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的养成二法论文_赵利

小学数学思维的养成二法论文_赵利

赵利(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中心小学校 644008)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39-01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例如:在教学“分层抽样”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若平均抽取,则没有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故要分层抽样。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了解某市600家企业的管理情况,拟抽取40家企业作为样本。这600家企业中有中外合资企业60家,私营企业360家,国有企业80家,其他性质的企业100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抽样较合理?能否在600家中随机抽取40家,能否在中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性质的企业中平均抽取。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这里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例如在教学“柱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长方体的体积入手,把握住长方体的体积与棱柱的体积的关系,即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作为已知事实来运用,而通过前面空间几何体的学习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矩形向某一方向平移得到,类似棱柱(圆柱)可又多边形(圆)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只要底面积和高都与长方体一样的柱体都与长方体的体积一样。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作者:赵利,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论文作者:赵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思维的养成二法论文_赵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