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管理:画饼岂能充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华社列出的2006十大品牌危机中,“百度闪电裁人”事件位列第六。这个在美国成功上市的IT公司,作为新生代企业的代表,于如日中天之际,仅仅因为“裁员”即人事管理这么点小事,就使其品牌美誉度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
“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先生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尽管在他的领导下,TCL已经由盛及衰,而且三年来不见有大的改观。
既然不能只看西方的管理书籍,“中国式管理”浮出水面。有著书立说的,有教育培训的,有卖教材卖光盘卖咨询的……
“中国式管理”很热闹,也很时兴。
管理什么?
TCL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走过无数的坎坷。和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一样,李东生在屡败屡战中壮心不已。而他已经和不再优秀的地方是,管理者李东生,管什么?
先是磁带、电话机,后是黑色家电,再是手机、电脑,TCL做得风生水起,先是国营,后是股份,再是股份制改造,李东生做得天衣无缝。这个与改革开放一起前进的企业,这位大名鼎鼎的创业者和管理大师,却常常犯一种比较低级的错误——产品好卖即发展顺利时,大家当然是兴高采烈;而当产品滞销,市场萎缩,赢利困难和士气低迷时,TCL管理团队从李东生开始,就开始了在相互攻击中的“树不倒而猢狲散”式的“TCL中国式管理”。以万明坚的被迫下课为例,李东生自己一向强调的“以人为本”,其实并没有落到实处。
有一个问题,向来糊涂——“以人为本”里的“人”,是谁?
具体到TCL这家企业来说,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是:这个“人”是企业家?是员工?还是顾客?
来自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是人不行?还是产品不行?是管人?还是管理产品?
海尔后来的全面进步,来自于张瑞敏创业时一个清醒认知下的规定动作,他带头用一把大锤砸烂了80多台不合格产品之后,强调了海尔产品质量管理;克劳克对麦当劳的全部改造,是不断丰富它产品组合和市场链之上的品质管理;丰田喜之郎的卓越之处,是他建立了“零缺点”的残次品管理体系。
是顾客,是顾客的需求,才是企业、商业、行业和产业的第一生产力;
是员工,是员工的道德,才是企业家、领导、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第一推动力;
是产品,是员工生产的被顾客拥护的产品(服务),才是管理的第一诉求力。
扎马步,是中国功夫的基本功;画鸡蛋,是达·芬奇的必修课;“刮得更干净”是吉列刀片畅销的秘密;“安全”则是沃尔沃汽车不衰的精髓。如果微软的视窗、纳斯达克的股票、空客的A380和娃哈哈的纯净水存在质量问题,哪怕是一点点的问题,都不要再说公司业绩和企业家能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一流管理了。
在所谓“中国式管理”中,我们又读到了另一些令人疑惑的东西——
其一、“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管理哲学”;其二、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产品创新为出发点;其三、中国式管理从“修身”做起,即使产品滞销、企业亏损、公司倒闭,企业家(管理者)失败。
“管理”这个不好定义的词汇,“中国式”这个模糊的概念,非但没有把最基本的问题说得很清楚,反而变得更糊涂,不仅没有抓住精髓,而且离题太远。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如是产品(制成品),是社会、国家、产业、行业乃至企业管理的精髓。离开这个去奢谈“管理”的土与洋、古与今,就是不着边际,就是异想天开。
管理为什么?
如上所述,中国式管理,目前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封建管理体制的人身依附关系层面,而没有上升到以产品开发为前提,以商品流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为什么?
百度靠“中文搜索”一个概念就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当新的概念(新产品)没有产生之前,李彦宏不会活了。因为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新走向,也就无法赚到新利润,当然也就要裁员。这些顺理成章的事情引来满世界的攻击,其实是暴露出“中国式管理”的一个无奈——百度战略管理的漏洞,是从产品的缺陷开始的:靠收费和竞拍实现营收,百度的赢利模式不符合IT产业以服务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为了赚钱?还是为了服务?这是管理的分水岭。
新东方创业成功后,俞敏洪问他的伙伴:“我们似乎还缺点什么呢?”后者回答“缺少点儿高尚!”
高尚,为什么?
下岗工人自主创业,比好吃懒做的高尚;为了赚钱将企业做大,比倒闭的高尚;真的成为超级富翁然后做慈善,比抠门儿的现代葛朗台们高尚……高尚,说的是品质:人品、人格、人性。
在中国,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公司一旦上市,上市一旦成功,金钱一旦满瓮,包括联想、海尔、康佳、国美、百度、新东方等等,全都陷入了一种空前的危机中——战略管理失聪!
一是由于基础差,二是由于起点低。改革开放不到30年,国有企业仍在转型,民营企业尚在襁褓中,在全球化、国际资本的多重打压下,中国经济仍然仅仅是靠“后发”获得了空前的增长,在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我们还陌生。
尚德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这个典型带有的意义非常重大。其一,它的产品是太阳能;其二、它的创业资本来自海外;其三、它的市场是庞大的海内外市场;其四、它所在地的政府,为它提供了必需的服务……于是,它的管理因为带有着一种先天的“双螺旋结构”(产品+品德)而使得它显得出类拔萃。
经济学上关于产品最本质的定义是“物的有用性”。像太阳能这样的产品,能流行多久?能好卖多久?能做到多大多强?
