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引热议你怎么看?
7月1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史上最严”条例引起了各界热议,纷纷出谋划策,有的提出禁用一次性餐具,有的提出推出“垃圾网约工”,有的提出通过学分考核引导观念养成,有的认为应该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治理。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注重垃圾分类,成为了当前最热的话题。“垃圾分类”,你怎么看?
当m≥2时,H(m,n)的结构比较复杂,给出它的点可区别边色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此借助染色算法能够给出H(m,n)的一个上界。
丁建庭: 垃圾分类有效落地,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其中之一是收费制度。但目前的突出问题:一是收费标准低;二是征收强制性弱,导致居民、商家及社会机构产生垃圾缺少成本感,不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垃圾量的产出。此次新规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不过,“严”不能只是字面上的“严”,只有真正落实到位,才能释放出正向价值,才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唐可 :欧洲用了30年使全民学会垃圾分类;日本用了20年学垃圾分类。从发展来讲,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只是多买了几个垃圾桶,然而长远来看,则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注重协同治理,共筑维护政治生态的“防护网”。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同向发力。通过协同治理单位财政局、审计局上报的评价数据,发现在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存在问题后,我们于今年8月专门针对财务管理突出问题,通过平台向财政局、审计局发送督办单,责成财政、审计部门开展集中整治。通过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强化了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在协同治理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督促问题单位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建立风险防控制度。2018年,全市副科级以上单位共建立健全各类廉政风险防控制度979项,通过扎紧扎密制度笼子,切实推动了长效治理。□
王军: 北京朝阳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是从2011年开始的,到今天已经8年多了。在一些小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垃圾所划分的类别也十分的详细。厨余垃圾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最多的一类,为此,一些小区还专门设有“绿馨小屋”,方便大家将厨余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再次分类并集中投放进去。
蓝水燮: “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循环利用→能源转化及生物处理”这一流程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其实垃圾分类在中国10年前就尝试过,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搞过,但是没执行下去。本来就是早该做的事情,再拖下去,很多城市真的要被垃圾淹没了。
从麦芽汁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于装有10 mL麦芽汁培养基的 50 mL三角瓶中,在柜式旋转摇床上30 ℃,250 r/min培养24 h。
杨玉龙: 一次性餐具,是导致“垃圾围城”的一大帮凶。媒体报道,全国每天丢弃的外卖一次性餐具至少2000万个,大部分最终变成了垃圾。而拒绝一次性餐具之后,消费者依然可以找到替代选择,比如外卖常客自备餐具,方便且安全,有助于绿色生活。虽然告别一次性餐具会带来不便,但长远看,美丽中国建设就需要从这些细节入手。
张西流: 无论是南京实行垃圾“明码标价”兑换积分,100分抵1元物业费,还是北京环卫集团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等,都是旨在激发人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引领“习惯养成”。城市管理者如何引导,至关重要。
王旭东: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行,一个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代收垃圾网约工。客户线上预约,废品小哥线下上门回收。虽说“垃圾网约工”暂时只是“小众”,但未来或是“大众”,这源于垃圾分类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观念的突破、认知的突破、选择的突破,有利于让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