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产业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集聚——再论为什么FDI不集聚西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论文,西部论文,产业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66(2012)09-0037-09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吸收了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对FDI的依存度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也普遍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水平(Unctad,2005)。截至2006年,FDI的87%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仅有9.04%和4.46%的FDI分布。同时,58.63%的FDI集中在制造业(商务部,2007)。FDI在中国表现出空间与产业双重集聚的特点,这决定了FDI企业对地区工业的重要影响,而其深远影响又莫过于促进我国工业集聚格局的变化。从产业集聚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贡献的65%~70%是由产业向东部沿海集聚造成的(范剑勇,2008)。从FDI集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占全国87%的外资,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远高于其他地区,东西部增长差异的90%来源于FDI(魏后凯,2002)。显然,FDI空间集聚加大了地区发展差距。如何促进FDI西进,推动FDI企业在空间合理分布,已成为我国政策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地区间收入差异也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制定了《中西部外商投资目录》,鼓励FDI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力图通过增加中部、西部尤其是西部利用FDI,发挥FDI积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十年来,FDI的空间分布格局几乎没有改变,FDI没有明显西进,难以形成合理的FDI空间发展格局。
为什么FDI不集聚西部或西进?这是一个与FDI区位决定因素有关的问题。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对我国外商投资梯度转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外资“西进”趋势并不明显,原因是西部地区观念落后、配套能力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东部地区政府不愿意外资从本地转移出去。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外商对西部缺乏了解,害怕上当受骗和安全没有保障,尽管中央对投资西部有优惠政策,但他们有的不敢贸然进入西部投资,有的还没有投资的打算。赵果庆(2004)应用动态经济学原理证实,由于西部FDI政策具有溢出效应,FDI难以向西部转进;杨先明和袁帆(2009)从产业层面解释了FDI为什么不西进,其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传统FDI区位变量未能较好地解释FDI的区位分布,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成本、市场规模等在实证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而这些因素均对FDI分布给出不同的看法。目前,学术界能以传统的区位因素有效解释FDI分布,但为什么FDI不能西进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我国FDI区位分布呈现出的不均衡与集聚性的特点,空间因素已引起了广泛关注。Coughlin等(2000)最早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个省区所吸引的FDI与周围省区的FDI呈现正相关关系;Ng&Tuan(2003)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区位分布,他们认为,由香港—珠江三角洲所构成的所谓“中心—外围”格局成功促进了来自香港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FDI流入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诠释了聚集效应在吸引FDI中的重要性。王剑(2004)、王立平等(2006)基于省级截面数据对FDI区位的空间计量分析证实,除了传统区位条件之外,省份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影响了FDI的区位分布;李国平等(2007)、苏梽芳等(2008)运用省级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何兴强、王利霞(2008)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85~2005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1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发现样本城市的FDI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周边城市的FDI增量可以增加某城市的FDI流入量;罗雨泽、朱善利等(2008)采用大数据样本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比邻效应;冯涛、赵会玉等(2008)运用空间统计学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显然,FDI的空间依赖性已得到越来越多文献的证实,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实证检验了我国FDI的区位选择的空间因素。