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张惠志[1]2003年在《试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文中提出古典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应试大旗的指挥下,只重试题不重人的教学,使原本情韵飞扬的诗歌也变得干枯无味。这决非简单的教学技巧技法的问题,也决非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人格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关注人本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树立起人格教育的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古典诗歌,在人格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是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离开了人的培养,单纯追求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导致古诗教学的干瘪无趣。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综合教育功能,不仅授人以知,还应教人以德,对学生进行智力人格、伦理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全面人格教育,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古诗教学不仅注重运用篇篇精美的诗作来学习语言,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认识社会、体验人生。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还应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道德是人格的核心因素,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道德,吸收具有永久人性光辉的传统美德,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缺乏人情,是造成现代学生审美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内容,发挥古诗的美育功能。 古典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格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艺术。 J\硕士草位论父 \W WS”匹R’S刀压m而这种渗透是通过诗歌意义的解读、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传达的。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以身作则,在育人的同时先律己.

黄丹妹, 李翊赫, 王立增[2]2009年在《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07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

石春艳[3]2014年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中提出语文是具有人文品格的典型学科,良好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古典诗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沉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不绝。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古典诗歌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即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实现语文情感教育功能。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典诗歌素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是实施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源远流长,然而,我国对情感教学进行系统化研究,则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随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和逐步成熟,以及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展开,情感教学开始引起教育学者的关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学者在改革精神的鼓舞下,大胆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逐步确立了教学改革方向及新的教学方法,即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1990年10月,全国第一届“愉快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至此,情感教学理论初步建立并开始进行系统化研究,情感教学实践课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深化。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学习古典诗歌的意义及国内外有关情感教育研究现状。第二章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主要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功能以及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第叁章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情感教学的题中之义——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升华——审美情感的陶冶两方面讨论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措施。分别从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情感素养两个角度探讨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措施。第五章结语。

李晓莲, 王霄蛟, 王颖, 王立增[4]2008年在《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文中研究表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①.题目//作者//发表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为了便于检索,特列简明目录如下:

吕辛福[5]2017年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研究,本文以接受理论视角下的人格接受史研究为主要思路,以魏晋时期主要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通过对主要文人作品中高士人格形象、高士人格内涵的分析,在深入剖析个案的基础上,指出魏晋文人在理想人格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并在人格发展的纵向梳理过程中分析其中蕴涵的新变特征。本文除绪论、余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梳理学界有关魏晋理想人格的研究情况,重点围绕已有的研究思路展开分析。学界主要从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研究魏晋理想人格,文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结合作家作品、历史背景,采取了精神史、心态史、人格心理学、民族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哲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是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宗儒还是宗道的方面进行分析。二是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以魏晋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依据时间顺序,纵向以高士人格形象的变化、高士人格内涵的变化作为主要线索,结合横向上对主要文人社会交往关系、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选取典型个案,勾勒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演进轨迹,分析其中的新变特征,加深对作家主体和作品精神的理解。第一章主要论述建安时期曹丕对高士人物的接受与贡献。在对待文人关系上,从曹操的"得而用之"到曹丕的"得而友之",虽是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曹丕对文人人格的尊重。在理想人格方面,曹丕彰显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品行,代表高士人格的"箕山之志"与"栾布之节"因曹丕的推崇而广为人知,曹丕在准确概括提炼高士人格内涵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曹植在高士人物商山四皓接受中的作用。在历史上四皓人格形象的确立阶段,曹植《商山四皓赞》对于四皓接受主题的改变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后世的接受基础。后世对四皓的接受最终落脚在"商山四皓",而不是"南山四皓"、"楚山四皓"、"高车山四皓",这与曹植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第叁章是本论文重点之一,分析正始时期的文人理想人格。结合对阮籍作品中高士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述阮籍在魏晋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作用。阮籍作品中塑造了新的人格形象,承载了新的人格理想。首先从阮瑀生平经历、对高士人物的看法、人格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剖析阮瑀对阮籍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阮籍笔下新高士人格形象"大人先生"的人格主张及意义。第四章也是本论文重点,主要分析嵇康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于阮籍,嵇康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创作《高士传》,为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巢父、许由等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嵇康"欲友其人于千古"的写作目的。文中着重分析了 "友情"和"知音"内涵如何通过嵇康的叙述呈现出来,同时结合横向上对嵇康与友人交往关系的分析,深化对嵇康人格内涵的理解。另外通过比较嵇康《高士传》与皇甫谧《高士传》创作目的的差异,指出嵇康为高士作传的目的在于"立心"而非"存史"。第五章是对西晋文人人格特征的综合分析。不同于正始时期文人的个性张扬,西晋文人人格体现出更多的群体性特征,本章所勾勒的西晋文人人格具有世俗、重情、自适的典型特征,论述中凸显了向秀哲学主张对西晋文人人格带来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西晋文人对主要高士人物接受态度的变化,最后对左思人格进行了单独分析,左思诗文中的独立批判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六章主要论述东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新变特征。主要从思想领域、文艺领域以及文人社会关系交往的角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选取的代表文人是孙绰、王羲之和陶渊明。孙绰身上体现出东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士人人格内涵的变化;针对王羲之,结合对其帖书内容中有关高士人物的分析,指出王羲之为人方面不曾被人重视的高远志趣,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其人格精神在艺术领域中的自然体现;对于陶渊明,他对理想人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从劳动关系中发现了以往文人不曾注意到的人际关系的新内涵,他对高士人物的选择性接受,也体现出他独特的欣赏标准和价值主张。余论部分主要回顾整理了学界有关接受史研究的发展演变情况,这是本论文写作思路的宏观理论背景。主要涉及接受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哪些代表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如何做出改进研究等。

