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教学中师生交流关系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生论文,关系论文,教学中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机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支持形式,新形式中的师生交流问题就成为需要关注的新问题。我们已经适应传统学校条件下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流,知道如何从容地处理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使这些交流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尝试。但是我们对网络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仍然知之甚少,现代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使这个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教学活动的过程总是与师生的交流的过程相伴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学生经历学习活动。就是说,没有师生交流关系的发展,许多学习活动将是低效的,这一点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尤其重要。无论是发展中的现代教育思想还是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都明白无疑地表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网络条件下,坚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发展的重要性,是良性开展网络教学实践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
一、师生交流关系建构的四个要素
师生间的关系发展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在传统学校中,师生共处同一时空,有最为充裕的交流条件,最容易形成丰富的交流内容。在这些交流中,最主要的形式还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种交流容易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容易在给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信息传输量。在网络条件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基于网络的师生交流乃至基于网络的所有教学活动。习惯上,我们把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或者是以网络为主要信息传递媒体的教学活动称作网络教学①。虽然网络较之其它媒体有着更多的交流支持优势,但它毕竟只是客观地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可能,提供了容器,尚缺少内容。笔者以为,在网络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的师生交流有知识传授、知识导航、行为导航、情感沟通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教师并不是把知识刻板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对学生情况了解的情况下有机灵活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对具体的差异有所把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予以鼓励和启发,使学生向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同时使学生向符合社会要求的大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虽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即时状态,在最适宜的时机给予最适当和适度的知识传授。然而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教师基本处在教学信息垄断者的地位,许多人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想让教师完全按照上述要求去做是比较困难的。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的地位受到冲击。网络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将学生所需要的信息送达桌面,不象在传统条件下有限的信息资源是只有教师才能够享用的专利。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内容的交互,获取对学习的有益指导;还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训练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提供的条件下,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的主动性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教师已经不能够继续其安逸的垄断生活,需要调整态度,从尊重学生独立性与个性发展的角度继续知识的传输。
在先进的信息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同样重要。这是因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要传授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所有知识体系及其陈述方式和理解方法有着千差万别的微妙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把握,只有人才能够做得到,即只有训练有素和具有不间断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够做得到。就是说,教师不仅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一个会自行调节输出内容和输出量的机动灵活的信息源。进一步说,网络媒体信息的特征是既丰富,又散乱,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的无用信息之中,中小学生从其中获得完整的教益而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②。学生借助网络媒体联络到的人,倘若是训练有素且又有余暇对其关注的人,这种情况是再好不过了,但是,较多的可能却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片段,要求学生自己有能力将其织补成一体。一般来讲,总是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显而易见是不合理的。因此,即使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也仍然是学习信息的第一来源,而且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在所有四个交流要素中,这一个要素最容易得到关注。在当前所有形式的网络教学实践中,办学者们在千方百计地设法将来自教师的教学信息送达学生。恰好网络媒体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递送手段,比方说电子邮件、留言版、FTP、 可以供学生任意访问的教学网站乃至占用较大带宽的基于网络视频传输的实时“网络课堂”等等。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已经传达到学生的大脑中,至少是已经传达到学生的课桌上。
