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梯度提升战略”局限性及对策的思考_中西部地区论文

关于“梯度提升战略”局限性及对策的思考_中西部地区论文

对“梯度推进战略”的局限性及对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对策论文,性及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梯度推进战略”,即推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国家资金大量投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利用其原有较雄厚的经济、技术、人才基础,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高、回报率高。再加上开放政策的贯彻,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从而引进了大量外资,又进一步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

但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梯度推进战略”的局限性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主要有:

1.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向沿海地区集中,这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港澳台投资。在1985—1995年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占8.5%和4.2%。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沿海地区,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各类人才也大量流向沿海地区。这使得“梯度推进战略”所设想的“梯度经济电网”的电力扩散、带动效应,受到了市场机制的自发阻止。

2.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和区际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使“梯推进战略”的实施增加了新的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1985—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的比重已由17.6%急剧下降到3.1%。这说明, 目前国家已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通过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来有效地调控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31.2%迅速下降到10.7%。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已下降到5.56%。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导致中央政府在调控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等多种途径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由于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建立一个规范、健全的区际协调机制,尤其是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区域政策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的效果就显得不很明显。

3.“梯度推进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开发中西部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以保证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现行产品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大量输出低价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而输入高价的加工产品,由此造成双重的利润流失。显然,这种利润流失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沿海地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国家对沿海一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实施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沿海地区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995年,沿海地区出口商品总值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2.23%, 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只有6.96%和5.95%。

为了弥补“梯度推进战略”的不足,真正使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发动机”,充分发挥其辐射、扩散、带动作用,使它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要抓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禀赋差距极大的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创造条件把潜在优势的生产要素活化到各地区的商品中去,这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矿产开发等基础产业,积极配套发展加工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配套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产品都会在地区间流动,但受西部内陆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极差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毕竟没有附加值高的加工产品的流动性强。因此,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矿产开采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资源加工业,把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凝聚到附加值高的商品中去,通过区间贸易或国际贸易,交换本地区不具备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合理的价格体系内交换双方都需要的产品,从而使两部分地区获得更多更快的资金积累。这是个资源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的过程,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

目前,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出现工资水平迅速上升、人力资本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资源却严重短缺,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发挥相对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开拓潜在市场是个极好的机遇。而且,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讲,如果各地不实行优势互补,而是以地方保护主义,片面地强调“唯我为上”,那最终必然会使国家的全局利益受损。因此,当务之急应迅速适当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实施东西部优势互补发展战略。

要实施东西部优势互补发展战略,就必须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资金及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比较,选准各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培育,按照“统筹规则、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区布局原则,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的特色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产业倾斜建立在地区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潜力得到加快发展,实际上也就支持了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确定地区发展布局,培养跨世纪的增长极。

在“梯度推进战略”的基础上,部署实施“T”形经济发展布局, 即形成沿海、沿江两条经济增长轴,促使经济增长轴向西向北转移,增加其辐射、扩散、带动作用。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形成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区——广大内陆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服从而改变东倾的区域经济政策陡度,加快中西部的发展。

3.适当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西部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及农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发展。

加快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国家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滞后的局面,建立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是我国今后长时期内经济建设的重点。从全国、从长远、从资源禀赋着眼,这些建设特别是交通、通讯、能源及某些原材料工业建设的重点,必须逐步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去。而这些项目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国家投入,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倾斜,已经积聚起一定的并且还将逐步增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据此,国家在今后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政策性金融贷款等,应逐步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可适当调高能源、资源和原料产品的价格,并在此类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在贷款利率、偿还期、政策性金融方面采取比东部地区更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国内各方面向中、西部投资;可适当在西部地区向外资开放一些基础行业,鼓励外商参予在西部交通、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部分经营或建设;以资源和市场换取资金和技术,在保证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宏观效益的前提下,开放中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短线产品的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行资源开发和加工营销。

4.采用多种手段,促进东中西横向经济联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横向联合的条件是使东部到中、西部投资或是开展其他经济活动能获得不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回报,这是横向经济联合最基本的要求。鼓励支持到中西部地区联合开发资源,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发展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应根据这样的要求改善投资环境。

中西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发展,已创建了一批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在我国制造业中有相当影响。特别是有中西部资源的支持,很有潜力,这同样是中西部的优势所在。

5.东中西部地区共同走持续发展之路。

今后十年是我国经济战略和发展横式的转变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是东、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共同任务。中西部地区同样要走集约化的道路,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实现协调发展不仅靠增长速度而且要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综合所述,“梯度推进战略”所主张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但“以东带西”的目标则还受到相当多条件限制。所以,通过上述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把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的生产要素活化到各地区的商品中去,把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凝聚到高附加值的商品中去,通过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交换本地区不具备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合理的价格体系内交换双方都需要的产品,使中西部地区获得更多更快的资金积累,真正实现东、中、西地区的优势互补。

标签:;  ;  ;  ;  

关于“梯度提升战略”局限性及对策的思考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