但是,现有成果几乎都忽略了FDI的产业功能,仍把FDI定位为一种资本来处理;另外,区域间潜在的相互影响虽然有时注意到了空间联系作用的存在,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用来精确测度FDI空间集聚,也看不出FDI集聚类型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实际上,FDI是一个生产函数,FDI产业聚集效应通过地理溢出可以导致相邻区域FDI产业水平的提高,空间依存性使区域内资源成本上升,相邻区域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一般而言,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是要了解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空间依赖性。空间依赖性是指空间中存在的现象并非独立存在,与相邻空间单元中的现象存在着某种空间关联性。Anselin(1988)认为,由于受到地域分布连续空间过程的影响,许多区域经济现象在空间上具有自相关性。这种空间相关性在FDI产业分布上具体表现为一个地区FDI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区位条件,还会受到相邻地区的FDI产业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验证我国FDI产业分布中空间自相关性因素的存在性以及FDI的空间集聚的显著性,并揭示由空间因素决定的FDI空间集聚分布规律。与目前研究有明显不同是,本文以2003年、2008年31个地区的FDI产业产值和相应空间数据(经度和纬度)为基础,进行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的显著性检验,并对FDI产业集聚进行分类与可视化,试图为FDI产业不向西进寻求一个新的解说,并根据我国FDI集聚分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FDI工业分类与分布特征
本文使用的2003年、2008年全国39个FDI工业产业的数据取自《中经网数据库》,按统计部门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其中B类产业5个,C类产业30个,D类产业3个,省级地区数为31个。有些产业在有些地区没有FDI产业分布,2003年和2008年也有变化,2003年总样本数为845个,2008年总样本数为922个(如图1和图2所示,纵向为地区数,以东部、中部和西部顺序排列;横向为产业数,以B类、C类和D类顺序排列)。可以看出,2003年-2008年FDI产业样本数增大,有空间扩散的倾向。
2、FDI工业分类与分布特征
观察表明,大量FDI产业集聚东部,加速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集聚,使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加工制造业持续衰退,低端原料型制造业集聚对生态与自然资源的依赖更加明显。实际上,一个产业能发展成为产业集聚需要具有一些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Steinle & Schiele(2002)认为,产业集聚必要条件包括生产过程的可分性和产品可运输性;充分条件包括产品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产品具有多个组成部件、具有网络创新和市场是易变动的。以此观点,产业集聚有严格条件,而产品可分性和产业链长短是关键因素。随着产业列号上升,C类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产品的可分性更明显,产业链更长,依此,把C类制造业分为类低端制造业
从表1可以看出,四类FDI工业具有不同的分布和发展态势。先从产值的平均值看,2003年和2008年四类FDI工业主要分布在类产业,年占比重大于50%,类次之,比重40%以上,B类和D类分布较少,比重不足4%。从产值增量看,2003~2008年,四类FDI工业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结构系数也发生了细微变化,B类比重由2003的0.6965%上升到2008年的0.9439%,类由42.14%上升到42.72%,类由54.07%下降到53.91%,D类由3.07%下降到2.41%,这表明,FDI流向B类和类,类和D类产业有所减少。再从分布看,2003年和2008年,四类产业JB(Jarque-Bera)值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5.99。这说明,这四类FDI产业呈非正态分布。同时,2003~2008年四类产业JB值、偏度和峰度都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这说明,2003~2008年,我国FDI工业分类产业产值离散性都增加,空间非均衡性有所收敛,集聚程度下降。
3、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系数是以某一区域的某一工业部门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用以测度的是一个工业部门的集中程度。结构系数越大,表明该地区的某一工业部门在该地区越有比较优势,专业化程度越强,集聚程度也越高。从表2数据得知,区域结构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但2003~2008年,东部四类FDI产业的结构系数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中部和西部有不同幅度上升,尤其是B类和D类上升幅度较大。这表明,FDI产业有向中部和西部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向矿业和电力产业转移比较明显。
