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其碧
(四川省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 西充 637200)
【摘 要】: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不同方式的朗读都应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撞击,有所触动,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得感受,实现朗读“质”的提升。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升朗读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能力。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它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有特殊的功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善干利用榜样的力量。教师在课外多训练,练就一身范读的真本领,在语音、体态、意境、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示范和启迪,作出表率。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谈到学生朗读时,就提出了读好课文的五条标准:一要读得文字通顺;二要读得朗朗上口;三要读得熟记佳句;四要读得自我陶醉;五要读得人文合一。在教学中,一位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浪、乐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既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如《荷叶圆圆》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课件)嫩闪闪的荷叶上,亮晶晶的小水珠真可爱,他们在荷叶上干什么?
生:他们在荷叶上睡觉。生:他们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好象在做游戏。
师:你会读课文中句子吗?
学生朗读句子(一些学生摇头晃脑读)
教师:看来,一些同学把自己都变成了小水珠了。让我们都变成小水珠吧。(教师引导)
学生: 小水珠躺在圆圆的荷叶里,一阵风吹来,荷叶轻轻摇晃,小水珠就在荷叶里滚来滚去,还调皮地眨着眼睛呢。
教师:小水珠,你们躺在荷叶里怎么样?
学生:我觉得很舒服,好象躺在妈妈的怀抱里。
教师:那你就舒舒服服地读一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读得很舒服)
学生:我觉得很开心,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好象在做游戏。
教师:那你就开开心心地读一读。
(学生读得很开心)
让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从而自主的、积极的有感情地朗读,是该教学片断的精彩之处。教师充分运用导语、课件、姿体语言等手段,为学生营造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撞击,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悟。
二、多元解读,以读悟情。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朗读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默契。朗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取得了精彩的课堂效应。
教学片段:大年三十夜,快要冻死的小女孩幻想之中见到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合的火炉,喷香的考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教师:我们怎么读才能把当时恳求奶奶的感觉读出来?由惊喜到担心,怎么读?
学生:啊!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合的火炉,喷香的考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教师:委屈哭泣请求怎么读?
学生: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合的火炉,喷香的考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学生边啜泣边读)
教师:小女孩看见奶奶,幻想着到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去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就请你们带着自己认识,想着你心中的小女孩,读吧。
学生: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奶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学生边读边表现出快乐、幸福、高兴的样子)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没有技术化的痕迹,而是着眼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一组提示性的话语引导学生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课堂上学生的感情朗读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巧妙点拨,以读悟语。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单纯地强调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但没有进行朗读操作指导,只是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齐读,结果只是全班激情高涨声音响亮,而没有读出文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朗读只是一种虚张声势,而没有达到朗读的实效性。有效的朗读指导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感情的酝酿。请看支玉恒教师的朗读指导《匆匆》一课教学片段:
学生:(齐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
教师:你们除了个别同学以外,大多数同学都是用嘴读的。这都是缺点。散文是作者在书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她是用什么写的?学生:是用心写的。教师:对,她是用心写出来的,所以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也应该用心诵读。教师:什么叫用心诵读?先说用嘴读。用嘴读就是用眼睛看到文章嘴里把文章念出来。用心诵读要多走一点弯路,眼睛看进去,脑子里还一边想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进行想象,体会它表达的感情。然后在用合适的情感,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读出来。眼睛看进去,在心里走了一圈,再用嘴表达合适的情感,这就是用心诵读。教师:(范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读出里深深的浓浓的惋惜之情)(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教师:(范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一起来读这一段,来,一边读,一边看着我的手打拍子,读书也可以打拍子 ,能帮助你体会课文,读出感情。
师生:(齐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不用说支玉恒老师的朗读技能和巧妙点拨,让学生在听讲中明白了什么叫用心诵读,在模仿中体会到了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了接受新知,倾听范读,模仿训练,内化吸收的朗读技巧。这比单一的一遍遍朗读要高效得多。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章和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而是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后,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朗读的优化效应。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彻。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才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论文作者:邓其碧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1(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荷叶论文; 读得论文; 水珠论文; 奶奶论文; 文本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1(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