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东兴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东兴

甘肃省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卫生院 736100

摘要:目的:探讨了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西药组46例患者,予胃复春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药6个月。中药组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组方进行施治。结果:经过半年的治疗,中药组46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0例,18例患者显效,其他8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西药组46例患者临床治愈9例,显效8例,治疗有效22例,7例患者治疗无效,或恶化者。结论: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内科;辨证施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痛或上腹部不适、早饱感、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甚至出现嗳气、恶心、消化不良、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症状,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笔者依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汤剂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患者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在我卫生院门诊就诊的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0例,女32例,年龄27-54岁,按照先后就诊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中药组与西药组,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经过胃镜、病理学及HP检测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中药组46例患者在辩证分型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汤剂加减进行施治。方药组成:黄芩30g、黄连30g、白花蛇舌30、蒲公英25g、神曲20g、赤白芍各15g、党参12g、茯苓12g、当归12g、麦芽10g、白术9g、柴胡9g、川芎9g、香附9g、牡丹皮9g、丹参9g、枳壳9g、炙甘草5g。加减:嗳气去党参,加旋覆花;泛酸嘈杂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口干、便秘、舌红属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倦怠乏力、面色少华、便溏属脾虚者加黄芪;口苦、苔腻属脾胃湿热去党参、川芎、白,减白芍药量,加茵陈、连翘;上腹疼痛固定,反复发作,舌黯或紫属胃络瘀阻者加延胡索、路路通;夜寐不安加夜交藤、酸枣仁。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1h后温服。用药6个月。

2.2西药组:本组46例患者,予胃复春片,每日3次,每次3片,用药6个月。

3 结论

经过半年的治疗,中药组46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18例患者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其他8例患者治疗有效,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西药组46例患者临床治愈9例,显效8例,治疗有效22例,7例患者治疗无效,或恶化者。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病理特点为胃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尚无好的治疗办法,而中医辩证施治本病有着明显的优势,并且取得很好的疗效。胃脘痞满是本病的主症之一,其病因不同,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此虽曰虚痞,实乃本虚标实,而非无邪无滞。其发病过程可概括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因此导滞法需贯穿于治疗始终。如脘痞饱胀,食后嗳腐,气滞、食滞明显者,予大腹子皮、枳实(或枳壳)、莱菔子、焦三仙行气消食,忌用苦寒攻下之品。时常胃脘痞满,食后加剧,选用百合、乌药、香椽皮、绿薯梅等性味平和之理气药,忌用香燥疏散破气之品,以免伤及正气。症见脘痞、胸闷、纳呆、身重、苔白腻等,证属挟湿,治当健脾化湿,少佐芳化,常用苍术、白术、扁豆、薏苡仁、茯苓、藿香、佩兰、厚朴花等,忌用辛开苦降治实痞之法。症见胃脘痞满,灼热,口苦吞酸,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证属挟热,治以甘凉养胃,少佐辛苦泄热,药用少许黄连、吴萸、蒲公英,忌用苦寒直折胃热之法。症见久病脘痞,或有隐隐刺痛,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证属挟瘀,治当活血通络,选用当归、丹参、三七粉、地龙,忌用活血逐瘀攻逐,以免克伐中气。

从疼痛中医辩证施治,“通者,不痛也;痛者,不通也”。治疗应止痛为先,宜选生浦黄、炒五灵脂、醋元胡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症见胃脘隐痛,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者,为胃阴不足,治当益胃养阴,药用北沙参、麦冬、乌梅、石斛等。症见脘痛连胁,攻窜不定,疼痛与情志关系密切者为肝逆犯胃,治当疏肝和胃,药用苏梗、香附、陈皮、清半夏等。症见胃痛缠绵,喜食喜按,嗳气呃逆者为脾胃虚弱,治当健脾益气,和胃降逆,药用党参、茯苓、白术、清半夏等,如进一步发展出现胃痛缠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欠温,大便稀溏者为脾胃虚寒,治当温中健脾,药用良姜、香附、桂枝、白芍。症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夜晚加甚,得食加重者为瘀血阻滞,治当活血止痛,药用乳香、没药、丹参、田三七等。

嘈杂是脘中饥嘈,或作或止。其证有寒热之分,上海黄文东教授曾指出:“胃中虚寒,嘈而喜热,恶寒,苔白者,宜用温中和胃;胃中有热,嘈而口干,舌红苔黄,宜用清热和胃,肝火犯胃者,嘈而烦躁泛酸,宜用清肝泻火”。笔者根据上述观点,温中和胃剂选用黄芪建中汤之类;清热养胃剂选用温胆汤之类,清肝泻火剂选用左金丸之类,用之临床,常能应效。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是胃粘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肠化生;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中药汤剂中主药蒲公英入肝入胃,解热凉血;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柴胡、川芎、芍药、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牡丹皮、白芍、丹参养血和血化瘀;配以神曲、麦芽、枳壳调理脾胃助消化。诸药合用共奏解热凉血、和血化瘀、疏肝解郁、健脾化积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周学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旨要. 中医药学刊,2014,20(5):558 -559.

[2]王常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0(4):335.

[3]陈国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体会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3(4):263

[4]李琳,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概况[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3).

[5]王立群,陆为民,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09).

[6]陈先翰,唐梅文.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4).

[7]吴晓燕,朱方石,王伟.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3(06)

论文作者:赵东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东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