2.知识的导航。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微观上,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和促成这些意义的建构;宏观上,教师的作用是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零星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构筑宏伟的知识大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这种认识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灵魂。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向一线教师灌输这种思想,打破其对高高在上的习以为常,促使其主动改造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作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说,在依然如旧的学校环境中,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产生足够的觉悟是非常之难的,然而眼下借助网络媒体冲击和由此对教师的触动,教育系统内正在实行着这样的变革。
实际上,所有教育媒体对教育环境的改变都有着不可否认的贡献,但网络媒体却更胜一筹。网络上源源不断的信息和源源不断的新理念迫使教师必须有所改变,新的媒介带来的新观念首先对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思想和教学习惯形成冲击,使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定位。教师在改变自己的行为的同时,教育思想的改变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正是技术进步推动思想进步的一个生动例子。所幸的是,网络媒体并不仅仅是使教师陷入被动的调整状态,它同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提高的空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手段,使他能够不断充实自己;使他的教学活动更能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更易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导航者,也作为网络海洋中知识的导航者,使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产生更高的效益。
在知识导航意义上,师生双方的交互就显得更重要起来。教师不仅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调整自己的知识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使之恰到好处地迎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传统学校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是随时的,其教学节奏往往是随着学生的接受状态而调整的,由于班上人数较多,对学生的个别关照往往较少且不够连续。实际上,教师还经常将他的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以外,继续对学生的个别行为予以关照,但是这种关照往往以消耗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因此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可以无限挖掘的。许多中小学的教师改革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以主题进入学习情境,为学生开放阅览室,使其带着问题自行寻找答案,然后全班同学通过交流使之对问题的解答趋向丰富,教师充当一个特殊的参加者,在适当的时机给以必要的引导和补充,使答案趋向完整。这种教学形式较好地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改革的要求。
网络提供了不同的交互支持方式,因此使得师生交流方式有所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借助网络媒体,可以客观地以多媒体形式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冗余,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现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别化个性化的关照;借助网络媒体,还可以递送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使学生从课件中找到满足个性发挥的指导; 借助网络媒体, 教师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个别对话,或者是通过BBS实现与小组学生的对话,从而达到个别化指导的目的。当然,这种对话同样对教师的注意力资源有较大的消耗,并不能指望借助它实现更高的教学效率。
网络的消极一面是明显的。网络虽然提供了优于其它任何媒体的交互支持,但是完全通过计算机这个渠道去接触他人,毕竟不能脚踏实地。因此,在借助网络的所有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烈地意识到师生之间关于学习的沟通很可能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当前的网络递送手段和递送能力是否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比方说,是不是在学生通讯费用方面过多地斤斤计较,是不是把有限的办学经费在这个方面上作了合理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是要求教师更多地主动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最重要的是,已经做的一切工作是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状态。比方说,当前许多高校对其网络大学学生许诺发放与在校学生同样的文凭,问题是,这些学生是否达到了该文凭所要求的起码学习目标水平。
3.行为的“导航”。
教师的另外一层意义是他在教学活动中同时承担着“管理”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就是一个客观的近在咫尺的行为约束,这个约束规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教师随时对良好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予以鼓励,随时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按照自己对教育思想及管理思想的理解予以处理。教师以其特殊的身份深入课堂的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末梢,而且这个末梢是不可替代的,忽视这个末梢,管理活动将是不完善的和低效的,不能保证学习活动高效正常地进行。这种观念在一般的教学理论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但笔者注意到,在过去的有关网络教学的讨论中,这个问题谈得太少且经常被忽视。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行为“导航”作用,是在主观上把教师的作用简单化。
如果说在当前许多网络学校里关于知识导航的要求已经不能如人所愿的话,关于行为导航的重视程度几乎为零。不仅当前许多面向普教的所谓“网络学校”根本不把这个事情看成是自己的职责,高等教育中的网络学校试点也严重地忽视了这一点。比方说,在实时网络课堂形式的网络学校中,教师只是应付自己的课堂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连必要的知识导航的沟通都不曾较好地实现,更不用说什么行为导航问题。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摄像机,要求他对摄像机施行行为导航,显然是不现实的。归根结底是办学者并没有期望他去做这件事情,也没有为他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通过远在学生端的一个教学管理人员来实现的。这个管理人员或许可以在学生点名、教室管理、机器维护等方面做的比较好,但是,他没有能力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实现的管理意义。客观情况,这些端点教室内的学生感受不到教育针对个体的关注,由对教师的距离感而扩大到对课程的距离感,对学习兴趣很少,旷课成为家常便饭,学习成绩很差。
