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失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离健全的市场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环顾我们所面对的一系列经济难题,总结我们在解决这些难题时的经验和体会,挖掘、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众多结论归集到一点,即市场经济必须是全社会都讲信用的经济,必须是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的经济,必须是从政府到民间在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活动中讲信用的经济。只有这样的市场经济,才是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信用缺失的现象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信用环境的恶化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明显制约,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瓶颈”。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对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这一观念的认识很多人依然非常淡薄。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各种故意性的经济诈骗层出不穷,相互拖欠现象相当普遍等,其严重程度触目惊心,已经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关于信用缺失的例子,在目前可谓俯拾皆是。
1.履约率低。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高达40亿万份左右,可是合同的履约率却仅在60%左右。按照市场经济的常规发展,交易市场应越来越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可是我们的不少企业现在却是步步为营、如履薄冰,不见兔子不撤鹰,不见现金不付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根源就是害怕上当受骗。
2.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
假冒伪劣,是目前信用缺失的一个典型表现。制假售假泛滥,有的真货被假货挤垮。据估算,假冒伪劣产品酿成的损失每年至少2000亿元。有关部门曾对近300家名优企业做过调查,这些企业约有650多种名优产品被仿冒,制假窝点遍及490个县市,其中相当一部分假冒品销售额是真品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在被调查的企业样本中至少有34.7%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在经济活动中的“造假乱象”触目惊心,假酒、假烟、假信息、假发票满天飞,商标侵权、品牌仿冒无处不在。
3.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
逃废债务主要表现是,恶意负债行为和现象几乎泛滥成灾;盲目负债及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比比皆是。
国有改制企业是逃废债的“主犯”,利用股份制改造和破产逃废债,假破产抹掉沉重债务。企业分立又给了企业逃废债的可乘之机,企业分立应按照所占资本、资产比例或协议承担原债务,但事实是有效资产划给了新企业,债务仍由老企业承担,承担债务的企业没有了资产,有资产的不承担债务,企业施了个“金蝉脱壳”之计。
4.企业进行虚假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
据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在被抽样的157家企业中。有155家存在虚报利润的问题。信息披露不真实,甚至瞒天造假。有些上市公司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操纵市场牟取暴利。
5.数以万亿元计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积累。
作为国家融资主渠道的银行,由于借钱不还而形成逃债、滞债、死债的高达数千亿元之多。
一些企业借改制逃废债务,致使银行利益受损。据200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0年底,在中、农、工、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2%左右。
信誉缺失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信用缺失的存在与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发育不成熟这一现实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一方面是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另一方面,守信的效益不明显。比如,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划归为呆账、死账一笔注销,企业从中获利,别的企业就会仿效进行。因为企业或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时,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对失信者不重罚,使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图,企业或个人当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这是制度对人行为的不良诱导作用。
其次,政企不分、国家和企业法人代表职责不清是信用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企业搞不好,仍然享受一定的行政级别和相应的经济待遇,甚至可以换个地方再升任高官。这是一种有悖情理的事情。公司一关了之,人一走了之,结果行骗收益巨大,而成本则微不足道,这种“恐怖效应”泛滥成灾,行骗变成了一种“艺术”,厚黑之风日盛。
再次,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必然导致信用缺失。对于那些诚实守信的企业或个人,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信誉好的企业与信誉差的企业无法区分,这就会出现好坏不分、良莠不辩的经济学当中所讲的“格雷欣法则:劣质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良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优良原则。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则无序。实践证明,牺牲信用的代价是巨大的。
1.信用的缺失可能会使某些个人或企业暂时获得既得利益,但重树信用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信用缺失,是一种短期行为普遍化,它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2.信用危机遏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制约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信用差是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老百姓买东西时总担心买了假烟、假酒、毒米、毒菜,炒股时害怕会碰上“郑百文”、“银广夏”那样的事件,出门旅游不知是否会上当挨宰,若生病住院,假医、假药的阴影挥之不去。人们没有安全感,也就不会痛痛快快地放心去消费。
3.信用危机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据中国外企协会调查,外商认为在华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信用。一些地方引资过程中的朝令夕改、暗箱操作等,让外商无所适从,有的外企因品牌屡被侵权,只好撤资或不再追加投资。国内信用环境的缺陷,还会加大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这种成本表现在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上,我们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作出更大的牺牲。
4.信用缺失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手段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方便快捷的信用工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市场运行的速度和质量。但是,信用环境的不佳,限制了市场交易的现代化步伐。
5.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各类经济主体在信用关系中难以形成以合同为基础的法律框架,许多企业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展开竞争,为了利益,有时不惜以身试法。假文凭、假学者,假官吏、假警察,假新闻、假统计、假合同,假政绩、假政策……,严重影响着社会法制。
6.信用环境的恶化会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
但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前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信用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二,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其中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使社会能够随时全面、准确了解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使失信者付出惨重代价。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为恢复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供法律基础。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对于各种失信行为应受到制裁,法律上要作出明确的界定,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坚持严格执法,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执法,把信用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上。
第四,加强市场经济道德重建。充分发挥市场道德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