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宛君1 谢元媚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510405;2.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 510317)
【摘要】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妇产科手术术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妇产科手术术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资料,探讨其致病原因,针对性施予手术治疗方案,并提出预防方法。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疗效显著,2年内随访无复发、无恶变。结论:行妇产科手术前需综合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严格落实防护措施以降低术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已发病者则应积极予手术去除病灶,并预防再发。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168-0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该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病灶于盆腔内多见,表现为痛经、下腹疼痛、月经紊乱等,严重者可引起不孕症。随着妇产科剖腹手术数量增多,术口EMS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据统计,EMS发病率约占妇科剖腹手术的20%[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病位在妇产科手术术口处,但会向他处种植或扩散,当予重视。为探讨妇产科手术术口EMS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对4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妇产科手术术口EM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人数分布按术口类型分为:会阴侧切口11例,腹壁横切口20例,腹壁纵切口14例,平均年龄(26±3.6)岁,病灶直径介于1.0cm~8.3cm间,平均直径(4.1±1.4)cm。
1.2 诊断方法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育龄期妇女;(2)既往剖腹手术史或会阴切开或裂伤病史,术口周围见结节状肿物;(3)结节疼痛周期与月经同步;(5)超声检查见囊实性、囊性边界不清,无明显血流信号。
1.3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结节≥5cm或会阴体切口结节≥2cmEMS患者,术前予每周口服三烯高诺酮2次,每次2.5mg,连续3个月,再行手术治疗,嘱患者服药期间避孕;余排除手术禁忌症即手术。术前以超声定位结节病灶深度决定麻醉方式,术口切缘距肿块约2cm。术中标本送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组织,确诊为EMS。1.4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无复发;(2)有效:术口结节变小,疼痛减轻或消失,随访结节未变大;(3)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经治疗,接受手术的40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期随访中,2例患者会阴部切口感染,经换药护理后可痊愈。经统计,在随访的40例术口EMS患者中,37例痊愈,3例治疗有效,有效率达100%。详情见
下表1。
3 讨论
3.1 术口EMS病因分析
临床迄今并未明确术口EMS发病机制,但主流观点有以下3种:(1)种植学说:女性经期子宫内膜部分脱落,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腹腔导致EMS;(2)直接种植学说:女性行分娩及人工流产等手术时子宫内膜附着于手术切口,导致EMS;③体腔上皮学说:体腔上皮化生的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脐等持续受女性月经期经血或炎症刺激形成子宫内膜,导致EMS。此外,亦有学者认为[2]:任何涉及宫腔的操作均可直接将子宫内膜移植到手术术口,从而增加EMS发病风险,同时,妇女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不利于移植的子宫内膜生长,引发EMS;也有学者认为EMS发生与女性体液及细胞免疫有关。
3.2 术口EMS治疗方式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两种手段治疗术口EMS。药物治疗必须结合具体病情,对剂量、服用时间等及时进行调整,患者依从性及疗效欠理想。目前术口EMS首选手术治疗,通过去除异位的子宫内膜,分离粘连组织,恢复盆腔正常生理结构。手术治疗主要有根治手术、半根治手术及保守手术三种方式,根治性手术治疗适用于EMS病情较严重且既往复发史、将近绝经女性患者;半根治性手术一般适用于病灶较严重,无生育要求、较年轻患者;保守性手术即B超下介导下卵巢内膜样囊肿穿刺术、腹腔镜手术等,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患者。研究表明:手术联合药物辅助治疗疗效良好,具体措施为:腹壁切口结节≥5cm或会阴体切口结节≥2cmEMS患者,首先考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先行为期3个月的药物治疗,缩小结节范围,再行手术,同时嘱患者服药期间有效避孕;对于病灶<5cmEMS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可直接行切除手术。手术时机当选在月经干净后3~7天,因此时病灶范围大,边界清,利于术中辨认及切除干净,降低复发率。术前以超声确定结节位置与病灶深度,病灶表浅者可采用局麻,而较深者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方式;手术切除范围应超过结节周围2cm以免残留。术后按患者自身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药物治疗。在本研究的45名患者中,40人通过手术治疗术口EMS,总有效率达100%,在后期随访中无复发、无恶变,疗效显著。
3.3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措施 术口EMS的预防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从源头降低发病率。研究[3]表明:妇产科手术术口EMS并发症的产生多由医源性因素所致,本研究中的45名患者既往均有妇产科手术史也间接反映了此点,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发生。子宫肌瘤剔除术占妇产科手术很大一部分,行肌瘤剔除术过程中需绝对规范操作,避免刺破子宫内膜层,若需剥开内膜,要充分保护好手术切口部位;阴道自然分娩过程中需加强对会阴部的保护,尽量避免对切开会阴或损伤软阴道,清洁伤口时可予甲硝唑预防感染,并按照解剖结构缝合术口;卵巢巧克力囊肿属EMS中常见类型,手术剥离囊肿时应以负压引流器对囊肿穿刺,将囊内液体吸收干净,在剥离囊壁;此外,提倡母乳喂养,其机理是母乳喂养可减慢卵巢功能恢复速度,保持产后体内雌激素低水平状态,使术中播散的子宫内膜碎片难以于种植生长。
参考文献
[1] 蔡亚兰.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特点分析、防治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34( 18) :2682.
[2] 吴霞芹,王彩霞.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4( 28) :159-160.
[3] 卢菲,李月霞,杜卫,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孕三烯酮联合尿促性素、绒促性素治疗的疗旋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5):106-107.
论文作者:谢宛君1 谢元媚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6
标签: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妇产科论文; 病灶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内膜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