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的现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时论文,特征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3)06-0030-0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浪潮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新经济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呈现出鲜明的现时代特征。如何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握体育的现时代特征,促进人类体育事业健康、理性发展就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1 科学技术向体育领域迅速渗透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今天科学的迅猛发展不仅通过其技术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而且其发展也必然渗透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丰富和提升着人类文明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在英语中,“科学”、“技术”二词一般是分开的,如果要放在一起,中间要加“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而在中文中,它却被连译为“科学技术”,甚至常常以科技简称之。这种提法十分不妥,因为“科学”和“技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类不同事物。科学是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原理的,科学是好奇取向的,它以追求真知,追求智慧为目的;而技术是根据科学原理变革现实,发明变革现实的方法、措施和途径。技术是任务取向的,它以追求实用,追求功利为目标。作为“行而上”之“道”的科学与作为“行而下”之“器”的技术对现代体育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
1.1 科学理性促使体育发展走上科学的轨道
起源于人类游戏的体育几乎有着与人类同样悠久的历史,但体育成为一门科学却只是近现代的事情,这与科学理性及科学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发展让人们习惯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人与物,在体育领域,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人体的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用生物学、医学等方法研究人体的细胞、肌肉、骨骼等组织和结构,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运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寻求通过运动来改善人类健康或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从此,体育成为一门科学,成为一门包含有生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除了科学理性的影响,科学精神对体育领域的影响也很大。现代科学所崇尚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以及如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所揭示的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的精神气质,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立性、独创性、异议、自由、宽容、公正、人的尊严和自重等价值,已经渗透为一个现代体育人应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操,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共同价值。
1.2 技术行为促使体育发展驶上快车道
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技术行为促进体育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科学转化为技术运用于体育领域,大大提高了运动的外部环境质量,表现为运动场馆的现代化,运动器材的现代化以及运动观测手段的现代化等,这是现时代体育竞赛成绩大幅度提高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现代通讯技术的运用,也使得体育的观赏价值得以在全球迅速传播;其二,基于科学研究的运动技术的应用,使得运动训练更加合理、有效,成为竞技体育成绩大幅提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推动大众体育运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技术行为在促使现代体育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正如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言:“技术作为工具的宇宙,它既可以增加人的弱点,又可以增加人的力量。”作为人的工具和手段的技术,反过来成为人的存在的主宰,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巨大苦恼。这一苦恼在体育领域同样表现突出,即人不再是运动的目的,而成为竞技的手段,为了达到竞技夺标的目的,不惜以牺牲运动者的健康为代价,如兴奋剂的使用、过度训练等等。寻找体育的真实目的和价值,成了现代体育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2 经济发展使体育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在工业革命以前,体育可能具有政治目的,也可能具有军事目的,但却极少具有经济目的。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情,而体育的产业化则是其重要的现时代特征之一。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非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逐年提高。体育产品具有以自己的属性(可观赏性、可参与性等)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也可以作用于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体育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作为商品赖以交换的价值,因为其“有用性”的形式需要耗费一定的劳动时间,它形成体育产品的交换价值,具有同其他社会产品交换的价值基础,它构成了体育产品参与商品交换的内部驱动力。体育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分工细化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等外部催化因素密切相关。产业化是商品化的高级阶段,是对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提升和超越。体育产业化的实现至少有两个现实条件:其一,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创造了有效的体育文化需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缩短,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物质生活的普遍富足使大多数人不仅需要而且可能进行体育文化消费。其二,产业资本的渗透与体育产业意识的觉醒。由于体育商品具有广泛的需求市场,资本逐步向体育领域延伸,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和手段,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它甚至成了大家公认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产业资本只能沿着经济轨道运行,体育产业化还需要有体育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体育管理政策的松动,在一个意识形态控制和行业管制严格的时代,是不可能有体育产业的。
在现今这个时代,体育产业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它以体育运动自身形态进行生产并提供财富,包括体育器材、设备生产销售业,还包括保健运动、体育表演、设施建设、设施经营、情报信息、体育彩票业、门票收入、电视转播、企业赞助等。体育成为产业的历史虽不足百年,发展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其它产业,它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7年中国GDP的一半,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年产值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
3 体育交流成为世界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媒介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所谓全球化是指全球成为一个整体,而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和整体构成必然的关联,并被整体所规定。全球化最初来自经济学的讨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成了全球化的驱动力。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更加密切地走到一起,并为彼此分享知识、交流文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环境。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体育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以及各类国际竞赛已经建立起一些全球性的共同竞赛平台,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运动员同场竞技,他们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相互吸收优秀成分,促进了多文化的交流,也共同探求着全球文化的普遍价值。