三、FDI工业空间集聚的统计检验
1、集中度
与结构系数不同的是,集中度是在结构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的集聚程度。本文用产值最大的前三个工业部门的总产值占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集中度越大,表明地区专业化分工优势越明显,工业群集聚倾向越明显。
从表3的数据得知,三个地区FDI工业的集中度在2003年均高于50%,其中B类产业高达92.75%;就制造业而言,类高端制造业空间集中度高于类产业集中度。到2008年,除类产业集中度低于50%外,B类、类和D类集中度仍高于50%。从集中度变化看,2003~2008年四类FDI产业的集中度有不同幅度下降,其中B类产业下降达20个百分点以上,、和D类下降近3个百分点。再从集中度的地区构成看,2003年除中部的山西外,高集中度地区全部都是东部地区,其中排在最前的是广东,其次是江苏和上海;2008年,西部的内蒙古进入B类FDI产业集中度前三强,山西退居B类FDI产业集中度第三位,而类、类和D类前三强仍是东部地区,广东列居第一的地位没有改变。这几方面表明,FDI产业绝大部分集聚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布较少,当然,FDI产业尤其是B类产业有向中部和西部转移的倾向。
2、集聚度
工业产业集聚反映工业产业规模空间分布的非平衡性,集中度越高,非平衡性也越高。然而,用产业集中度衡量产业集聚还比较粗糙。产业集聚是空间分布不平衡的体现,从统计上看,主要是其不服从正态分布。然而,非正态分布还不完全是显著的集聚分布,卡方分布更能体现产业集聚分布的特点。本文采用一种普适性的集聚指数(赵果庆、罗宏翔,2009)来测度:
(1)式中,n为样本容量;S表示地区产业分布的偏度,度量分布的不对称性,S的绝对值越大,分布就越不对称;K表示地区产业分布的峰度,度量的是地区产业分布的胖瘦或扁平程度。正态分布的K为3,当K>3时,分布两侧比正态分布更陡峭,称为尖峰态。
产业集聚是产业在空间极不平衡的分布现象,只有当分布对平均值严重偏离,而且大概率的分布超出正态峰度时,才有可能发生集聚。显然,集聚效应是横向偏离效应和纵向拉伸效应的耦合效应。因此,有效地综合了样本分布的偏度和峰度信息,作为检验集聚度的普适性指标,越大,集聚现象越明显,这意味着,样本分布中越会出现小概率的极端值发生。
3、集聚检验
产业集中度是产业集聚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即是第一代的产业集聚测量方法(乔彬等,2007)。理论上讲,变量在空间的分布有平均分布、随机分布和集聚分布三个状态,而当样本足够大时,平均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在空间上,如果FDI产业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正态分布)的,那么可能会出现随机分布或集聚分布。
用表1中的峰度、偏度数据,以(1)式进行计算,2003年、2008年FDI工业产业的集聚强度都大于18.42,为强集聚,其中B类和D类FDI产业集聚强度很高。同时,2003~2008年四类FDI产业的集聚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如表4)。总体上,我国FDI产业体系空间集聚很高,但在空间有扩散效趋势。
四、FDI产业空间相关性、集群与空间分布
1、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空间相关性原理的根本出发点是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即空间上分布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近距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于远距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的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个区域分布的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和其他所有事物的同种属性之间的关系。空间自相关的基本度量标准是空间自相关系数,用以测量和检验空间事物及其某一属性是高高相邻分布或者高低间错分布。
3、FDI制造产业空间集群分布
类和类FDI产业具有四阶相接空间正相关。这样,可以进一步根据空间自相关把类和类FDI产业空间集聚分为四类集群:第一象限,即HH,一个高产值地区与其四个相邻高产值地区的集群,即高—高型集群;第二象限,即LH,一个低产值地区与其四个相邻高产值地区间构成的集群,即低—高型集群;第三象限,即LL,一个低产值地区与其四个相邻低产值地区的集群,即低—低集群;第四象限,即HL,一个高产值地区与其四个相邻低产值地区的集群,即高—低型集群。具体地,类FDI产业中,2003年HH群、LH群、LL群和HL群数量分别为4、8、16和3个地区,2008年为分别为5、9、14和3个地区,HH类增加1个地区,HL类地区数不变;类FDI产业中,2003年HH群、LH群、LL群和HL群分别为4、8、15和4个地区,2008年为分别为4、6、17和4个地区,HH类和HL类区数不变,LL类明显上升(如表6所示)。
表6显示,HH群和HL群是两个重要集群,2003年和2008年在类产业中分别占近80.69%和82.35%,在类中分别占88.81%和87.34%,尽管在类中的份额略有下降,但HH群和HL群在C类FDI产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FDI产业空间效应影响下,2003~2008年,一些地区发生了转型,如在类中,河北由LL型转为HH型,江西由LL型转为LH型;类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由LH型转为LL型。LH集群和HL集群中至少有一个类或类FDI产业较强的地区,这种空间分布中有较多FDI产业转移和空间效应;而LL集群则是FDI产业中很少有空间效应发生的部分,“穷人”俱乐部的成员大多数是西部地区。
