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提问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论文_景婷

让有效提问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论文_景婷

景婷 温江区光华实验小学校 611130

【摘要】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保证课堂进程优质高效。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往往过于简单,缺乏设计,导致提问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引导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累的案例,总结分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与课堂提问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5条可用于改善课堂提问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88-02

引言

前段时间,由于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作为父母正思考着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带着疑问作者阅读了刘晓娜著作的《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1]这是幼儿园老师写给家长的信,其中一条“不问封闭式问题”的话题吸引了作者。什么是“封闭式”问题?我们来看一位幼儿园新老师和孩子们的对话:

老师:今天XX老师来陪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你们开不开心?

孩子:开心!

老师:XX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小礼物,喜不喜欢啊?

孩子:喜欢!

老师:好,待会儿小我会把小礼品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好不好?

孩子:好!

相信听完这个开场你一定会觉得,这位老师的提问没有意义,剥夺了孩子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只能在“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喜不喜欢”、“开不开心”之间做选择。所以封闭式的问题很容易局限孩子的思维,阻碍他们去思考和探索。[2]

作者所在的区县目前正在探索推行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成为课堂的重心。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成为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提问往往缺乏设计,提问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些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问简单随意,缺乏目标导向。

根据作者多年的听课经验,目前不少数学教师的提问采用的是“直接问”的方式,很多问题具有随意性,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个草地上的平行四边形空地。(图1)授课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互动:

图1 草地上的平行四边形示意图

教师:同学们,请猜测一下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甲:30平方米

学生乙:18平方米

教师:还有吗?

其他学生陆续猜测14平方米,15平方米……

由于这位教师在这里的提问,导向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的思考没有明确的方向,多数学生只是随意猜测答案。

如果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块空地的面积与上面那些长度有关啊,该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呢?这样学生的思考才会有方向,后面老师再追问:你们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算呢?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对其想出的答案进行思考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即便学生最后没能想出正确的结果,但也能让其对学到的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

(2)提问不具备针对性,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其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针对性,只要有学生能够答上来,就略过该问题,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其往往不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问难度缺乏层次。而我们知道,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树立信心,而难度大的问题则可以培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探索精神。只有的合理设计提问难度,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提问难度过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某些数学教师一味地想扩大知识范围,提问难度过大,所提的问题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随意拔高。课堂上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无处着手,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怎样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才能引导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呢,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了以上5个技巧。

①巧用问题,串联教学

有效提问是高效教学的前提,这需要教师通过多想、多分析才能使高效课堂得以实现。比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课件展示:8cm、4cm、5cm、2cm四根小棒。整堂课只出示了以下4个问题:

问题1:有四根小棒,同学们每次选三根,最多能围成几种三角形啊?

问题2:为什么有两种选法围不成三角形呢?

问题3:如果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呢?

问题4: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一堂课就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教学,问题少而精,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简单易懂,循序渐进,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②合理设计,注重重难点设疑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地方设疑,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讲授“循环小数”一课时,教师展示(1)3.2÷2.5,7.6÷0.076;(2)200÷6,78.6÷1.1这两组题。第一组题目,学生能快速计算出得数。第二组题目,学生有一定困难,算了一会儿都停下来。有的问:“老师,怎么除不完呢。”有的问:“商怎么书写呢?”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其注意力集中在困惑处,想要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设疑就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③故设陷阱,诱导纠错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收集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和出错的地方产生矛盾,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如讲授“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道题目:2.4-2.4÷6。学生往往爱这样做:2.4-2.4÷6=0÷6=0。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受“2.4-2.4=0”的干扰,忽视了运算顺序,所以计算错误。而部分学生能这样正确计算:2.4-2.4÷6=2.4-0.4=20。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教师预设之中的。于是,教师很快在黑板上记录下这两种计算过程,请学生思考,哪一种是正确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结果汇报时可能有的说第一种计算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计算正确。这时老师由此问题进入新课:“这道题正确的解答方法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学习完四则混合运算后,就明白了。”这样新课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故意设置错误这一环节,制造悬念,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纠正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④问题归纳,举一反三,求同存疑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整理、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去理解并掌握同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可出示这样两道题目:

1、一块长6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分割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要使小正方形的边长尽可能的长,那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可以剪成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2、如果用长6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地砖铺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通过这样类似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可究。这种练习中的求同存异,既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合理设疑,课后思考

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一颗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如果在新课结束时拓展延伸并留有疑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如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后留下这样一个问题:“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米和厘米度量学校到商场的距离,你觉得怎么样?”学生马上反应:“哇,太远了,量起来太麻烦了。”“那有没有一个更适合的长量单位来测量更远的距离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来学习。”所以,数学中处处存在问题,只要我们精心设疑,并有效把握机会,合理采用设疑的技巧和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有所提高。[3,4]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是决定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积极提高自身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成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晓娜.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M].中央翻译出版社.2007

[2]张美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教学研究,2017(13)66-67.

[3]尚学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教学研究.2018(11)49-50

[4]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景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让有效提问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论文_景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