为加强教师的行为导航作用,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教师的导航要求,使他们建立明确的导航意识。在条件提供方面,实现行为导航的硬件支持与实现知识导航的条件是基本相同的。再以实时网络课堂为例,应该对网络传输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教师在只能模糊地观察学生的情况下捕捉到学生的所有细微动向。当前这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所能够使用的带宽还相对不足,在这个有限带宽中,为了较清晰地传输教师的声音信息,甚至要靠牺牲图象传递质量来保障,更不用说学生一端的反馈信息的宽带传输根本就不能够实现。接受这个教训,随着技术支持条件的改善,在重新设计并实现网络实时课堂支持系统的话,在带宽分配上要进一步优化设计。
4.情感的沟通。
按照上面的说法,在现有技术环境条件下,网络实时课堂是难以做好的,事实上也不是绝对如此。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想想办法。这就是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沟通,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连结的紧密程度,在有限的交互条件下实现最大可能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条件下,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递送知识信息、知识导航以及行为导航信息以外,还应该与学生进一步沟通感情,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多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夫子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即有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双重含义。一个严重的现象是,在当前的网络教学尝试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常被忽视。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多与教师远远相离,客观上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比较困难,应该有工作去主动地去弥补这些缺陷。否则的话,学生很难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难以对教师这个教学信息来源产生信任感,因此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或者是指导性的信息不能流畅自然地予以接受;难以产生对教师的喜欢、喜爱乃至不很过分的“崇拜”,无法指望得到这种感情对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更不用说在学生的人格成长方面,没有教师的行为作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习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是残缺不全的。
可以通过安排必要的师生会面或者是其它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在所提供的技术支持方面,至少应该让教师知道究竟有多少学生正在听他的讲课以及有什么样的大致动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针对性地提问部分学生,使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暂时没有被提问的学生也会因认同心理的作用感受到这些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给学生形成约束,同时又表现了教师对他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体会到课堂学习过程的充实。如此,既使行为导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又增进了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传递。
二、关于网络教学的几个建议
笔者以为,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仍是一个厚重的帷幕,遮蔽着双方的交互者,网络所能够实现的最终人际交互支持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网络媒体对交互的支持能力,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基于网络媒体的交互,合理地丰富网络交互的内涵,这将有益于提高网络学校的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媒体的优良的信息递送能力似乎将天各一方的师生联结到了一起,但是这种联结与常规学校中的师生交流联结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将责任推给网络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网络媒体是一个工具,它是否能够发挥更多的效力,还决定于使用它的人。网络学校的主办者是否曾经想到要借助网络媒体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的影响,即努力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行为引导及情感影响,是决定这个网络学校是否能够办好的重要条件。另外,即使是兴办网络教学,通过其它渠道甚至是设法增加教师与学生直接会面的机会,仍然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选择。比方说,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安排必要的师生会面,增加沟通机会等等。
3.为网络学校教学质量制订一个合理的标准。看起来,对网络学校教学质量的过高期望是有些问题的。根据网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可能支持力度和学生情况恰当地为其制订一个合理的标准,使之既符合社会一般要求,又确有完成的可能。这个标准既不是相应全日制正规学校的标准,也不是无原则地降低要求。
4.网络教学发展的最终制约瓶颈是教师的注意力资源。当前,一个不负责任的流行观念就是简单地将渠道的丰富与沟通的增进对等起来,甚至混淆为一个概念。产生的观点就是网络媒体几乎可以是无限制地扩大招生人数,提高教学效率。在我国,教育事业的相对落后使得我们急于寻找效率更高、受益面更大的教学模式。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借助先进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益是可能的,但指望借助某种先进媒体的作用使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夜之间“赶超英美”是不现实的,无疑是大跃进式的天真幻想。决定教学规模及教育水平的最终制约瓶颈是教师的注意力资源,是教师的质量与数量,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的教育投入。
5.网络学校在继续教育方面大有可为。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继续教育来说,教师管理作用的淡化及情感沟通的不足并不明显地影响学习者的状态。这是因为,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本人有着学习的强烈愿望,学习是他自己要做并经常是乐意做的事情,这些学习者往往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于是继续教育的学校方的管理以及通过教师实现的管理的需求程度不是很高。因此,在继续教育方面,我国大都采用远程教育与短期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且被证明是成功的,使之在网络的支持下继续发展将产生更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