但是体育交流的全球性并不是历来就有的,它也是体育的现时代特征之一。以影响最为广泛的奥运会来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民族的祭祀活动,只限希腊男性公民参加,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传统和强烈的排它性。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囿于当时世界的经济社会条件,顾拜旦只联络了12个国家,初创时期的国际奥委会只有13名参加者,除1人来自美国,1人来自新西兰外,其他人全部来自欧洲。从参加者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活动范围来看,早期的奥林匹克显然具有欧洲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奥林匹克主义所包含的进取精神、全身心投入、不满足于现状等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现代奥运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和平盛会,它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进行国家间的交流,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性。2000年悉尼奥运会,19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10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约有38亿人观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现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与全球性的体育文化交流相提并论,从地理的普遍性这个意义上说,奥林匹克运动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技术时代的全球化是人将全球形成一体,它强调的是同一性而不是差异性,是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因为欧美掌握了现代技术,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已形成了西方化或美国化,全球化所贯彻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就是西方的同一化和普遍化,具有新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特征。人们有理由担心,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会不会也变成单纯的西方化?的确,由于控制全球化的西方已经获得了话语的霸权,于是它借用现代技术将西方的原则变成人类的普遍原则,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全球都飘悠着欧美的幽灵。然而,在以体育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中,这种同一化或西方化却暂未泛滥。奥林匹克文化的世界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共性只是最低的普遍性,即奥林匹克的普遍价值,这就是和平、友谊、团结、相互理解和公平竞赛,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激励自我超越,勇于克服困难险阻,朝着更高目标迈进;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进而建立和平和更加美好的社会。然而,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其共性,普遍性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多样性。国际奥委会认识到,正是文化上的多样性,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多种文化受到普遍尊重的时候,普遍性才得以真正体现。为了防止把某一种文化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的单一化,国际奥委会2000年委员会强调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个明智的政策不仅确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文化性,也使它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代表了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4 体育意识形态中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
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出发点,我们会看到体育人文精神自我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图景:古代蒙昧的人文精神——中世纪体育的衰微——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现代失范的技术物化行为——当代重新彰显人文精神。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永远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人文主义强调人本身,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超过关注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体育的最高目标是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而建立由完美的人所组成的完美社会。但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肉二元撕裂在体育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近代体育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体育活动十分盛行,而体育的理想与目的就是人的和谐发展,“永远争第一,永远争取超过别人”,“在生活的一切领域中追求最高成绩”是古希腊人的运动口号,运动被看成是使人健康、使人健美、使人聪明的有效途径,人们要求竞技优胜者不仅技艺高超,而且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内心充实、体魄健美、举止优雅。古希腊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后来的奥林匹克哲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欧洲的中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漫长的黑暗时期,在灵肉关系问题上,基督教贬低、蔑视甚至摧残人的身体和消灭人的生理欲望来追求获得所谓“灵魂的拯救”,否定人具有生理享乐和情感体验的权力,认为人只有最低限度地关心人的身体才能最高限度地完善人的道德和精神。为了表现对肉体的漠不关心,当时的欧洲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常年累月不洗澡,更不用说进行体育运动了。这种反人性的状态直到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才得以改观,人文精神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得到了第一次回复。当时的思想家如马丁·路德、洛克、卢梭等,都把体育看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把自己培养成“身心两健”的人才。在人文思想的引导下,由顾拜旦所创立的奥林匹克哲学思想应运而生,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唤起人对自身力量与技能的崇拜,从人的内部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提出“更高、更快、更强”,以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等口号,举起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主义大旗。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随着技术意识形态对现代社会愈益全面的统治,“价值与手段的脱节”日益严重,人类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经济价值在整个价值序列中占据了最高等级。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也必然映射到体育活动之中,表现为竞技的物化。竞技的物化是指“竞技者在训练和比赛中过分追求技能、成绩和报酬等物化层面的东西,却忽略了人的发展的一种‘重物轻人’的倾向。”由于体育运动的商业化以及竞技夺标的巨大物质刺激,使得本应是运动目的的人成了竞技的手段,各种丑恶现象应运而生,如为了提高运动成绩不惜伤害运动员身体而使用兴奋剂;为了夺标而过度训练;甚至为了物质利益而踢假球、吹黑哨等等。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这一体育的目标被漠视,社会上出现了柏拉图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极度鄙视的两类人:“竞技者沉湎在人为的生活中一步也不能超越。为了增加体重猛吃猛睡,为了夺标忙于训练,结果变得无教养、无头脑。另一方面,市民放弃运动而热衷于看竞技,日渐奢华的生活损害了健康,失掉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适应能力,身体日渐瘦弱。”这种竞技物化的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现时代在体育意识形态领域,人文精神的重建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呼声。人们清楚地看到,彻底的职业化容易使运动员人格扭曲变形,不加控制的商业化会使体育运动的目的物化,重提“以人为本”,将竞技的重心由“物”转向“人”,这是又一次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复。在科技时代,人类自诩为自然的主人,狂妄地高喊“人为自然界立法”,而在今天,人们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出“自然界为人立法”。“绿色体育”、“自然体育”代表了现代人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志。尽管体育领域竞技物化的情况还十分严重,但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必将对它进行有效的矫正。体育最终会回归它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两健的完美的人。
5 结论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今天这个崭新的时代,体育也具有鲜明的现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使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隐隐的危机。只有理性地认识这些特征,才能促进事业的健康发展。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已经成功,它所提出的“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正是基于对体育现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2008年奥运会必将取得空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