就2008年空间集聚看,类产业有两个HH集群区,一个是由浙江、上海、江苏和福建构成的以长三角为核心的主集聚区,另一个以河北形成副集聚区;再加上HL类的广东、山东、辽宁,形成了一个沿海类FDI产业带。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外,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广西和江西地区形成了一个承接类FDI产业转移和溢出效应的区域,广大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离类FDI产业扩散源比较远(如图4所示)。类FDI产业的HH群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构成的长三角地区,再加上HL群的天津、山东、广东、北京,类FDI产业形成沿海高水平集聚带;LH类的湖南、湖北、安徽、广西、江西形成连片;而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形成广大低水平地区(如图5所示)。
图4 2008年类FDI产业集聚分布
可以看出,类与类FDI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态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类的HH集群更集中,HL类和LH类有所收缩,而LL类面积扩大,这表明,类FDI产业空间集效应范围更小,广大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更难得到FDI产业转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看,FDI制造业集聚东部沿海地带,中南部地区已形成一个承接FDI制造转移和溢出效应地带,而西部、北部却距离FDI产业集聚带较远,形成中心—外围结构。Arrow(1971)与Findlay(1978)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发生机理与疾病传染原理相似,距离外商直接投资越近的企业,与之接触越频繁,外溢的速度也就越快,吸收的外溢效应也就越高。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存在空间差异,外资企业处于集聚地区要比处于分散地区具有更大的技术转移效应(Thompson,2002)。西部距离FDI制造业集聚中心较远,且由于中部隔离带存在,这是FDI制造业难以西进的主要原因。
图5 2008年类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我国FDI工业分为矿业(B类)、低端制造业(类)、高端制造业(类)和水电气(D类)四类,对2003年、2008年我国上述四类FDI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强度进行的统计检验表明,B类和D类FDI为非空间相关性集聚,属于地理位置决定的集聚;而类、类FDI产业为空间相关性集聚;高—高型地区都分布在东部,绝大部分西部地区为低—低型地区,已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多外围空间集聚形态。制造业FDI转移具有空间梯度性,西部远离FDI的主体,难以得到东部FDI制造业转移与空间溢出效应,这是FDI产业难以西进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沿海FDI制造业聚集带已经形成。这意味着,相邻地区吸引FDI的增加能够带动本地区吸引更多的FDI。可以预见,由于FDI制造业空间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作用,沿海制造业聚集带仍是制造业FDI入驻的主要目标地区,靠近沿海的中部区域FDI制造业会增加,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的差距将持续,甚至扩大。同时,研究也表明,目前FDI产业有扩散趋势。因此,我国应因势利导,制定有效的分类政策,修定《中西部外商投资目录》,以促进FDI产业合理分布。
对于中部地区,应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以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加强与东部地区尤其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关联,充分利用好长三角、珠三角在FDI制造业方面的转移和辐射作用,加大和提高引资的力度和质量,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挥好沟通东、西部地区的纽带作用,促进外资“西进”策略的实现,带动西部地区的繁荣。
对于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FDI面临空间不利因素和困难,因此,要制定特殊的外资政策,鼓励FDI流向矿业开发(B类产业)和电力、水、气(D类)的开发,以带动部分低端制造业(类)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加强城市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大幅度降低FDI集聚和转移成本,加强FDI配套能力建设,弥补FDI在东部集聚产生的外部利益损失,才能激励和动员FDI西进,西部利用FDI的水平才有望达到新的高度。
标签:产业转移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工业区位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自相关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