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治理问题及路径探索论文_李德功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治理问题及路径探索论文_李德功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农村治理层面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农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对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治理;问题;路径

1 农村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农村和谐

农村基层事务复杂,具有模糊性、连续性和破碎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农村基层政府也担负着协调政府、社会、企业、干部和群众关系的责任,这无疑要求基层干部具有处理日常事务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党政干部及其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基层矛盾处理能力,化解社会风险,实现农村和谐。

1.2帮助改善社会生态,提高社会资本

由于“现代性”的冲击和侵袭及社会转型的加速,许多村落的传统社会结构开始瓦解,面临传统价值观念削弱、人际关系淡化、乡村治理成本的增加。农村基层组织文化的培育,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基层治理模式的优化,无疑将有助于重建村民之间的社会“沟通”,加强村民之间利益的“联系”,以及构建农村社区意识,修复农村社会生态。

2 农村治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调研情况看,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往的农村治理模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使得农村矛盾解决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民间组织作为农村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目前并未在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原因主要是由于民间组织发展不够成熟,在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方面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不利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部分干部官本位思想较为浓厚,不能充分倾听村民的诉求,无法采取有效的途径解决农村治理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农村地区人才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推动农村治理的转型。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3.1强化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党是领导社会治理的基础与保证,应当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发展、稳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与原则,加大党组织的管理范围,增强对社会团体、自治机构的政治统领。一是基层党组织应当了解与总结民众的实际需求、解决冲突、推动社区发展,将党组织服务功能、利益引导功能、领导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二是依据现实状况,加强特色民众社会团体组织的培养力度,引进专门的社会团体。三是应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多种类型的活动,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四是应当依托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事务恳谈会等方式建立多主体共同治理的渠道,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3.2 鼓励基层自治创新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发展,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自治组织已经不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村级治理模式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在基层民主的实践探索工作中急需改革原本的村级治理模式,创新基层自治单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地域相近、利益相关、文化相连”为原则,在保留原行政村一级自治组织的基础上,下沉自治的重心,从而形成“两级村民自治”的基层治理格局。譬如:湖北省秭归县以“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为原则,缩小自治单元、建立村落自治的成功经验对于其它地区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其具体做法是:将行政村划分为多个小村落,每个小村落的地域面积在1~2 km2左右,具有住户30~80户左右;每个村落内构建村落理事会平台,设立“一长八员”进行分类管理,其主要是服务性质的职能,并不收取任何的工作报仇;群众一起讨论、决策与执行村落内的公共事务。而村落之间的以及村落外部的公共事务则通过理事会向行政村提出,然后由行政村进行协调解决。这种自治组织能够有效地弥补行政村单元过大的不足,充分调动村落内部每个成员自治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村落以及行政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制定,使得村落内部不受行政村的政治干预,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作用,做到真正的自治。

3.3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随着现代公民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村民也不断追求个性塑造,利益追求也不断呈现开放性、多元性,村民想要参与政治以及社会事务的积极性都在不断加强。因此,只有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社会治理多元、互动、共融的理念,才能够满足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尊重农民当家作主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促进村民实现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以及监督。二是当前政府包办一切的僵硬化的体制应逐步改变,创建“党委、村委、村民”的新型共治模式。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在农村治理上的主导作用,而不能扮演“超级保姆”的角色。传统的行政权威式的治理方式需要转型,使用互动、协商,共同参与的治理方式。三是认真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建立综合型的人才选拔标准,考量后备干部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服务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对后备干部做到广泛培养、重点选拔。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中应该加入致富能手、专业军人等各方面的人才,并有针对性对人才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大学生村官,将积极肯干、考核称职、群众满意、立志于服务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

3.4实现农村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

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应当实现多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应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让多个治理主体间有机协调是进行善治的重点,提升工作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科学处置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关键是村领导班子与农民间的关系、村级自治组织与农民间的关系、乡镇领导班子和农民间的关系、村级的党政关系,进而构建有分工、有协作、有互动的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治理的机制。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中指挥下的治理运行机制。

结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根据党的第十九大精神,中国农村治理应以巩固基层,建立现代多主体协调与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事业的顺利发展,这是我国农村治理的总体布局和宏观政策设计。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的条件、水平和环境的不同,应该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多种治理方式的结合来实现乡村治理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李达,王俊程.中国乡村治理变迁格局与未来走向:1978-2017[J].重庆社会科学,2018(2):5-14.

[2]陈锡文.中国乡村社会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18(1):1-7.

[3]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

论文作者:李德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治理问题及路径探索论文_李德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