李志红[6]2008年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都是作者情感与智慧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古典诗歌是我们祖先智慧和才华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负载着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着重探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立足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及情感教育的现状,阐述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分析了古典诗歌的特点和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失误,指出情感教育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的责任,是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的功能。其次,深入挖掘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弘扬善的品格的角度来谈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追求真的精神的角度来谈理智情感的培养,从感受美的角度来谈审美情感的培养。接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的师德师风,能建立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素养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素养。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情感教育理论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缺陷,结合实际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希望对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所启示或借鉴。

李琼荣[7]2017年在《《诗经·卫风·氓》的文本解读研究》文中提出本选题主要针对《氓》纷繁无序的文本解读研究现状而选定。《氓》是《诗经》选篇中收录最早、现在还保留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入选篇目,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列为精读和背诵的篇目之一,可见其经典性。迄今为止,对其的相关研究,角度纷杂、成果颇丰,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在如此复杂且不平衡的研究成果下,又基于学情的考虑,教师应如何取舍、整合和补充,又该做如何的教学处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故此,本文从文本的多元解读、与其他作品比较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解读叁个方面,对《氓》的文本解读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针对教学现状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让本文所梳理的研究内容适当进入不同层次的教学,作为教学处理的有益补充。以期为高中教师、学生对《氓》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客观、详尽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起到一点启发和推动作用。

邓晶, 亓晴[8]2012年在《2009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表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09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上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

纪媛媛[9]2012年在《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的古人前赴后继,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座古典诗词的神圣殿堂,徜徉其中,能让人感受到精神的启发、灵魂的浸润,不断获得生命之最本初的感动。然而,古典诗词所代表着的这条文化长流延续至今,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上,诗词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方式和水平都和理想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么,高效的诗词教学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笔者期待从成功的教师身上汲取经验。叶嘉莹是我国当今诗词界的一位大家,不仅在古典诗词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方面成就斐然,更作为一名从事了六十多年诗词教学的优秀教师,赢得天下桃李的尊重和赞誉。她的诗词课堂总是人满为患,听众仿佛中了魔法一样喜爱她的讲课,且从中深受启发。叶嘉莹究竟使了什么魔法,让看似枯燥的诗词教学变得如此有魅力?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叶嘉莹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的细致分析,总结其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宝贵因素,以期对优化当前我国的诗词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交代了本次研究的缘起,考察了相关的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研究的方案;第一章从诗词创作与研究、诗词教学两个方面梳理出叶嘉莹的诗词道路与教学生涯;第二章从教育信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叁个方面,集中分析叶嘉莹隐含其中的诗词教学思想;第叁章观照叶嘉莹的诗词教学实践,主要研究其跌宕生姿的讲演式教学,强调其诗词课堂上真正的师生互动;第四章站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现叶嘉莹诗词教学的当代意义,先思考当代诗词教学的使命和挑战,再谈叶嘉莹对当代诗词教学的启示。