而凡是提供了这样带有根本利益(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产品的人和企业,就会有顾客,有市场,有利润。不仅仅是太阳能。凡是能从根本上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就能获得它所期望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利润。星巴克咖啡、奔驰汽车、MP3、宝洁洗发水……就全都如此。
当“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进而演绎为“和谐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概念后,“效益”、“业绩”、“利润”等字眼儿,似乎就要被“刷新”了。于是,靠在故纸堆里“挖掘”出传统的文化遗产,主张“向后看”的“中国式管理”成为时髦。
这首先是一种错觉。因为最“科学”的“发展”,还是要——发展;其次,这是一个错误,因为,从亚里士多德的“美是和谐”,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最优秀的人们对“和谐”的最正确的判断是“真”。
从“真”到“责任”,是中国政府倡导的一个新概念。它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精髓。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人们还是犯下了许多只有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才会有的错误。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坚信,可以不顾责任,不顾道义,不顾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就可以实现发展即业绩增长。这些人里有政府官员,有企业管理者,有员工,还有顾客(消费者)。
“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亭信步”。凡是有了这种自信的管理,就是晚上睡觉不作噩梦的人和企业。因为产品“不合格”,发展“没后劲”,管理“上不去”,企业“掉下来”,在梦魇里、在挣扎中,在徒劳无益下,怎么能实现更高尚一些、更伟大一点和更壮丽一下的梦想呢?
谁来管理?
刘阿斗,刘备的儿子,之所以扶不起,第一是他生下来就管理,缺乏必要的磨炼;第二是诸葛亮能耐太大,盖住了别人的才华;第三是他遗传不好,刘备本人的才能很一般。
刘备的成功,是“管理团队”的作用。他之所以打造了成功的“执行层”,靠的是封建统治的一道儿秘方:任人唯亲(桃园三结义)基础之上的偶尔的任人唯贤(三顾茅庐)。
职业经理人诸葛亮的责任心即使命感,是蜀国崛起的重要原因。拿这种“忠义”价值观来进行现代中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行吗?
有人说它行,甚至说它是灵丹妙药。
职业经理人制度在西方的企业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MBA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使得人们常常怀疑这个制度的正确,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于是,就有一种特别的思潮,甚至还有人搬出了孔孟之道。
孔孟学说最原始的动机,是为统治者而非百姓服务的。这是问题的焦点。因为出发点不同而目的不同。孔子之所以被百姓们讥为“孔老二”而非“孔圣人”,是因为老百姓从直觉就嗅出了他的一种怪怪的、酸酸的和迂腐的味道——驾驭和统治之术。
从管理什么,到管理为什么,再到由谁管理,三者之间其实有一条红线贯穿:
第一,从管理工具(原始经济)、管理人(封建经济)、管理产品(工业经济)到现在的管理知识(新经济),管理所经历的这漫长岁月里,始终是以“制成品”即产品(商品)为轴心的;
第二,为了满足人们需求而创立企业、生产产品、占领市场、获得利润,这样的管理因为战略管理方向正确而会使得它得以发展壮大;
第三,谁能够带领大家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创造财富,谁就是必然的管理者。而他一点也不伟大但很是——第一是有崇高的理想(为人民服务),第二是有方法(抓住产品创新之上的企业全面创新)。
谁都可以成为管理者;谁管理,都一样;换成谁,都不走样。
段永平,小霸王的管理者。为了当上“大霸王”,将企业放下,与巴菲特约会,在纽交所炒股,自诩“由企业家向资本家的惊人一跳”。他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学习机、复读机等),一是天天上央视广告不变,二是产品的品质感不变,总是很难给人以一流货的感觉,老总段永平去炒股,也没有变成一流高手。
与孔孟学说背道而驰的、与老庄主张大相径庭的是墨子。这位出身贫贱的学者,一生中以“贱人”自诩,处处为百姓说话,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理念,拿来形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就是强调“物”的作用,强调人利用(不是驾驭、统治和改变)“物”(自然物、产品)的属性,将人与自然在天人合一中,实现超越。
对墨子的理解,是不是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企业该施法的“自然”是顾客;顾客该施法的“自然”是“物的有用性”(产品、好产品);而产品该师法的“自然”是员工(高素质人才);而员工该施法的“自然”是老板(即愿景和战略);老板和管理者回过头来(这一点很关键,很多人因为不回这个头而终于要碰壁),要施法的“自然”还是产品!
管理谁?正是管理者自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但不一定会被那些志得意满的企业家们所理会的——企业家创新!
由创业者(创始人)开始的、到管理者始终要遵循的、再到企业运营和发展全过程中的一个最本质的命题是——管理创新,其实就是企业创新!
靠杨元庆的年轻有为,柳传志实现了自己的创新;炒掉非常优秀的女掌门费奥莉娜,惠普在谁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增长;以小小的MP3,乔布斯将苹果公司再次拉升;聘请一位媒体娱乐CEO霍华德·斯特林格,索尼要拼命赶上新经济快车。
物因人生,人以事显。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无情作用下,人类进入了“无英雄时代”。“花无百日红”已经变成了“全人类都在‘读秒’”。
这是新形势,是我们任谁也不好把握的机会和挑战。靠翻故纸堆在复古祭孔中寻找今天的出路,这是一种幼稚;靠照搬西方管理全盘西化,这样的作为很原始;靠古、今、中、外的拼盘,是末流学者(也叫“学术超女”)的杂耍。
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能靠一本书、一个理论、一种管理的“式”甚至纯粹的铁板一块的“中国式”来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