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根据课标精神,口语交际的教学必须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围绕学生的主体活动,巧妙设置情境,注重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自主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交际情境,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
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与他们所处的学习氛围有很大关系。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因此,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应该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受。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练习每次都有提示和要求,有些还配有插图。教师应根据所定的口语交际话题,创设口语交际的训练情境。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实物的出示、多媒体展示、表演等手段引入话题,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欲望;同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口语交际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如鲁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上课伊始,可以通过让学生展示春游的照片,讲述春游的故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将学生带入到春天的大自然中去。
二、引导示范,观察模仿,提高交际语言的质量
低年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说话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到哪就说到哪。有时还会把方言直译成普通话,语言很不规范,很多时候会辞不达意或话说不到点子上,口语交际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产生困惑。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尤为重要了。如果只有文字要求的口语交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来说;如果是带有插图的口语交际,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楚图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再借助文字的提示,使学生明白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在此基础上,教师或优等生再做示范,让大家仿效,这样无疑能规范其语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可以示范说话内容外,还可以示范礼仪、声音、体态等等。这样,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引导中学到了彬彬有礼、声情并茂。
三、自主交际,互动评价,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1.自我练习。
在教师引导、示范或优等生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该怎么说,自己说给自己听,学生全员参与,人人尝试练说。
2.组内互动。
在自我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在说的时候举止要大方,能够用普通话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学生要专心,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对说话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帮助,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与习惯。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全班汇报。
组内互动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组内同伴的长处,听取别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发言;然后各个小组推选一名说得比较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的过程与汇报交流的过程穿插进行。可以让学生当裁判,评价哪个小组的代表说得最好、为什么好;也可以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并促使学生努力去了解他人讲话的内容。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做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多鼓励,多肯定,保护和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信心。
四、“跳”出教材,开阔范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但不只是教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要超越教材,创设更具有实践性的情境。尤其是以教材中的图画为内容展开的口语交际,可以启发学生“跳”出教材,让学生深入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从中体验更多口语交际的快乐。如鲁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看图续讲故事。图上画的是在一条小路上,有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小松鼠。教材中给出的故事开头是:“小兔正在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他走来……”在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续编了故事后,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口语交际的范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和家人外出散步的见闻和趣事。
五、由说到写,写后再说
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升华;说是基础,写是目标。学生在交流评价后,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内容以及具体语言的运用都很清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语言,并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写完后再读给同位或者小组内的同学听,听听同学们还有什么建议。这实际上等于进行了第二次口语交际,学生在交流、写话、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进步,说与写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实际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以上五个教学环节并非缺一不可,教师可以根据交际的话题和教材的要求灵活进行调整。
论文作者:周玉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口语交际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教材论文; 评价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