李诗白[10]2017年在《民国杜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诗学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学术史上流泽深远,近代以来,清朝衰亡,民国肇造,社会巨变,学术替嬗,杜诗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新旧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作为杜诗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关捩点,古典杜诗学日渐衰落,现代杜诗学逐步开启,随着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吴芳吉、闻一多、钱锺书等此期诸多着名学者对杜甫及杜诗的深入研究,杜甫研究逐渐成为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股热潮。这一时期的杜甫研究成果丰厚,众多相关文献资料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杜诗学思想。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内容、结语叁大部分,拟从梳理民国杜诗学学术史的角度,展开对此期杜诗学的深入讨论。本论文的导论部分,阐述本论题的选题意义;综述研究现状与研究动态,如有关民国时期杜诗学文献的整理研究、民国时期的杜诗学研究的综述、民国学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研究、杜诗对近现代诗歌发展的影响;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杜诗学”、研究阶段“民国时期”,以及本论题研究的可行性;提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分析本论的价值,创新与不足。正文第一章展开民国时期杜甫与杜诗学研究。简介民国时期的杜诗学发展概况,如民国时期的杜诗学研究发展情况与杜诗学文献的基本概况,对民国时期的杜诗学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介绍,将文献分为此期与杜诗学相关的文献情况和专门的杜诗学文献情况来讨论,深入考察民国学人对杜诗学研究形式的创新、对杜诗学研究范围的开拓,以及民国学人的杜诗选本注本的特点。并从民国学人的杜甫思想研究、杜甫评价研究、杜甫卒年及死因研究、“李杜”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论述民国学人的杜甫研究概况,深入讨论此期学者对杜甫的“诗史”、“诗圣”地位、人格、诗歌作品、诗歌思想性、诗歌艺术性的评价。正文第二章讨论民国学人对杜甫的接受与阐释。分别以民国学人对杜甫思想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阐释两个角度为研究出发点。在对杜甫思想的接受与阐释的研究中,通过考察此期学人对传统杜甫思想的接受与阐释,以及对杜甫爱民与反抗思想的挖掘,紧紧围绕平民诗人杜甫、杜甫的爱民思想和杜甫的反抗精神等话题展开论述分析,深入探究民国学者对杜甫思想的激烈讨论与争议之因。而在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阐释这一问题上,本文以此期学者对杜诗艺术手法、杜诗语言特色、杜诗题材类型、杜诗风格,以及对“诗史”地位的探讨等诸问题为研究视点,系统论述了民国学人对杜甫及其诗歌作品、诗歌思想等的接受与阐释概况。正文第叁章谈论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分别从现代研究方法在民国杜甫研究中的运用、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在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中的表现、传记撰写法在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中的表现叁个主要方面的对民国杜诗学展开考究,并在研究中具体讨论了民国前后,学人对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接受及运用情况,着重对H·A·丹纳的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在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中的表现深入探讨,并对民国前后的传记写作概况特点以及对传记作者的研究态度、写作视角等的思考分析,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民国时期的杜诗学研究中代表性的研究手段。正文第四章主要考察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民国始建,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新思想之流风涌开来,杜诗学研究界正值新旧文化交替之际,传统杜诗学研究方法继续被部分民国学者运用于学术研究实践之中,与此同时,在新的政治思想环境和学术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特别是现代传播方式的直接推动下,新兴诗学思想迅速渗透古典文学研究,并流行于“整理国故”运动之际,此期以梁启超和胡适为代表的卓识之士纷纷把科学方法运用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对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进行创世纪的探索和研究标准的提出,开启了此期杜诗学研究的新风气,别具源远流长之影响作用。正文第五章民国时期杜诗学研究范式的现代建构。分别论述了民国着名学者吴芳吉的杜诗学研究范式、闻一多的杜诗学研究范式,以及陈寅恪的杜甫研究范式和钱锺书的杜甫研究范式的建构。并对诸学者研究杜甫之原由、得失、转变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梳理,进而充分考察和肯定了吴芳吉、闻一多、陈寅恪和钱锺书四位学者所建构的杜诗学研究范式在杜诗学史上的学术史价值与借鉴意义。结语则对民国时期的杜甫及其诗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客观评价与论述,并梳理和总结了这一时期杜诗学的特点,及此期杜诗学在杜诗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提出民国时期的杜诗学研究在理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建树上对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对当代杜甫及杜诗研究的继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 张惠志.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 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J]. 黄丹妹, 李翊赫, 王立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9

[3]. 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 石春艳. 信阳师范学院. 2014

[4]. 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J]. 李晓莲, 王霄蛟, 王颖, 王立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8

[5]. 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D]. 吕辛福. 山东大学. 2017

[6].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 李志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7]. 《诗经·卫风·氓》的文本解读研究[D]. 李琼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8]. 2009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邓晶, 亓晴.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2

[9].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 纪媛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 民国杜诗学研究[D]. 李诗白.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