 |
4.1“民兵”与“正规军” |
4.2 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 |
4.3 主要病因与次要病因 |
4.4 综合预防与精准预防 |
4.5 独立自主与广泛协作 |
4.6 生存模式与发展瓶颈 |
(6)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鼓励医院开展人文关怀服务 |
2、病友组织的发展困境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健康领域互助组织的类型与模式 |
2、病友组织的影响与效果 |
3、病友组织的困境 |
4、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患者和病友组织 |
5、研究评述 |
(四)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与目标 |
2、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1、研究方式及其子类型 |
2、资料收集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1、社会支持的起源与发展 |
2、社会支持的概念 |
3、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假定 |
4、社会支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二)自组织理论 |
1、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历史 |
2、自组织理论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
3、自组织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三、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运作的过程 |
(一)育种阶段:发现需求 |
1、界定问题 |
2、社会支持网络评估 |
3、需求分析 |
(二)萌芽阶段:挖掘血液科能人形成专项小组 |
1、建立信任关系,挖掘核心骨干 |
2、开展主题活动,建立团体认同感 |
3、成立专项小组,初显组织形态 |
(三)小苗阶段:组建病友会管理小组 |
1、优化专项小组职责,成立管理小组 |
2、开通线上网络群组,高效管理病友会 |
3、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强成员凝聚力 |
(四)小树阶段:正式成立病友会 |
1、拓展病友会资源 |
2、建立规范,形成服务模式 |
3、制定长效机制 |
四、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与不足 |
(一)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 |
1、“Y俱乐部”的建立有效提升者的能力 |
2、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满足患者需求 |
3、“Y俱乐部”服务的开展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
4、社会工作的介入实现“Y俱乐部”自我管理 |
(二)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存在的不足 |
1、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 |
2、患者的参与度不高 |
3、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 |
4、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 |
5、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 |
五、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成效的对策 |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 |
1、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运用能力 |
2、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医学知识能力 |
(二)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 |
1、提高病友组织活跃度 |
2、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 |
(三)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
1、整合正式支持资源 |
2、链接非正式支持资源 |
(四)提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的程度 |
1、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动力 |
2、建立医护人员排班制度 |
(五)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
1、注重培养组织能人领导力 |
2、建立病友组织的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 |
3、建立病友组织管理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附件 |
(7)医防融合 “老点”新姿——阳城县肿瘤医院实施医防融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医防融合”工作基础 |
2“医防融合”工作实践 |
3“医防融合”工作思考 |
(8)二级医院为依托的癌症早诊早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开展主要方法及内容 |
1.1 完善组织机构 |
1.2 筛查服务对象 |
1.3 项目主要内容及流程 |
2 项目结果及成效 |
2.1 上消化道癌发病呈现下降趋势 |
2.2 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 |
2.3 筛查发现的早期上消化道癌生存情况好于一般人群 |
2.4 肿瘤相关科室均得到了有效发展 |
2.5 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善 |
3 经验推广和技术辐射 |
3.1 多次获得国家、省级表彰 |
3.2 媒体广泛报道 |
3.3 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
3.4 项目拓展延伸 |
4 工作展望 |
4.1 完善恶性肿瘤三级防治网络 |
4.2 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恶性肿瘤综合防治 |
4.3 扩大早诊早治覆盖面 |
4.4 加强政策倾斜,更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
4.5 重视癌症综合防治中的早期预防及控制 |
4.6 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和体制建设 |
(9)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列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的发展简史 |
1.2 植物细菌性病害及研究现状 |
1.3 靶标研究的重要性 |
1.4 FtsZ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1.4.1 FtsZ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1.4.2 FtsZ的特点 |
1.4.3 作用于FtsZ蛋白的医药类小分子抑制剂 |
1.4.4 作用于微管蛋白的农药类小分子抑制剂 |
1.4.5 FtsZ蛋白与tubulin及其抑制剂的异同点 |
1.5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简要 |
1.5.1 同源模建(Homology modeling) |
1.5.2 分子对接 |
1.6 本论文的立题思路与目的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方案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同源模建与分子对接 |
2.1 FtsZ蛋白的同源模建 |
2.2 FtsZ蛋白与小分子的分子对接 |
2.2.1 受体预处理及原型分子生成 |
2.2.2 小分子配体的来源及准备 |
2.2.3 参数设置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有机合成实验部分 |
3.1.2 生化实验部分 |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2.1 Ⅰ系列N'-肉桂酰取代的肉桂酸酰肼衍生物的合成 |
3.2.2 Ⅱ系列(Z)-5-苯乙烯基罗丹宁-N-苯基乙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
3.2.3 Ⅲ系列含(E)N’-肉桂酰基-3-(吡啶-3-基)丙烯酰肼结构的吡啶盐衍生物的合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靶向FtsZ蛋白的目标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克隆、表达和纯化 |
4.2.1 ftsZ基因的载体构建 |
4.2.2 重组质粒的转化 |
4.2.3 XooFtsZ蛋白的小试表达 |
4.2.4 表达菌的扩大培养 |
4.2.5 XooFtsZ蛋白的纯化 |
4.2.6 XooFtsZ蛋白的浓度测定 |
4.3 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 GTPase活性实验条件筛选 |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2 FtsZ蛋白的酶活性实验条件筛选 |
4.4 水稻黄单胞菌FtsZ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实验 |
4.4.1 实验原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
4.4.2 实验方法 |
4.5 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自组装实验 |
4.6 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二级结构变化 |
4.7 水稻黄单胞菌的形态学观察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5.1 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方法 |
5.2 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 |
5.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
5.4 抗水稻黄单胞菌的活体实验方法 |
5.5 植物毒性测试 |
5.6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5.6.1 Ⅰ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5.6.2 Ⅱ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5.6.3 Ⅲ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5.7 Ⅲ系列抗水稻黄单胞菌的活体活性 |
5.7.1 200 mg/L浓度下Ⅲ_7和Ⅲ_8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治疗活性 |
5.7.2 200 mg/L浓度下Ⅲ_7和Ⅲ_8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保护活性 |
5.8 Ⅲ系列的植物毒性测试 |
5.9 Ⅲ系列的细胞毒性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目标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
6.1 Ⅲ系列化合物靶向FtsZ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化合物的GTPase活性实验 |
6.1.3 化合物对FtsZ的组装影响 |
6.1.4 化合物与XooFtsZ的解离常数的测定 |
6.1.5 化合物与FtsZ的圆二色谱研究 |
6.1.6 化合物与分子对接实验 |
6.1.7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6.1.8 化合物Ⅲ_7对XooFtsZ表达的影响 |
6.1.9 化合物Ⅲ_7对XooftsZ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1.10 Ⅲ系列化合物链长对蛋白的潜在影响 |
6.2 Ⅰ系列和Ⅱ系列化合物靶向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
6.2.1 Ⅰ系列化合物靶向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
6.2.2 Ⅱ系列化合物靶向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天然产物的FtsZ抑制剂的筛选平台的建立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2 实验结果 |
7.2.1 抗水稻黄单胞菌的活性测试 |
7.2.2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7.2.3 化合物对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 GTPase活性初筛 |
7.2.4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筛选 |
7.2.5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形态学观察 |
7.2.6 化合物与XooFtsZ的分子对接模型 |
7.2.7 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的时间-杀菌曲线 |
7.2.8 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实验 |
7.2.9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果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10)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标 |
技术路线图 |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
2.4. 质量控制 |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
2.5. 质量控制 |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从无到有的肿瘤防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德高医粹尚新至善 薪火相传砺行致远[N]. 朱芸. 健康报, 2021
- [2]坚持党建引领 突出地市防控优势——南通市肿瘤医院及南通市肿瘤防治联盟的发展历程[J]. 周燕,孙峰,强福林,王高仁. 中国肿瘤, 2021(12)
- [3]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J]. 魏文强,张思维,李敏娟. 中国肿瘤, 2021(09)
- [4]党旗引领下的肿瘤防治研究——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50年掠影[J]. 陈建国,朱源荣. 中国肿瘤, 2021(08)
- [5]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60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1960—2020)[J]. 石远凯,孙燕.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6)
- [6]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D]. 邱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医防融合 “老点”新姿——阳城县肿瘤医院实施医防融合工作[J]. 王卫东,王新正. 中国肿瘤, 2020(11)
- [8]二级医院为依托的癌症早诊早治模式研究[J]. 华召来,朱进华,戴春,周琴,施爱武,冯祥,宋统球,周金意,魏文强. 中国肿瘤, 2020(11)
- [9]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周翔. 贵州大学, 2020(01)
- [10]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谢双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